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戰爭,在可以預計的時間內,不會消失。

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也不應該拿來細說,更何況說也說不明白。

就好像讀書,總有些東西,是要到明白的時候,才能明白;這就像,你問師傅,豆腐是什么滋味。師傅往往只會沉默。不是他不了解豆腐的滋味,也不是他不會各種比喻修辭,而是這種滋味,就算說了千遍萬遍,終究不如自己嘗上一口,更切身,更在自己生命之中。

但對于未曾經歷過戰爭的人,自然可以輕松些,放在一邊,不去想就可以了。但戰爭的親歷者呢?比如說殺人的士兵和被殺的士兵,以及最可憐的平民,無論是侵略的國家,還是被侵略的國家,最終都要面臨一個問題: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對于被侵略、被殺死的,總還可以站在正義的一面來紀念。但那些發起戰爭的國家,主動侵略的士兵,以及那些享受侵略戰果,乃至于在失敗后的轟炸聲中,接受失敗命運的普通人呢?

記得,某個戰敗國的民眾里,就有人會回憶起侵略開始時,不斷勝利帶來的國內安定和繁榮,以及一種洋洋自得的勝利模樣;也會哀憐地提起,在不斷擴大戰爭之后,最終遭受反噬,被自己侵略的國家軍隊,給予的那些戰爭的痛苦、死亡。但這樣的人,是難以面對自己身為侵略者的時候,那些所作所為的。這就像一個騙子,無論多么在意自己的犯罪收獲,也會嘲笑受騙者的愚笨,但卻很難炫耀自己「欺騙」的事實。所以,這樣的人,總要換些詞匯,然后才能心安理得。

戰爭本身的評價,取決于戰爭的勝敗,而無關乎戰爭本身。

這樣的結果,就是讓人認為,如今的結局,并不是因為自己發動了一場不義的戰爭,而只是「不幸」「沒辦法」「失誤」「鬧肚子」……才讓戰爭失敗。如果有下一次,我們只要不「不幸」、不「沒辦法」、不「失誤」、不「鬧肚子」,就一定可以享受戰爭的紅利。

那么,面對上一次的戰爭,每個人所采取的態度,到底是什么呢?

如果回顧關于戰爭的紀念,大概直到近代,才會有對戰爭本身的徹底否定。

戰爭并非是一種道義,記得在某個國家的紀念碑中,便是將戰死者的名字,一個個都刻在了墻上,也就是墻一樣的紀念碑。每個人走過去,所見到的不是光榮,也不是無謂的犧牲。當我們走在這樣的一座紀念碑前,我們能感受到的,是一種關于生命的反思。戰爭究竟是什么?它不是游戲,不是數字,而是一個個死去者和他們更多幾倍數字的親人。悲痛,并不是來自于一個人的死亡,而是我們為什么要用這種方式讓這樣多的人死去。

從每一次戰爭的結果來說,總有勝利和失敗的區別,但對于人類來說,一旦走到使用武力來決定勝負,也就意味著人類自身的徹底失敗。

在大屠殺的陰影里,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展覽,但唯有猶太人在奧斯維辛的死亡,留下了更無法淡忘的痕跡。

在那里的布置中,我們所見到的是人脂肪所制作的肥皂,也有人發編織的圍巾,還有堆積如山一樣的鞋子。

其實死亡本身可以被渲染,被侵略被屠殺的痛苦,也能夠在控訴中激發恐怖,但還有什么能比我們看到,一些自己的同類,將另一些同類,不當作人來對待呢?

走在鞋子堆的旁邊,并不能讓我們知道每一雙鞋子的主人是誰,但在這無法消失的思索中,我們可以覺察到,人對于人的殺戮,無論是基于什么理由,都讓我們感覺到制度本身的不合理。另一個國家也有紀念碑,不光是記錄了自己國家死去的人,還記錄那些敵對國家死去的人。我們能說什么呢?站在被侵略的一方,我們當然可以說,這是因果報應,道義的伸張,真理的勝利。但這只是站在當時而言。對于如今的我們來說,一切歷史如果只帶給我們報應循環的理解,則未來的戰爭,永遠不會避免。

正如大屠殺的發動者,總會有理由為自己辯護,發動戰爭的人,也有著或顯露或隱晦的原因。當失敗來臨之前,所有的人,都可以堅持自己的正確。但在這種辯論和鐵與火的殺戮中,死去的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對于一個個具體的人,我們可以在證據和法律的幫助下,做出罪與罰的決定,但對于涉及到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殺戮,我們該怎么去做呢?

古代戰爭中,勝利者喜歡將失敗者的頭顱砍下,壘成高高的塔狀,這叫作「京觀」。宏大威武,彰顯著勝利者的意驕志滿,也是對失敗者的恐嚇。

但這種京觀,并不能改變每一個勝利者,最終成為失敗者的結果。就像當年某個族群,越過長城,收降納叛,不斷侵略,最終在屠殺又屠殺的過程中,站穩了江山。所謂的屠城,一而再,再而三,竟成了一種被后世認為經濟高效的策略。確實,對于任何一個股票市場的投資者來說,單拿出某一天,都可能是股神,但對于人類來說,正如還沒有變現的投資,所謂的經濟高效,最終仍然猶如回旋鏢一樣,回到了最開始揮起屠刀之人的頭頂。

戰爭并不會取得它想要取得的回報,因為如今的一切利益,都意味著未來的不斷清算。

所以,京觀,在歷史中不斷壘砌,然后不斷埋入塵土。

而那些刻下一個個名字,留下一堆鞋子的紀念碑,卻并不用擔心被人忘記。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