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gan Sung
Morgan Sung

CSCS體能教練 | 閱讀 | 登山 | 重量訓練 | 飲食 | 生活 好奇心就跟上癮一樣,具有反脆弱性。你越試著滿足它,它就越是放大。 ---納西姆.塔雷伯

《雜食者的兩難》一本探討人類飲食文化得經典之作

(编辑过)
★《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出版人週刊》年度好書:這是一本有關食物的經典之作!!

前言

因為本身對於食物營養學有點興趣,加上前陣子取得了運動營養認證,透過網路上不同的分享,意外發現這本評價非常高的飲食著作。

這本書作者是麥克.波倫,是美國知名的飲食作家。長期關注食物議題,走訪工業社會與農場,深入探討飲食對現代人所產生的影響。同時,他也曾受《時代雜誌》列為全球百大人物,其對飲食運動、哲學、文化的探討有著卓越的貢獻。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曾經讀過一本書《糖、鹽、脂肪》,它內容讓我感到非常震撼,很多有關飲食不為人知道的黑幕,身為世界大國的美國對於加工食品業,早已發展地如此成熟,但是也因為加工食品業的發達,使得食物生產過剩,也成為人類歷史中,有史以來食物最多元、最富饒的世代。

這本書就是從另一個方面去探討我們所處在的食物文化。總共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工業化食物的食物鏈;第二階段,有機食物的食物鏈;第三階段,最原始的採集飲食。

摘要

第一階段:工業化的玉米

在本書前幾章,作者花了許多篇幅在介紹「玉米」這個食物所帶給我們的影響。美國超市平均販售四萬五千種商品中,四分之一和玉米有關。在大自然中,食物鏈是環環相扣的,家畜動物吃下了玉米製的飼料,身為雜食者的我們吃下家畜動物產出的肉,其營養價值經過層層轉換,變成現在速食店的牛肉/豬肉漢堡、雞塊。

人類的歷史中,我們從採集者變成種植者,食物鏈的演變,也導致工業化食品的大量產出。在美國,玉米成為了人們主食,於是因為玉米量大規模種植,產出增加,價格下跌,但是農夫為了保持一定的利潤,必須繼續增加產量才能勉強賺足收益。農夫為了生活,從原本多樣性農產品變成全種植玉米,造成工業化社會下,各種崎嶇的現象。導致農業社會發展不均衡、土壤失衡、碳排放增加、生態遭受破壞。我想,我們每吃任何一個工業化產出的加工食品,無形之中,都要為此付出代價。

第二階段:有機食物的食物鏈

工業化產品的對照,毫無疑問來自有機生產的概念。但有機農業在美國,幾乎已經向工業生產靠攏,於是產生了「工業有機」這種自相矛盾的名詞。

在本書第二部分,作者透過自身經歷,拜訪了位於牧草農夫薩拉丁的「波里菲斯農場」當了七天的實習農夫。它把何謂真正的有機農業寫得非常仔細,從牧草寫到肉雞,再從肉雞寫到餐桌上的美食,我想,這大概只有親身體會一次,才能知道何謂真正的」有機」農業。

很多人認為有機農業應該只是純粹講求天然,不使用化學飼料、肥料。然而真正的有機農業卻是一個天然的食物鏈循環,不應該是過度工業化、商品化的產物。在薩拉丁的農場裡,每一項產出都是互相影響,大自然的結晶,從牛吃牧草,牛的排泄製造天然肥料,天然肥料使草再度長出,人因為吃放牧牛所得到的養分,遠比工業化吃飼料牛所得到的養分還多。每一個循環都意味著有機農業不管是對生態、健康、動物好處都非常多,但也許因為這樣,我們必須付出更多的時間成本。

「超越有機」的經營概念,呈現了大自然裡複雜交錯的生態系統,也反應了農夫在其中介入和調停的智慧,更證明譜寫在消費市場上動人的田園詩。唯一的代價,食物的產出不如工業化那麼豐腴,蔬果必須依照季節時令才有。但是我們可以試著想想,如果是為了地球著想,難道不是一件值得的事嗎?

第三階段:最原始的採集生活

在本書最後一個段落,也是最喜歡的部分。作者給自己一個計劃,打算準備一頓完全天然採集餐,不靠任何加工產品,他需要自行學會打獵、採集蔬果、尋找蕈類。

作者從一個對打獵一竅不通的人,再到成功開槍獵到野生山豬,這中間經歷了不少故事。對他來說這就像是踏入一個從未想過的異世界,與其說是狩獵,到像是經歷一場冒險。中間也有很多心態的轉變,從人吃肉這件事的道德轉換,轉變成接受大自然食物鏈的機制,這也是我們雜食者所面對的處境。

雜食者的兩難,顧名思義就是指人類面對各種食物食的困境,究竟該吃?還是不吃?人類演化出來的大腦機制,就告訴我們食物如果不能吃我們會噁心、會反胃、會感到不舒服。但是如何分辨一個食物是否可食,有時候光看其外觀確實難上加難,蕈類在這邊就是一個作者提到的例子。在採集香菇的時候,是需要全神專注,而且非常耗時。每一次的採集,都有它賦予的意義,這也是現代人所體會不到的樂趣。

最後,作者透過狩獵而來的山豬、採集的蕈菇和植物,完成了「完美的一餐」。這中間經歷過的種種,使我們對於大自然更加充滿感激,這一餐集結了前人的智慧,但更多是無價的寶貴經驗,也讓我們對於食物生態鏈有更深的感觸。

我們已不再依賴傳統料理累積下來的飲食智慧,現在我們憑藉的是專家的意見,食品的廣告,衛生署的食品金字塔圖示,以及飲食書籍,無論是在現在或是過去,我們都無可避免的陷入雜食者的兩難中。

如果只是要回答「正餐\該吃什麼」,以這本書的篇幅和縱深,顯然是過於複雜了。作者真正的目的,在於釐清人類在三大食物鏈中的介入程度,重建以自然生態為主要考量的飲食倫理,因為只有在人類關注環境和生物健康的前提下,土地才能回報人類以安全無害的食物。

我們每天吃下的食物,往往是經過各式各樣的加工過程而來,你是否曾想過,這些食物的真正源頭來自於哪裡呢?我們應該怎麼吃?我想這本書就是最好的答案。

這本書不是要教你如何飲食,也不是要教你食物的營養,而是告訴我們,更慎重看待每樣不同的食物,它背後的故事也許比你想像的還多。

書本資訊

  • 中文書名:雜食者的兩難
  • 英文書名:The Omnivore’s Dilemma: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
  • 作者:Michael Pollan
  • 通路:博客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