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心理醫生

你有過祈禱:

拜託啊,老天,千萬不要讓我現在就死掉……

這是一種很奇妙的體驗。

大概就是那種,自己忽然覺察到了一種責任,不光是為了別人,也可能只是為了自己。

比如說,你忽然覺得,自己必須做些什麽,而在完成之前,你一點兒都不想死掉。

你能想象,當十個太陽忽然都出現在天空中,人們才發現「後羿已經死了」的感受嗎?

當年黃易將穿越引入武俠,第一個讓人眼前一亮的點子就是「秦始皇竟然死掉了,怎麽辦?」

伊阪幸太郎也曾經在坐飛機的時候,真誠祈求:

「飛機千萬不要掉下來。」

因為他剛剛在登機前讀完一本叫作《思念》(作者是本多孝好)的小說,并從心底感到「跟我同時代的人竟然能寫出這麽有意思的小說,看來我還要再加把勁」。

自然,當你一搜這本書的鏈接,卻發現出版商赫然將伊阪幸太郎放在「他都喜歡」的推薦語中,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無論如何,一個人祈禱或許是寂寞的,但一個人看到了一本好到不得了的作品,自然就會覺得這個世界還有很多未完成的心願,必須完成,完成之前,那就只能說:

擺脫,在這之前,讓我繼續活下去吧。

司馬遷在完成《太史公書》後,再無更多記載,因為他的後半生完全是為了寫完這本書而活着。至於怎樣死,什麽時候死,司馬遷大概只是想:反正不要在完成之前死就好了。

我這樣的讀者,當然讀完後是站在司馬遷一邊,而且永遠都站在他一邊。

至於另一邊,到底是四海一家,還是豐功偉業,又與我何干?事實上,我認為,也許這個叫作漢武帝的傢伙兒,并沒有出現,這個世界會更讓人感覺溫暖。而不是看一個老頭子,懷疑這個,懷疑那個,就是不肯老實接受命運的安排。

他一定是想:

「拜託啦,老天,我可是號令天下,莫敢不從的大帝。給個面子,讓我成個仙吧。」

所以,他就像小孩子一樣,就算有騙子被拆穿了,他仍然會將信將疑;而對待自己的親人,卻像是見到了仇敵一般。

直到最後,他終於明白,自己絶不可能長生不死的時候,纔會明白親情的可貴和死後的無可奈何。

從這一點來說,他確實是劉邦的子孫。

他的祖父漢文帝,就不是這種作派。

說起來漢文帝劉恆,一樣很信鬼神,這大概和我們這個時代相信科學的心態很類似。

比如說,在鄧通這件事上,漢文帝一定將信將疑,但最終還是封給他銅山,允許鄧通自己鑄錢,這樣總不會餓死了吧。誰想到,老子一死,兒子漢景帝就把鄧通一竿子打翻在地,最後不餓死都不行。這樣一想,可能漢文帝不給鄧通大富大貴,反而疏遠他,貶斥他,或許他更容易活下去。

總有些時候,我們很難明白別人為什麽會做這樣的選擇。

比如說一個恐高的人,偏偏要去登山,站在寒風凜冽的山上,他到底是在尋找什麽?

這句話雖然沒頭沒尾,但卻很像我們忽然聽說的什麽事情。有時候就是這樣,突然發生了什麽,然後你就想這到底怎麽回事,可怎麽也想不明白。

其實,就想推理小說最後揭穿的謎題,沒有什麽是真正超出人間現實的。之所以我們會感到如同神鬼,其實只因為,時間還沒有將所有的細節一一展開罷了。

所以,歷史總會告訴我們發生了什麽,而小說則總是要將一些隱秘的東西,坦誠出來。當然,如同海明威那樣,非要整出一個冰山理論,或者像卡佛那樣,刪了又刪,然後編輯再刪了又刪,總之是不告訴你作者到底想些什麽。塞林格不就是這樣嗎?你如身處其中,但什麽也不知道,從第一行到最後一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仿彿一個世界的表象都給了你,但就是不告訴你為什麽要給你這個表象。

討厭的作家,有時候是讓人着迷的。

所以,伊阪幸太郎才會轉引其他人的評價:唉呀,怎麽連伊阪幸太郎這樣的作家都會流行,現代文學真是讓人失望啊。

伊阪的回復很通情達理,他說:世界上還有那麽多優秀的作家,只看我的作品就說現代文學不行,未免太心急了吧!

確實,我估計這種回復一定出乎抱怨之人的想象。但人不就是這樣,不要輕易就下什麽結論,世界上還有那麽多「某某」,為什麽僅憑一種印象,就來概括世界呢?

對自己失望,大可不必。與其說自己太不行了,不受人歡迎,倒不如先想想,是不是最近太幸苦,本來給自己的幸福儲蓄,逐漸耗光了。也許真正的問題是,我們自己需要好好休息一下,而不是我們自己發生了任何變化,變得更不合情理。

心理醫生都有去找陌生同行看病的時候,何況是我們呢?不過,看這段話的你,不會就是一個心理醫生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