蔡牧希
蔡牧希

寫作者

傷痛之後: 《核爆家園》沒被發現的聲音

亞歷塞維奇的書寫,無疑反映社會-歷史的總體性,不僅增加文學描寫的廣度,也呈現後來蘇聯解體的遠因。

《核爆家園》(Chernobyl)取材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Алексиевич С. А.《車諾比的悲鳴》,由克雷格·馬津(英語:Craig Mazin)創作,約翰·倫克(英語:Johan Renck)執導。


車諾比事件,是1986年4月26日於蘇聯烏克蘭普里皮亞季市,車諾比核電廠發生的核子反應爐的破裂事故,這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也是首例被國際核事件分級表,評為最高第七級事件。事故主因,是反應爐進行緊急停機後的後備供電測試時,因操作人員的訓練不足,最終使功率急劇增加,而使反應爐被破壞。

劇情主要根據口述歷史《車諾比的悲鳴》,亞歷塞維奇,以紀實手法,細緻地以文字試圖還原災後的人間煉獄。對她而言,車諾比核災不只是一則即時新聞。

而在紀實陳述的同時,也帶領讀者重返事發現場,揭露蘇聯政府企圖遮掩的假象。當消防員的遺孀,反覆折騰於丈夫的病況時,其間彰顯的人道精神,可謂現實主義的終極關懷。

這個意義上,,現實主義理論強調披露真實,戳穿偽飾現狀的意識形態。也就是說,現實主義抵製作為布爾喬亞知識分子話語形態的浪漫主義,轉而追求客觀性,為那些墮入貧困被邊緣化的弱勢族群或階層發聲。顯然具有素樸的人間情懷和人道精神。

亞歷塞維奇的書寫,無疑反映社會-歷史的總體性,不僅增加文學描寫的廣度,也呈現後來蘇聯解體的遠因。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一九三三~二○○四)以《論攝影》(一九七七)厲聲批判戰地攝影記者是他國災劫的旁觀者,多年後她反思戰災照片的意義,認為旁觀他人之苦痛也有正面助益:

「點出一個地獄,當然不能完全告訴我們如何去拯救地獄中的眾生,或如何減緩地獄中的烈燄。然而,承認並擴大了解我們共有的寰宇之內,人禍招來的幾許苦難,仍是件好事。一個動不動就對人的庸闇腐敗大驚小怪,面對陰森猙獰的暴行證據就感到幻滅(或不願置信)的人,於道德及心智仍未成熟。長大到某一年紀之後,再沒有權利如此天真、膚淺、無知、健忘。」

而HBO紀實性的五部影集,在最短的時間內,帶我們重新體驗權力論述下的歷史。

如此沉重的體會,讓我們發現,相似的愛情,也在高雄氣爆、福島核災裡,那些看似微小,卻極為廣闊的生命之愛。


#牧電影#電影誌#電影台詞#電影語錄#電影推薦#movies #moviequotes #moviescenes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