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鹿
小白鹿

小白鹿的棲息地。 習性:閱讀學習運動吃飯睡覺。 Instagram:小白鹿啃書中 @lilwhitedeereading https://www.instagram.com/lilwhitedeereading/ Hackmd:https://hackmd.io/@lilwhitedeereading

【閱讀筆記】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用實例去解釋為何要養這七個習慣以及養成習慣的方式。


書籍資訊

  • 書名: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 作者:Stephen R. Covey
  • 譯者:顧淑馨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2018年1月


閱讀心得

讀到這本書大概前半的地方就覺得很值得讀下去,也更深刻的覺得這本書的書名翻譯實在是有點耽誤這樣實用的內容。原文書名為《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我覺得中文翻譯只要維持副標題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就好了,市面上講述成功法則的書籍有些浮濫、良莠不齊,會容易使人誤會這本書的內容不過是另外一本無聊的雞湯書籍。

再者就是其實比起「成功」,讀完這本書之後會發現內容偏重在個人的思考、做事方式培養,還有發揮影響力,在生活中達到高效能(Highly Effective)的目的。不過或許不能責怪決定中文書名的人,因為effective這個字本身實在不好翻譯,根據牛津高階英漢字典的英文解釋effective的意思是“producing the result that is wanted or intended; producing a successful result.”和中文(或者說我理解的)高效能有一些差異,但這些翻譯眉角並不影響書的實用性,只能說語言翻譯這件事很有趣。

看這本書的這段期間裡遇到的事情細想下來,竟和書中觀念有些不謀而合。最近和朋友聊天時聊到處事,這位朋友是一個做事原則清晰的人,她可以很清楚地用文字說明個人處世原則為何,隨著她開始到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人共事,她可以依照自己原有的原則去稍微修改處事方式,圓融又有效,剛好印證了「習慣二以始為終」裡面提到審視原則這件事情,也督促我要去重新審視自己腦海裡模模糊糊的原則到底為何。

這本書之所以如此歷久彌新,我猜大概威力在於:讀完之後不會只擱在書架上生灰塵,會想要偶爾拿起來重新翻翻,審視自己可以利用哪些思考工具、需要養成哪些習慣。所以我會把這本書歸類在工具書,裡面提到的七個習慣是實用的生活工具。習慣養成的目的就在於應對事到臨頭時,不會毫無頭緒,這也是書中第七個習慣所強調的內容。讀書的重要性在於幫助自己培養思考工具,知識就是別人的經驗,每個人一生時間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經驗都體驗一遍,也無法預測未來會遇到什麼事情,但有了靠讀書培養的工具,多多少少有點依靠。

讀這本書的時候如果不照單全收會更有意思:思考哪些舉例可能不合時宜、按照現在情形可能會如何應對;思考西方文化中的「靈性」是否可以對應到東方的「休養」等,總體閱讀體驗很有趣。



閱讀筆記

第一部 重新探索自我

  • 要改變現狀,就要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看待外界的觀點。
  • 典範: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主觀感受)
  • 典範轉移:重新改變對這個世界的觀點。(可能是受到外界刺激)但是典範轉移之後的表現(反應),就是平常品德的訓練與累積。
  • 一般人透過經驗建立「主觀的現實」(aka社會現實),但這只是我們對世界的認識,而非「客觀的現實」(aka物理現實)。(這邊有參考《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
  • 不要投機,也不要假裝,牛皮總是會有吹破的一天。
  • 由內而外,反求諸己。這是建立習慣的第一步,發自內心地想要改變。
  • 習慣:知識(為什麼、為何做)、技巧(如何做)、意願(想做);習慣為這三者的集合。
小結:
  1. 不要追求膚淺速成的成功,由建立習慣來追求會使自己快樂的成功。
  2. 習慣建立是一種典範轉移的過程,建立好的習慣會影響個人在典範轉移後的表現。


第二部 個人的成功 從依賴到獨立

  • 不要急功近利

習慣一 主動積極

專注做好你能做的事
  • 自我覺察/自我典範(self-paradigm):以第三者觀點看待自我的能力。(自我反省的基礎)
  • 我們可以自行決定外界刺激對自身影響的程度。
  • 主動積極跟積極思考的差別:肯定現實並且做出回應。(並非只停留在想)
  • 語言上的用字遣詞會影響到積極性。
  • 「愛是一個動詞,愛的感覺是行動所帶來的成果。」p.121
造成影響,不要被影響
  • 關切範圍:跟自己相關、自身在意的議題。
  • 影響範圍: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
  • 重點在於擴大自己的影響範圍,和主動積極的習慣相關。最優的狀態是關切範圍和影響範圍差不多大。
  • 人生問題分三種:
  • 個人可以直接控制:個人行為 -> 用養成習慣來應對
  • 個人可以間接控制:他人行為 -> 發揮影響力來應對
  • 個人無法控制:已成過去的事實、客觀事實 -> 練習處之泰然
  • 主動積極不是強出頭,而是在必要的時候做出最正確的選擇。(平常累積的觀察與判斷很重要)


習慣二 以終為始

從開始就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標
  • 構思與行動同等重要。(p.144整段都寫得蠻好的。)
  • 在構思時,最終要選擇的是你是要依循社會傳統還是自己開創局面。
  • 如果自我意識薄弱,那情況很可能變成受制於社會,並且產生「如果不這麼做將會得不到愛(或接納)」的認知
  • 領導跟管理的差異:領導是確認事情有沒有做對,管理是確認事情有沒有做完(效率)。如果就以終為始得思考法看來,領到層級高於管理。
  • 想怎麼收,就得怎麼種
改寫人生腳本
  • 最首先要做的事情是釐清生活的重心。(生活中最重視、最在意的事是什麼?)
  • 這一章主張要以原則為重心,並且提到標籤療法。
  • 讀了幾遍我個人對這個章節的理解是:
  • 對生活中跟自己有關的所有事情,在give and take上取得平衡,就是所謂的原則,而不是單純依靠某件事為生活的重心(比如說不要單純依靠伴侶、家庭、金錢或享樂等),有點像是平均分配心力。
  • 所謂的平均是相對平均,也就是說根據每個人的個性、價值觀的不同,會在某方面投注較多精力,那這就是所謂的個人原則。
  • 用「以終為始」的方式不斷去審視自己的原則。(呼應習慣一的主動掌握自己的生活,算是主動掌握自己價值觀的方式。)
改變觀察世界的視角
  • 人生的終極目標(書中用語為個人憲章)——活著到底要做什麼——是可以不斷被修改修正反覆咀嚼的。自我覺察
  • 養成視覺化心理演練(想像情境)的習慣,可以幫助我們在遇到突發情境、緊張情境時做出想要的反應。(因為已經練習過了)
  • 有效目標:側重於結果。像里程碑。
  • 訂定目標在管理層面(團體運作)時,要考慮到是否全體都認同,才能讓團隊成員發自內心的一起合作。開誠佈公。

習慣三 要事第一

管理重要性而非時間
  • 分辨輕重緩急和培養組織能力是時間管理的精髓。
  • 重點不是時間的安排,而是維持產出跟產能的平衡上。
  • 用四個象限管理事情:
  • 第一類:既緊急又重要
  • 第二類:不緊急但重要 (通常之於個人是要事)
  • 第三類:緊急但不重要
  • 第四類:不緊急不重要
勇敢說不
  • 通常緊急的事情是對別人很重要不是對自己很重要,所以要衡量是否當下狀況允許處理緊急的事,如此一來才能提高效率。(我認為這邊柯維不是要我們做人自私,而是衡量自己的時間精力,不然緊急的事情做不好可能會幫倒忙。)
  • 做好個人管理的六個標準:一致、重心擺對(第二類)、彈性(這邊把書裡面的第四、第五點合併)、工具變攜
  • p.216~217的表格可參考
  • 管理四步驟:確定角色->選擇目標(最多大約三個)->安排進度->逐日調整
  • 「對人講效用,對事講效率。」
放手之後成就更大
  • 授權(合作的一種類型,當成為管理者時)可以平衡甚至提高產能輸出的量。
  • 信任型授權:效益最高的一種授權方式,可以提高被授權者的動機(motivation),授權者要有耐心指導,並且訂下明確原則邊界。


第三部 公眾的成功 從獨立到互賴

  • 「良好的人際關係是自制與自知之明。」p.238
  • 六個要注意的點:了解別人(發自內心的同理)、注意小節、信守承諾、闡明期望(釐清、建立共同認知)、誠懇正直、勇於道歉(真誠的道歉)
  • 「建立私人關係遠比為群體服務需要更多人格修養」p.250(超級認同)


習慣四 雙贏思維


人生不是零和遊戲
  • 人際關係需要因事制宜,不是一套方法用到底。
  • 好聚好散/取消交易也是處理人際關係的一種方式。(好聚好散不是把話說死)
  • 為關係定好界線是好聚好散的基礎。無法好聚好散的關係(親屬),妥協可能是層次較低的衝突處理方式。
每個人都可以是贏家
  • 品格+關係+協議=利人利己的人際互動
  • 品格(我覺得比較像特質):
  • 誠實:清楚自己的本質、真誠,培養自我覺察能力(習慣一到三)。
  • 成熟:「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感情與信念,又能顧及他人的感受與想法。」——情緒上的成熟,Hrand Saxenian,1995
  • 富足心態:對於這個世界抱持好奇心,挖掘新的機會,所以認為資源不會被瓜分。這樣的心態有著自我成長。
  • 人際交往不一定都會很順利,盡量保持真誠禮貌,發揮影響力。如果最後結果不如預期,還可以選擇妥協或是好聚好散
  • 訂下白紙黑字的合作/雙贏協定,可以讓雙方達成共識。比起上對下的監督關係,更像合作關係。(明確目標、評估標準、獎勵、規則)
  • 規劃制度提高事情運作的效率跟成果:
  • 合作和競爭(非惡性)同等重要
  • 制度的設計會陷人於不義(避免)
  • 談判時要對事不對人(不看立場問題):
  1. 了解對方的顧慮
  2. 認清關鍵問題對顧慮的影響
  3. 尋求彼此都能接受的結果
  4. 列出可以追求到這個結果的所有途徑


習慣五 知彼解己


適時扮演知心人
  • 傾聽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同理心)是不是真的發自內心聆聽才是重點,聆聽技巧反而是其次。
  • 同理心是理解對方的感情和理智世界,並不是一定要「完全認同」。
  • 先了解,在判斷。
優先理解對方立場
  • 不要急著好為人師,聆聽可以讓對方說更多,與此同時釐清問題。
  • 「表達自己並非自吹自擂,而是根據對他的了解來訴說自己的意見,有時候甚至會改變初衷,因為在了解別人的過程中,你也會產生新的見解。」p.305
  • 反求諸己反而更有效發會影響力(外在因素、他人都不可控)

習慣六 統合綜效

尊重人我殊異
  • 統合綜效(synergy):是一種溝通層次(屬於最高級,利人利己的溝通方式),異中求整合,建構安全踏實可以分享建議的環境,以達到個人跟全體的共同目的,理想上可以達到建立雙(多)贏局面的目標。
尋求第三選擇
  • 說服對方,或是被對方說服,不見得是有效或是最好的解決的事情方式。雙方共同創造可以接受的第三個選擇反而可以真正雙贏。(並不是把事情解決就好,顧及到情緒問題,情緒可能是行事的阻力/助力)
  • 第三選擇可以開創新局面。
  • 法律並非不必要,只是那是最後一步。(所以溝通談判要準備多方案,並且排好行事順序,以雙贏為優先)

第四部 全面關照生命

習慣七 不斷更新

日復一日提升自己的能力
  • 自我審視
  • 循序漸進養成習慣
  • 習慣養成和自省就像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成為支持周遭的力量
  • 七個習慣環環相扣,從自己出發(習慣一到三),最後影響他人(習慣四到六)

你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

  • 這一個章節裡面的小標題都是很好的工具跟提醒
  • 不要害怕談敏感的話題(不要忽視歧見!),但是點到為止,談話種點在同理(理解對方,而非批判)

(第五部為訪談,筆記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