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孤独的表达

能够写孤独的人,若不是彻底绝望,或许就是对于孤独多了一些喜爱。

这就像病痛一般,若是一下子杀不死我,或许就有了一种久处而增加的熟悉感。

有人很刻薄地说,大概扶着侍女,在花丛中吐上两口血,然后还不死,便算是极为风雅了。这自然是针对某些矫情之人,但若是真生了病,即使死不了,也一样不会觉得快活。看小丑摔跤,能哈哈哈大笑,一定是因为自己站在很安全的地方。能够幻想病中的恹恹之美,也必然是没有得病才会觉得有趣。这很容易有同理心,比方说感冒已经是很小的病痛了,但谁感冒了,还觉得美吗?

孤独的人,也是如此,我们在电视外,看着孤独的人,不管是导演编剧如何密谋出坚强啊,智慧啊,独立啊,风趣啊……其实,没有哪个观众读者,真想成为片中的主角的。

我说到这个,也不是因为自己有任何高明之处,而是最近偶然翻诗集,竟然发现了两首有关孤独的诗,两个作者,却是相近的主题。当我再去翻两个人其他的诗作时,却又不是那么喜欢了。这和小说家不同,喜欢一本小说,往往会喜欢同一个作者的其他著作。诗则大不同。喜欢一首诗,未必能喜欢同一个作者的其他诗歌。

两首诗的全文

這一首:

 

你在寻思我是不是孤独:

是的,不妨告诉你,我是孤独的

像一架依靠定向无线电波

在孤独地飞行和掌握高度的飞机

要翻越落基山脉去寻求

那条被漫天蓝色挤成珠链似的跑道

 

你想问,我是不是孤独?

哦,当然,孤独得

像一个开车横越美国的女人

一天又一天,一里又一里

把许多小城镇留在后面

她本来可以在这儿住下

孤独地活着,孤独地死去

 

如果说我孤独

那必定是那种孤独:

第一个醒来,呼吸到全城

破晓时分第一口寒冽的空气

第一个醒来,当全屋子的人

都蒙着头在昏昏沉沉地酣睡

 

如果说我孤独

那也是一条冻结在岸上的小船

映照着岁暮的最后一抹红霞

它知道自己是什么,知道自己

既不是冰也不是泥和冬天的寒光

而是木头,生来能炽烈地燃烧。

 

作者 / [美国] 艾德丽安·里奇

翻译 / 李文俊

选自 / 《外国诗选65家》,楚尘文化

 

Song

 

You’re wondering if I’m lonely:

OK then, yes, I’m lonely

as a plane rides lonely and level

on its radio beam, aiming

across the Rockies

for the blue-strung aisles

of an airfield on the ocean.

 

You want to ask, am I lonely?

Well, of course, lonely

as a woman driving across country

day after day, leaving behind

mile after mile

little towns she might have stopped

and lived and died in, lonely

 

If I’m lonely

it must be the loneliness

of waking first, of breathing

dawns’ first cold breath on the city

of being the one awake

in a house wrapped in sleep

 

If I’m lonely

it’s with the rowboat ice-fast on the shore

in the last red light of the year

that knows what it is, that knows it’s neither

ice nor mud nor winter light

but wood, with a gift for burning

 

Adrienne Rich

另一首:

孤独

童年时起,我便异于

别的孩子——他们的视域

与我不同——我难以随同

众人为些许小事激动——

我的忧伤也和他们

并非一类——同一种高论

无法使我热血沸腾——

我爱的——别人想爱也是不能。

当时——我还幼稚——在重复

磨难的一声的开端——我便从

善与恶的每一层摄取

一种秘密,至今风雨

半生,我仍然为它控制——

我从激流、山泉与岩石——

从绕我旋转的太阳

以及秋日灿烂的金光——

我摄取,那天上的闪电

当它飞快掠过我身边——

从雷霆、黑压压的暴风雨——

还从乌云(远处天宇

仍是一片蔚蓝),当它

在我眼里成为恶煞。


Alone


From childhood’s hour I have not been

As others were—I have not seen

As others saw—I could not bring

My passions from a common spring—

From the same source I have not taken

My sorrow—I could not awaken

My heart to joy at the same tone—

And all I lov'd—I lov'd alone—

Then—in my childhood—in the dawn

Of a most stormy life—was drawn

From ev'ry depth of good and ill

The mystery which binds me still—

From the torrent, or the fountain—

From the red cliff of the mountain—

From the sun that ’round me roll’d

In its autumn tint of gold—

From the lightning in the sky

As it pass’d me flying by—

From the thunder, and the storm—

And the cloud that took the form

(When the rest of Heaven was blue)

Of a demon in my view


作者 / [美国] 埃德加·愛倫·坡

翻译 / 李文俊

选自 / 《外国诗选65家》,楚尘文化


有的诗人,往往只和一首诗相联系——当然,我说的是我们的阅读感受。诗人自己不会如此,一个真正的诗人,观察的是自己的生活,体验的是自己的内心,希望唤醒世人的,往往不如只打算与自己对话得多。我也不是很喜欢那种非要唠唠叨叨,承担起社会责任的诗人。我对这样的诗人,其接受的限度在杜甫、白居易。他们所说的社会,并不是一种格在身外的他物,我可以很容易就接触到他们的内心。

因为这是诗,也是诗人,而不是政治家,更不是社会运动权威。

诗的力量,并不是翘起地球,它往往是让你自己变成地球。但这可不是膨胀啊,真正放大的是我们的心灵,而非我们的口袋。

诗人能够当世功成名就,往往少之又少,即使到现在也是一样,按字付费,写诗能够致富吗?很显然,没人建议一个作者去写诗,除非他生活在一个崇拜诗人的年代。

唐人是生活在一个诗的时代,可他们高考的时候,最喜欢的是写传奇,这样更能显露出才华。

诗人写诗,不是因为要换钱,也不是因为他们需要别人崇拜。相对于交流,他更喜欢的是一种对话。任何解读都是有偏差的,诗人则并不解读自己。

孤独也是如此。孤独不需要理论,因为它存在于每个人的身边,也将穿越过每个人一生的某个时刻。

人们很喜欢传播的那个故事:日本的作家说,怎么表达爱意,是我爱你吗?——并不是。他说,你看今晚的月色多美。

若是这个故事里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孤独曾经来过的影踪。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