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想象

死屍在屠格涅夫的短文裏橫行。

他所受到的侮辱和無端的指責,讓他憤懣無語,在人生的末尾,有很多事,並不容易讓他接受。或者說,他接受的是命運,而不是小醜——就連小醜都有永恆的魅力,而這些連名字都不值得記上一筆的人,則成為一種寫完就放下的無名之物。但是,他終究還是要受到情緒影響,正如他不懼怕寒冷,但仍然會感到從北方冰原吹來的風,而這冷風一樣可以讓這個不怕的人,臉凍得通紅,手凍得通紅,連眼睛都通紅。

對於一個人的瞭解是非常困難的。即使是作家這樣的話嘮也是如此。還有一些人會留下成摞的日記、筆記,還有各種信件……總之,他留下了一切能留下的,但我們還是不瞭解他。這不是指屠格涅夫,而是指那些渴望不朽的人。

誰都知道,巴爾扎克并沒有完成自己的鴻篇鉅著,即使這樣,能夠去看完他所有作品的人,也是少數。我也要誠實地承認,自己對於大部分作者,也只是停留在某段介紹,或者什麽有趣的影片上。這也是為什麽會有「名著簡介」這種東西的原因。我甚至還聽說,有人專門聘人來佈置自己的書房,購買各類精裝版本,從而將這面書墻用書「裝飾」起來,自然這也是一個完整裝飾計劃的某部分。

但真正的讀書人,是最不情願給陌生人看自己藏書的。

藏書彷佛是一株植物的地上部分,在沒有相關專業知識的人看了,所有的植物都是緑葉子,迎風搖曳,大大小小之類的。可對於專業人來說,每一枚葉子都是不同,無論是形狀,還是脈絡,甚至氣味,這讓他們可以沉迷地消磨上一個下午,只為了觀看某塊緑地上的植物。

所以,一個真正的讀書人請你觀看他的藏書,是在表示他最大的信任。

而我們要瞭解作家,或許也可以去翻翻他的藏書變化,到底哪幾本是他得意的收藏,哪幾本是他放在床頭厠所的愛物,哪幾本又是他買了又買,造成沒必要的好幾本副本。我相信,無意中留下的印跡,往往比刻意的裝飾更為可信。

於是,讀那些屠格涅夫并未發表,而是在死後被藏在法國的短文,最重要的意義或許並不在于他寫下的內容,而是那些文字下所流淌的情緒。

因此,我看到了這些死去的命運,在那裏來去。

不過,你也不要擔心自己承受不了,因為那種聽上去恐怖的字眼兒,表現出來的卻是一種很燦爛的光明。

很奇怪吧?死亡的特徵,竟然是光。

其實這也很尋常,曾經有研究對瀕死體驗進行過統計,最終發現看到一種莫名的光,是比較普遍的記録。

自然,這還算不上什麽結論,人們所感受到的,並不能真正表達他們所真正遭遇的。

我在生活中遇到的人,似乎都在努力表達自己的情緒。無論遇到了什麽悶悶的遭遇,總想將自己的想法發泄出來。於是,當法律和道德限制了這種表達,我便很容易從臉上的表情和話語中的言外之音,得出一個「他很不痛快」的結論。

人和人之間的彼此傷害正在於此。因為道歉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對錯的判斷,更不應該依靠強弱對比。

當一個人在人生的末尾,寫着這些斷斷續續,或長或短,卻不可能發表的文字——

他在想什麽?

或者說,我們打算想象什麽?難道說,我們認為自己可以憑藉如此少的材料,就可以看清這個人,甚至將他的幼年童年少年青年中年……一切都分析得頭頭是道?這可能嗎?我們看到的只是一種推理而已,但這種推理無論多麽具有說服力,卻依然沒有任何證據,會讓我們站得如此堅定。

懷疑論者並不堅定,常常顯得猶豫,但他們是可以做朋友的。正如我不喜歡太自來熟的熱情,因為友情越淡,便越會長久,火一樣爆裂,就只能灰一樣冷卻。

我不後悔如今的孤獨,因為過去所付出的一切,都曾是真心真意的投入。因此,我同情着屠格涅夫的生活,然後再告訴自己,那或許並不是真實,而只是出於自己的想象。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