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kyLaw
RickyLaw

应试教育,可能也是条路

作为一名有志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人,也许大部分的人生都会被“考试”贯穿,从个人的牙牙学语到求职晋升,哪怕是上升到国事层面,写好“中国答卷”也是种备受推崇的说法。

于我自己,作为一个全流程参与过应试教育的前学子来讲,要求“客观”地评价确实为难。掰着指头一算,远离应试教育已经六七个年头,希望这些年拉开的距离,能让我看得更多,看得更全。

就在好些年前,作为周期性的保留节目,“批评、控诉应试教育”的声音总是甚嚣尘上。几张堆满教辅书籍、把学生围得人都看不见的书桌的照片、一些佩戴着超高度数近视眼镜的学生形象,再加上几个骇人听闻的生活不能自理的学霸故事,顺利推导出应试教育毁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这个结论。

这样的结论无疑是粗暴且不负责任的。作为过来人,我认为应试教育是一个现阶段无法替代的全民教育方案。原因有三:

其一,在体量庞大、复杂多样的受教育人口结构下,应试教育是科学的方案。

我们首先要明白,教育是一件全民的事业,策略和方向需要具备全社会普适性,惠及尽可能多的人。尽管我国已经实行教育强国的政策方针已有多年,但我们也都深知,教育资源、教育水平、教育普及面依然存在巨大的不均。在面对这样复杂的待教育人口结构下,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基础知识的大范围有效传播,而非“定制化、个性化”的“素质教育”。因此,由专业的教育团队甄别、筛选、整合合理的、有效的知识框架结构,形成指导手册,分发到每个更小的单元去学习,再通过定时定期的考核检验成果,甚至发挥向上筛选的功能,无疑是科学、有效的途径。

其二,应试不是教育的目的,是方法,是工具和手段。

“应试教育”这个词组的捆绑出现,常常令我们误以为,他们是成套出现的,教育是为了应试。我们都知道,应试只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方法和手段,我们还有理论、实验、实践、演练等等的工具可以利用。但我们也必须要承认,应试,是以上这些工具里面最具备考核、检查、筛选的功能,是促进一个受教育者系统地、迅速地形成知识架构的催化剂。

知识本身就不是一个纯线性的累积过程,在吸收和应试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内化,

不断总结归纳,形成了思考的逻辑。社会的发展就是建立在知识的积累和迭代上,在考试的过程中形成的思维习惯,才能帮助我们应对未来发展的未知。

其三,这个也是最为残酷的、人所共知的。在目前的人口情况下,应试教育是相对公平和有效的筛选方式。我觉得这点就不用多说,但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来对通过应试通道实现阶级跃升(还只是暂时)开始污名化,“寒门难出贵子”“小镇做题家”的名号层出不穷。他们一不是违法乱纪,二没有损害他人,只是抓紧眼前为数不多的机会拼了命地往前挤,却只落得这样的舆论田地,让我不禁思考,是不是因为他们太努力了?让那些本不需要努力的人坐立不安了?

其实应试教育中一个最大的好处,同样也是最大的一个坏处:就是让所有人都觉得事情是有解法可依的。从鸡兔同笼到进水出水的泳池,到氢氦锂铍錋,我们多年的历练下来,会轻车熟路的从题干找到破题的条件,从解法库里选取最合适的方法,在一个自信的“解”之后,行云流水,水银泻地。

但事实上,生活的解法很多都是略,没有三年模拟,也没有王后雄。于是一大部分人就开始失去了分寸,失去了计划,从而也失去了动力。这个伤害的持续且长远的,我们从离开考卷的那一刻起,才发现原来文体不限是真的不限,有的人可以议论,有的人可以抒情,甚至你已经可以写诗歌了。但是唯一不变的,依然有不同的人在给你打分,善良的人会给你指出哪里错了,讨厌你的人甚至把低分藏起来告诉你没事儿就这样很好,我们曾以为能离开考试,谁曾想只是永远年轻,永远在考试,永远在考砸。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