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fwind
leafwind

在日軟體工程師|不務正業|碎念個人意見|聯絡我:https://linktr.ee/leafwind

如果我會開小號幫自己辯護:談創作者的孤獨

對假身分的看法

三不五時就會發生一次假身分的事件,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樣很不好,我反而覺得這才是社群互動活絡的表現(當然,過於社交化會不會是另一個問題,不在這裡討論)。

為什麼其他平台,像是 Medium 不常見這類事件?因為根本沒有互動。

我的 Medium 有三千多個追隨者,雖然現在已經掉出台灣排行榜前面,但不能算是少,至少也快要是 Matters 的十倍,但即使一篇文章有十萬以上瀏覽,留言的數量也不見得有十個。一般來說,比較好的情況大概是一則留言,更多數則是毫無回應。

另一個原因則是讚數對排序影響比較大,不像 Medium,我們能做的其實很少。

這是見仁見智,對我來說,雖然 Matters 一定有人在刷讚衝榜,但至少我在 Matters 還有辦法獲得聲量,而且除了首頁之外,我還有很多地方能夠曝光(編輯精選、追蹤通知、Super Like 等等);而在 Medium,這些機制幾乎不存在,所以不管刷讚機器人再怎麼厲害,我還是確信這裡的機制會對我比較友善。當然相對地,就要承受常常出現的這些風波。

可能有人以為我會講更多關於這些事件的看法,但我接下來要說的幾乎跟這些事件無關,是關於創作者的孤獨。

如果我會開小號幫自己辯護...

其實我心裡知道自己永遠也不會這樣做,但如果另一個平行時空的自己做了,我大概能理解為什麼。

這就像是為什麼有人會大量用錢買 PTT 假帳號帶風向、為什麼俄羅斯會大量作假帳號操作 FB 言論,其實都是一樣的道理:因為有用。

無可避免地,在網路上發文就會受到批評,然而無建設性的批評總是比較多,而贊成你的人通常只會默默地不作聲。為什麼?

因為正常有理智的人都害怕說錯話,而隨便表態不但有可能讓自己出糗,搞不好還會得罪人。所以即使認為那是對的,我們通常也都害怕表態;相反地,之所以會做出無建設性批評,就是因為他們不怕表態、不怕被人討厭。

這時候如果一個還沒站穩立場,也對議題不甚了解的第三者進來看,很可能就會因為很多人選擇一邊,而從眾相信人多的一方,這就是帶風向能抓住人心的根本道理。

創作者是很孤獨的

我本來想說「有時候」很孤獨,但轉念一想...

孤獨啦!哪次不孤獨!

要讓輿論站在自己這裡,最邏輯正確的作法當然是不卑不亢、有條有理的回應質疑,但這也是最費力卻很難達到成效的方法;最簡單的方法是偽裝成我已經有很多人支持,甚至也不需要那麼地「蟑螂」,只要把我自己原本想說的話,換成另一個第三人稱來說,這些原本「邏輯正確」的話,瞬間就加上了「立場正確」,變成了公道伯。

我們常說「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就好」,但人畢竟是群體動物,若多數人都不認同自己,內心多少也會開始質疑自己,在創作領域也是。

學生時代很愛在 PTT 的各個遊戲板討論、研究,所以難免就會出現不同意見的筆戰,後來發現熟練的人都會一人分飾多角,在他的文章下替自己剷除異己、在敵人的文章下群起出征,而多數人都不會發表意見,所以常常會有極少數一兩個人在一個議題代表多數人的情況出現。

出社會之後,在科技業板、軟體板也都是一樣的情況,慢慢地也就覺得無力而不太發言。

那樣的群體氛圍,就像大家都知道亂丟垃圾不對,卻沒有人出聲制止,而指出問題的自己卻被罷凌一樣;雖然我自知自己並非永遠都 100% 正確,但連正常討論的機會都沒有,並且沒有人願意幫助正向的討論,是一種很沈重的無力感。

後來到了 Medium,文章有幾萬人看,被邀稿到其他匯流平台可能又有更多人看,但不只一毛錢都沒有,我也不知道這些東西到底對誰有幫助、影響了誰、起了什麼作用。

我當初在 Matters 最受到感動的,就是知道「我的文字真的有人在看」,而且透過留言,我知道有人是打從內心的贊同,並非只是一堆瀏覽數字,這對創作者是莫大的鼓勵。

所以,我誠摯地希望,如果你贊同一個作者,除了拍手之外,不妨也留個一兩句話,簡單的鼓勵也好,或許就能讓他們走下去;當他們受到批評或謾罵的時候,雖然不一定要見義勇為、或是當個腦粉義憤填膺,但也可以用比較柔性的方式給你支持的論點打氣、參與互動。

凡事都是一體兩面,既然社交互動頻繁,那就不只是小號帶風向比較明顯,相反地,鼓勵與正向建議應該要更多,來抵消掉負面的影響。假設一篇文章都沒有人留言,那小號就會擁有 100% 的話語權,反之若只要有十個人留言,小號就只佔了 1/10。

我相信每個人積極地參與改善風氣,會遠比消極地建立制度來抓壞人來得有效,而且我也認為對建立一個長遠的生態來說是需要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