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風的隨筆
長風的隨筆

文史星曆,隨便聊聊

丘吉尔与希特勒性格之比较

伟人亦非神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领袖中,三巨头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最为光彩夺目,不仅因为他们各自背后庞大的势力集团,还因为他们特色鲜明的性格。在欧洲战场与希特勒正面硬刚的最重要人物,则非丘吉尔莫属。

丘吉尔与希特勒的性格,恰恰完全相反,可成一鲜明对照。对他们性格的对比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心灵的构造以及这场战争的特点。

丘吉尔自始至终都是典型的霸王型人格,他性格外向,精力充沛,喜欢运动、冒险,脑子里永远不停地蹦出各种新点子。各路不拘常规的英雄豪杰他都乐于结交,不论其来自朝野,还是出身绿林。他宏伟的气度也常使这些人倾倒。对谨慎、理性的人,他通常提不起兴趣,即使他们诚实而善良。他欣赏的朋友要有一种激情,可以与他胸中浓烈的浪漫主义情怀相呼应。也因为这浪漫主义感情太过强烈,让他完全沉浸其中,以至于很少在乎别人的感觉,俨然以宇宙中心自居。

希特勒少年时则内向而敏感,是一个外表文静、身体单薄、一心相当画家的文艺青年。在他严肃而文静的外表下,是一颗主见极强的头脑和燃烧、躁烈的心。对于和他性格不同的朋友,他相处起来更舒服,因为他需要这些人在他滔滔不绝、激情燃烧的谈话中,和他们分享自己众多的“真知灼见”。若一定要让他和拥有同样躁动、激烈的心灵的人成为密友,绝不会有一个理想的结局。

成年后,在勃勃野心的驱使下,希特勒练就了一副好口才,他可以慷慨陈词,将几十万大众的情绪,从一个极端带向另一个极端。他在演讲中的表现之好甚至超过了丘吉尔,丘吉尔上场,必须拿着准备好的讲稿,希特勒则可以脱稿演讲。与演讲能力一起发展的,还有他洞察人心、统帅英豪的能力。

如果说丘吉尔是天生的统治者,希特勒则是通过后天持续的练习,成为一方之领袖。

伟人亦非神明,以常人的眼光看,他们的脾气怎么样呢?是温和还是暴躁?

历史记载,两人都有暴脾气。不过,政治人物的发怒有时是控制别人的手段,有时是真正的性格,为了弄清真相,我们需要回到他们性格形成的根源——童年。

丘吉尔生于贵族之家,受到最好的教育与物质关怀,然而,对一个普通孩子最平常不过的父母的宠爱,在丘吉尔这里,却是缺席的。因为父母忙于社交、事业,对他疏于照料,使得暴躁和焦虑常常光顾于他,并伴随了他的一生,日后遇到压力或者他不愿克制的时候,这些常客就会像按下的皮球一样浮出水面,以致于,暴脾气成了他的标签,甚至发展成抑郁症。

丘吉尔毕竟是丘吉尔,他的霸王范儿让他一生从来不曾束手就擒。他以极高的情商,把自己的抑郁症调侃为“小黑狗”(Black Dog),心安理得地让他待在身边,还不时逗一下它。这无意间已用上了治疗心理疾病最重要的一招——不把自己视为有“病”之人,坦然与其共处。他在二战中取得的巨大声望又让他有更多的自信去嘲笑这只“小黑狗”,而后把它轻轻忘于脑后。

与丘吉尔恰恰相反,希特勒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公务员之家。这个家庭不如丘吉尔那样的显赫世家能赋予后代无比的骄傲与自豪,希特勒在这里,却得到了来自母亲的最真挚的关怀。他后来回忆,自己一生只哭过两次,一次是1918年德国战败,另一次就是1907年在母亲的墓前。后一次,他18岁。

少年时,希特勒确实脾气不好,可能来自于他专制的父亲,也可能天生如此。母亲的关怀让他日后可以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他成为元首后,只对军事将领发脾气,对身边的司机、秘书等人,都是和颜悦色,对客人也彬彬有礼。比之丘吉尔对秘书随意发怒,亦不一样。

少年不仅是性格的形成时期,也是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形成时期。两人的知识来源很相似,都喜欢阅读历史著作,都从历史中汲取了大量的精神养料,获得了强大、丰富的内心世界。

丘吉尔从麦考莱宏大的英国史和自己绵延数十代的贵族世家中掬出一道道神光,希特勒则从德国历史和神话中、从腓特烈大帝和铁血宰相俾斯麦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两人都有一种强烈的英雄主义情怀,都要为改造世界而做出一切努力。以赛亚·伯林曾说,罗斯福是一个典型的20世纪的新世界之子,丘吉尔是一个19世纪的欧洲人。如果这句话中加上希特勒,那么他和丘吉尔一样,也一定是来自19世纪的人。

不得不承认的是,英雄主义情怀和20世纪新出现的一串串改变世界的现代发明比起来,某种程度上,已经过时了。丘吉尔和希特勒,踏上了最后一班列车。

事实上,家世、国家、青年经历都迥然相异的这两个人,除了这一点,很难再找出其他相同的地方。

丘吉尔毕生坚信,大英帝国应该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这里应该实行最先进的民主制度——这也是大英帝国最独特的发明。如果前者无法继续保持,后者更要成为他的理想。既要成为改变局势的英雄,又要维护现有完好的制度,这时,就需要一个敌人,来毁灭这种制度。

德意志第三帝国适时地出现了。独裁、屠杀、侵略像水波一样从这里溅开,这些用以完成希特勒英雄主义梦想的手段,并不是来自公元19世纪,而是来自公元前19世纪。

随着法国沦陷、伦敦大轰炸、敦刻尔克撤退接连发生,曾占有世界四分之一陆地面积的大英帝国面临着最严重的危机,江山社稷与国家名器,全都危在旦夕。丘吉尔终于走到了最需要他的地方,就任首相时,他激动地声称:我的一生,都是为了这个时刻。

丘吉尔以自我为世界中心的特质在这个历史节点上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他忽略了英伦三岛上灰心丧气的人们,以磅礴的热情,化身为他想象中的英雄,在年近七十之时,终于完成了不朽的伟业。

他是遇强则更强。越强悍的敌人,越能激发出他内心强大的力量。如果没有希特勒,丘吉尔也只会成为“丘大炮”——一个大言炎炎而且过时的殖民地政策拥护者。

希特勒成功当然也有时代之助,他青年时强烈的爱国心、改变世界的愿望与德国被压抑的复仇主义情绪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让他走到了历史的前台。他不在乎所谓的民主,也不在乎私人物质上的享受(相反极其克制),他只在乎德国整体的强大和自己成为世界英雄的梦想。

刚开始,他也成功了。但他遇到强大到一定程度的敌人,阵脚就会不稳。1940年的海狮计划中,伦敦已经千疮百孔,英国在丘吉尔带领下,仍毫不妥协。英国如果此时投降,德军便可全副精力对付苏联,二战结局难料。希特勒无奈,冒着陷入两线作战的死穴,转而发动东线作战。

二战后期,西线盟军登陆的危险越来越大,希特勒的脾气也越来越坏,他痛恨斯大林,痛恨丘吉尔,胃病因此加重,影响到了他的健康,也影响到了他的战略决策。甚至哈佛大学的一个心理学团队,当时就预判了希特勒的失败。

这并非因为他的统帅千百万大众的能力是由锻炼得来,而是性格中的其他因素所致。历史上出身平平而力挽狂澜的人也所在多有,只是希特勒碰到的敌人太强悍了,恰巧也是一个不世出的、来自神话与历史的人物。

生活上,丘吉尔从不会拘束自己,任何时刻,他都很关注自己的舒适,牛油、肉食、鱼子酱这些油腻多脂的食物都是他的最爱。希特勒则律己极严,他生活简朴,饮食有度,几乎完全食素。丘吉尔像一个享乐主义者,理想和生活,可以并行不悖;希特勒则像一个严格的清教徒,为了理想,可以毫不在意牺牲生活的乐趣。

博弈中的复杂环境,让领导人的性格如棱镜一般,折射出各种光芒,影响着双方阵营的不同风格。对丘吉尔和希特勒来说,也在二战初期无边的硝烟中,暗暗影响着战局的走向。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