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還記得年少時的夢嗎

有些話會讓人心裏發寒。不過,絶大多數成年人,都會故作平靜,仍然堅持着,度過一天。

這看起來有些戲劇性,其實沒有,真地沒有,但人生之中的驚心動魄,真需要什麽偶然和巧合嗎?生活本身,有足夠的耐心,并不需要在話劇中,第一幕就放上一隻獵槍。

時間看似漫長,卻又消失得難以察覺;有時候,想到了,卻又不肯深思下去。

這大概是因為人終究要死掉這一事實。

我不知道你在什麽時候,會意識到這樣一個問題。但我想,只要你意識到了,世界也就不同了。我很不願意說出這一點,但又會經常想到。有的人,到了臨死一刻,才知道這種事實。你說,他是很幸福,還是很悲哀呢?

孔子的晚年,說起來並不太快活,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很可能就會呼天喊地了。

歷史并沒有記述一個普通人的想法,孔子的生命,也只是作為歷史的一部分,被記了下來。人們和孔子所期待的,也不是那種哀傷,只是弟子們還是記録下來了,所以孔子不是神,他是會掉眼淚的人。

我們期待於他的,也不是供奉起一位神靈,而是,希望能夠看到一個人,曾經給我們留下的啓發。

我此時遙遙設想,便能看到那門前徘徊的身影,高大而孤獨,落日從背後投下長長的陰影,而大地則格外蒼茫。

我知道,他心中并沒有忘懷自己少年時的夢。這種夢的意義,要到自己反復咀嚼,成功或失敗,總之是面目全非以後,才能更親切地體會到。

他說:樂以忘憂。

人們要學習到他的什麽?是達觀嗎?是堅韌嗎?是仁,或是義?

我想,都是,也都不是。每個人都與孔子不同,也不可能再變成孔子,希望肉身成聖的人,大多都是虛妄。街上到處都是聖人,只是因為看的那個人,是有着聖人的心罷了。你在橋上看風景,風景之中,又會不會有人來看你。

孔子教導給學生的東西,是他的一生,也是他自己。弟子們記録下來的,是尊敬的師長,也是依戀的慈父,更是他們自己的少年時光。

當一切都漸漸消歇,原本的壯志雄心,變化為春風秋雨。而學生們,也各自遠奔天涯,猶如梨花,紛紛落下。春秋的激蕩,每況愈下,演化為廝殺慘烈,流血膏野的戰國。帝王們原本是朝不保夕,如今則你死我活。大部分人,都希望這無休止的廝殺和爭奪,趕快消失。沒有仁君,那就等待一個暴君吧。

如今我們再回頭看西周崩潰后的世界,多麽讓人覺得感慨萬千。無論是弒殺者,還是篡奪者,或是骨肉相殘,或是反復互斫,最終的結局卻是一樣的,這些國家最終都消失了。秦朝是勝利了嗎?當漢朝的文明終於開始確立,人們不再懷念,燒毀廢棄的各姓宗廟,也早已化作耕田。只有那些還被劉邦所紀念的人,才能得到一些守護,只是這也只屬於個人,而不是一個家族一個朝代了。

孔子死後很多年,在漢朝的讖緯里,被塑造成一個奇怪的神靈。

可在這些神靈的印象,被摧毀,又被重構,被神化,還是被侮辱……我如今再次看過去,卻只能見到一個老人,因為那些年少時的往事,而和我有了共通的餘地。他不必知道身後的世界,我卻很想瞭解他的心事。

彷佛壓箱底的磁帶,在新世界里很難找到播放設備,即使找來了,也可能播放得斷斷續續。

但聲音存在的意義,就證明了身體的存在,而身體的存在,則意味着一種生命還活着。

我能夠問問自己,還記得少年時的夢嗎?

就像孔子對他的一生,不悔,卻充滿寬容和理解。

夢未必都會實現,也不一定都需要實現。夢的意義,在於它的存在。這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年少之時,但卻不一定非要讓自己重新回到少年。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