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好咪
三好咪

我是咪咪,育有三貓和一子,人類的那位小名好好,他是我親子共讀的起點,從六個月大到現在。因為愛,我們讀;因為讀,我們愛。喜愛繪本,想留下我們親子共讀和生活共筆的記錄。

親子共讀《一座小島》

自從人們在小島上堆放「多餘的東西」,樹不見了,鳥不見了,島變黑了。有一天,那些「多餘的東西」失控了,不管怎麼做都沒有效。直到有人終於明白,只有把植物種回來,小島才會原諒我們。共讀後跟孩子談談環保和設定自家的愛地球小承諾,也可以讓孩子練習說一說喜歡或不喜歡這本書的原因喔!

從前有一座島,島上有樹林,還有許多鳥。人們需要坐船才能抵達小島,本來就不大的船現在只能給兩個人坐了,因為他們需要載上那個「多餘的東西」,把那個沉重的、密封的、黑漆抹烏的「多餘的東西」堆放在島上,他們小心翼翼的搬運著,一路幾乎無語。小島上已經有好多「多餘的東西」了,有一天,小島再也承受不了,那些「多餘的東西」滿了出來,它們飄在海上,而且人們完全控制不了,不管做什麼都沒有效。直到有人終於明白,採取行動做一件該做的事:把植物種回小島,因為只有綠回來了,小鳥才會回來。

《一座小島》。欣賞這樣的配色,清爽的底色,搭上濃厚混雜顏色的圖案,用簡單直白敘說一個複雜沉重的故事。

本書用字不難,連三、四歲的好好都能理解,寫文字的尹格麗.賈培特寫得簡短輕巧,沒有情緒氾濫和控訴,卻很有力道,激起讀者的反思。有時候要說明一件複雜的事,可能還真的要回歸本質,用最簡單的方式說,才能讓人理解和感動。

畫圖的勞爾.谷瑞迪本是圖像設計出身,他的畫面總是乾淨俐落,彷彿經過理性的算計與推敲,留下剛剛好的圖在畫面裡,每一頁都像舞台劇的聚光燈打在主角身上,台上主角專注演出,台下觀眾看得屏氣凝神。咪咪看這本書的時候,特別喜歡書裡的安靜,灰白、淺米、帶點淺綠的白傳遞出冷靜自持的氛圍,與簡潔的文句相互呼應。還有,如果仔細看的話,會發現書裡面的人幾乎沒有嘴巴,少了紛爭和喧鬧,那麼剩下來的文字是否就是人們心照不宣的共識?

這本小書已經來我們家很久了,我猜好好應該滿喜歡這本書的,因為每隔一陣子他就會拿來翻一翻、看一看。但我從來不知道好好為何喜歡,剛好可以藉著這次共讀和討論的機會來問問他。

「好好,你覺得裡面這些人喜歡『多餘的東西』嗎?」
「不喜歡啊!」
「你是從哪裡看出來他們不喜歡的?」
「(如果)喜歡的話,他們幹麼把它拿去丟掉?他們會把它留下來。」
「你說得很對耶!」

我本來以為好好會翻到某個畫面,跟我說「就是這裡畫了/說了...所以...」,結果他整合了整本書的概念,進一步依此概念去推論出他們不喜歡的原因。其實這就是咪咪一直致力培養的「閱讀理解力」,我總認為不管是什麼類型的文本,也不管你想從文本裡得到什麼、收穫到什麼,最基本的就是要先「看懂」,弄懂別人想告訴你的訊息,才能學習和解決問題。

「媽馬,他們去小島的時候為什麼要保持安靜?」
「嗯...這就有點像你要去一個不能丟垃圾的地方丟垃圾...」
「我才不會做這種事勒!」
「我知道啦,我是說假裝...你想像一下嘛...如果是你要去偷偷丟垃圾,你會小小聲偷偷去還是會很大聲引起別人注意?」
「小小聲的。」
「所以你知道他們為什麼要安靜沉默了嗎?」

那些人的沉默可能懷著更複雜的心情,但我想好好可能還無法理解,於是選擇只用一個角度來說明,等他大一點也許就能了解沉默背後的原因了。

「你喜歡這本書嗎?」
「喜歡!」
「喜歡他哪裡?」
「喜歡他們會想方法解決。」

孩子喜歡一本書的原因有時候很出人意表,透過這個問題,讓好好想想自己為何而喜歡,還讓咪咪看到不一樣的好好,我都不知道他這麼關注「如何解決問題」,說不定他將來處理事情的心態也如此正向積極。

「你覺得什麼是『控制』?」
「就是不要亂動,乖乖站好!」
「哈哈,好像平常我們會跟你講的話耶!你覺得什麼事是你可以控制好的?」
「很多啊!比如說便便和尿尿呀!」
「可是你有時候還是不小心弄到馬桶外面耶!」
「......」
「這樣就是『失控』,失去控制、控制不了的意思。人類沒有辦法控制好所有事情喔!不管是自己的事、有關別人的事或者有關環境的事,都有可能失控而影響到別人。」
「為什麼?」
「比如說,最近老師教你們摺塑膠袋,老師有說為什麼要摺嗎?」
「因為海龜會吃塑膠袋,它飄在海上很像水母,摺小小的海龜比較不會吃。」
「對呀,那你想亂丟塑膠袋的人有辦法『控制』海龜不要吃嗎?」
「不行。」
「所以那些人應該『控制』的是什麼?」
「不要亂丟袋子。」

好好的幼稚園常常在教自然和環保相關的事,這次共讀了環保議題的繪本,就跟好好談一談「控制」,結合學校近期教的內容,希望把「人不一定能勝天,要尊重他人和環境」的概念種在好好心裡。

「好好,所以你覺得『多餘的東西』應該放在哪裡呢?」
「放在野外、海裡、草叢裡或土裡面吧⋯⋯可以嗎?那媽馬你覺得呢?放哪裡比較好?」「我也不知道耶,放哪裡好像都不對,好像都有危險⋯⋯我想如果它們沒被製造出來就好了。不過,我可以跟你說臺灣哪裡有放『多餘的東西』,就在蘭嶼(指地圖),也是一座小島。」

說著說著都有點難過,我們無法解決問題,但我們能一起練習思辨和做困難的決定,親自體會每個選擇都是掙扎過後的取捨。

《一座小島》很容易被認為是在談環保,而且是在討論核廢料,實在很難讓人不做這樣的聯想。只是社會的氛圍讓我們不輕易提起那個名詞,所以在書裡用「多餘的東西」稱之。咪咪一直以來都是這看待這本書的,直到有一次,好爸說:「我覺得這本書是在說心靈的垃圾耶!如果一直把負面的想法堆在心裡的小島,不去覺察它、正視它、處理它,垃圾會失控的。」我覺得,這個解讀很別出心裁,豐富了我的理解,很喜歡這樣的交流!


親子共讀小技巧:問問孩子為何喜歡或不喜歡

幼兒的父母多半都有這樣的經驗,就是不明白孩子為何堅持要或不要,為何對某樣東西愛不釋手,或對另一樣東西不屑一顧,有的時候我們會追問孩子「為什麼?」,但孩子的回答我們可能聽不懂,或連他自己都無法說清楚為什麼,這與幼兒口語表達能力有關,也與內省能力有關。
家長可以在共讀之後簡單問孩子:「你喜歡這本書嗎?為什麼?」藉此訓練孩子的溝通表達能力,更深一層的意義是我們可以透過讓孩子自己解釋喜歡或不喜歡、想要或不想要的原因,來釐清自己的想法、更清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訓練孩子經常能意識到自己的想法和反應,如果發現常常都是非理性、負面的想法 ,就能適時調整,把心靈的垃圾清乾淨。

後記:咪咪本來是打算共讀之後要帶著好好交叉討論《一座小島》和《好東西》的,但是好好非常害怕《好東西》,甚至要我不要翻開《好東西》或是提到任何有關好東西的詞,於是進一步的討論只好作罷。

《好東西》

人類好厲害,發明了用一根神奇棒子發電的方法,大家都說它是「好東西」,它不僅能發電,而且沒有臭味也沒有噪音,有了它,人人都有好生活;沒有它,我們就會變窮變可憐。很多人說它很乖、很安全,就算地震來了、火山爆發也沒問題。可是,在某個遙遠的地方的神奇棒子發生了大爆炸!大家開始懷疑,它真的是好東西嗎?於是有人說,不用擔心,只要一直說它是好東西、好東西、好東西⋯⋯說一萬遍,我們就會相信它真的是好東西了。不管它出了什麼問題、吃掉再多的錢、用完的棒子沒地方放,都不用在意,反正它是「好東西」,你說是嗎?

《好東西》主角看起來很可愛,作畫手法是咪咪喜歡的版畫風格,可是裡面談的事情一點也不可愛。這本書就是要用滿滿的衝突感來挑戰你!

大約一年前,我們就看過《好東西》,因為好好說他會怕,於是就將這本書束之高閣。這次好好一看到我拿起這本書就連忙拒絕,後來看到我獨自翻閱,他跟著在旁偷看了一兩頁,然後就說「好像不可怕了」,便要求我講給他聽。

「好好,其實《好東西》裡那些用完、沒地方放的『神奇棒子』其實就是《一座小島》裡的『多餘的東西』。『神奇棒子』很危險的原因是有輻射,輻射會讓人生病,甚至是死亡。」
「好可怕喔!」
「書上說很遠的地方有神奇棒子爆炸,其實在烏克蘭的車諾比就發生過喔!」
「是俄羅斯打的那個烏克蘭嗎?」
「是的。還有日本的福島核災,就是地震和海嘯引起的。所以書裡面說好東西遇到地震也會乖乖的是真的嗎?」
「(搖頭)好可怕!媽馬不要再講好可怕的事了!我晚上會做惡夢的!」

我想四歲半的好好似乎開始害怕死亡了,所以他把門關上,他需要待在安全的小房間裡邊發抖邊冷靜一陣子,暫時沒辦法跟我討論這個沉重而艱難的議題了,沒關係,媽馬等你。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