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飲酒

喝酒,很尋常。

飲酒,似乎便見得些許文化氣味。

最開始的酒,往往度數低,又渾濁,喝起來費時間,而又讓人醺醺然。

但酒的度數,還是慢慢高了起來。

但最開始的烈酒,大多上不得臺面,即使到了今天,也是苦寒之地最喜歡烈酒。

其實酒的作用,介乎成癮與不成癮之間,在成癮之前,所喝的并非單純的酒精;可成癮之后,則與其他藥品就沒有什么兩樣了。

周人制禮,在于讓上自天子,下至臣民,均為一道德大團體。王國維先生在研究殷周文化的變革時,就提出這樣一個有趣的觀點。飲酒也不例外。必須在禮儀之中完成,主人有禮,客人有禮,而飲酒之次數多少,也同樣在制度約束之中。

不過,周人的禮,到如今早已殘缺不完,難以究詰其細節。

而禮隨人移,時代變化,則飲酒的禮節,也發生了變化。

自由的地方,就如魏晉之放縱,各隨其意,朋友義氣,喝多喝少,似乎都不為過,而酒徒相聚,更有一種沉醉如泥的浪蕩。講求權力地位的環境,則又有不同。所謂飲酒,并非是依禮而為,而是在權力影響下,逐個圓圈地往下退。上之視下,如看草芥,下之侍上,為奴為婢。酒已不是酒,而是命令的依附,懲罰的道具。比如當年灌夫使酒罵座,最終就在權力合謀下,人頭落地。后來,魏晉時,為了避免小人讒言,借著宴席場合,直接與小人為了飲酒不飲酒而爭吵起來,則潑出去的酒,也有著刀槍力量。

禮失求諸野,類似于西周之建制,并非歷史之主流,每況愈下,各從其便,反而因符合人性而大行其道。

所以,飲酒要求得自在,唯有獨飲。

太白先生說「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他是最喜歡朋友相聚,歡飲達旦的。可對于另一些人來說,獨飲未必就讓人寂寞。與眾不同,原本就是寂寞的。既然要選擇自我,則飲酒之時,四顧無人,又何曾不是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呢?

聚者眾,則分散之時,必然更加孤單。

獨飲者全,所謂聚散,便無非是自己和自己的對話。

在醺醺然的時間里,忘記了時間和空間,于心中得到逍遙。

酒之醉和不醉,往往不再重要,則酒之綠蟻或烈火喉頭,便無甚分別了。

如此而去,酒之飲與不飲,似乎也就成了一種哲學的不確定。

那么,一杯純正的威士忌和一杯渾濁甘甜的米酒,你又選擇哪一個呢?

需要氣氛的,可以到啤酒館,大家一起舉起酒杯,高呼狂飲。需要孤單的,也大可到一家英倫酒吧,踏著鐵欄,慢慢將影子印在墻壁上。所謂音樂,所謂劍器,所謂滿樓紅袖招,少年倚斜橋,天下間的事情,看乎自我的選擇。

于是喝酒固然尋常,飲酒似乎也不再那么文藝。

或者,只要飲酒而不爛醉,還能自己上床而不吐,則確乎是一個飲酒的人,而非飲酒的鬼了。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