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收入】當創作者必須要理財:三個 LikeCoin 持有者的理財策略

世上所有穩定都是相對的,貨幣當然也是
我們在法幣世界中賺取的貨幣,不管是台幣、港幣、日幣、美金,這些都是相對穩定的貨幣,因為這些國家都已經擁有穩定物價的體制,所以即使世界局勢動盪、匯率波動,我們賺到的錢通常也能買到等量的民生用品,維持接近的生活水準。
因此,法幣會給人一種「穩定」的錯覺,除非要積極地投資,否則就算完全不管匯率,一般人大概也可以安穩地過一輩子。(至少對多數開發中、已開發國家來說是如此)
但這件事情其實是一種政府給的錯覺,高重建的區塊鏈社會學中就提到一個概念:「世上所有穩定都是相對的」:
有「絕對穩定」這種錯覺,大概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穩定所對應的目標通常不會明言,只會按著語境隱含在字裡行間。當我們說菜價肉價穩定,相對的是港元。說資產價格穩定,相對的是美元。說某物件穩定,相對的是地球——如果相對的是太陽,這物件就是在動了。說社會穩定,相對的是……高官,無論人民生活如何,他們每月的工資照樣袋袋平安,因而穩定,一旦自已被別國制裁,突然就覺得社會很不安定了,瘋狂找人祭旗。
創作挖礦與社群挖礦的不穩定
其實所有加密貨幣都是一樣的,只是這裡專注在創作收入,所以我特別拿跟「創作挖礦」或「社群挖礦」有關的貨幣出來檢視。
賺取加密貨幣對創作者最大的風險就是價格不穩定,畢竟實體世界中,使用加密貨幣還不是一個很普及的消費方式,所以跟現實的「價值連結」較為薄弱。
Mithril
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麻吉大哥的祕銀幣 Mithril,當時(2018)才正式上線一個月,其估值已經突破 3 億台幣,站上虛擬貨幣全球市值第 63 名的位置,他是這樣說的:
大部分虛擬貨幣對手都空氣幣,所以我一下重手就跑很快了,但現在總值六十幾名我也不滿意。第二是現在太多幣只想募錢,但我不是,那些社交應用都是貨真價實的。我最終目標就是虛擬貨幣剩三個:比特、以太,跟秘銀!我認為要發幣,就要用很硬的態度跟其他幣競爭。
所謂空氣幣指的是沒有實體專案/產品支撐,單純為發而發,多數都是為了吸金而已。
然而就算有產品,也未必能保證幣值就不會泡沫化,還得看那個產品是否足夠支撐整個貨幣體系,舉例來說,Lit 這個社群 app 當時太不成熟,因此根本無法支撐 Mithril 的龐大資金,不如說反而更像是 Mithril 想要撐起一個社群 app。

2018-04-26,這一天是 Mithril 衝到歷史最高的時刻,單價 $1.55 USD,也是最多買賣發生的時間。
2020-08-30,Mithril 剩下 $0.01 USD,只剩下最高價的千分之六,如果你是那時期進場的韭菜,現在跌到連 1% 都不剩。
Steem
當然不是只有祕銀幣的價格波動大,像是 Steem 也有一樣問題
當初最高點在 $8.57 USD,一樣是最多人進場的時候,而現在則是 $0.237 USD,僅剩當時的 2.7%

LikeCoin
這裡要補充的一件事情是 LikeCoin 當初早鳥發行價約莫是 0.011 USD,跟 2019 年底的最高點價格差不多,CoinMarketCap 並沒有那麼久遠的資料。

而今年八月漲幅約 220%,從 0.003 USD 升值到 0.008 USD,已經很接近發行價跟最高點了,而多數泡沫幣現今都只剩下最高點的 1% 或是 0.1% 價格,能支撐兩年半仍不輸給當時發行價以及最高點的加密貨幣是很稀有的。這代表:
- 如果你之前曾經創作得到 LikeCoin 收入,你的資產可能已經默默地翻倍了。
- 不管你是任何時期的投資者,你已經幾乎不虧本了(這本來不是什麼值得高興的成就,但除了主流幾個貨幣,韭菜投資其他的加密貨幣幾乎都是被項目方割草慘賠),而且支撐 LikeCoin 的社群是越來越大的,不像 Mythril 當初的 Lit,可能已經沒人記得它。
- 也可以說 LikeCoin 只是因為沒有被惡性操作、沒有被過度吹捧,才少了火箭起飛跟雲霄飛車的上升與下滑,未來還會不會維持這個價格,或是繼續上升,還有待觀察。
創作者賺 LikeCoin 的機會與挑戰
撇開投資面,回到文章一開始提到的問題:貨幣不穩定。
其實「理財」對於加密貨幣圈其他幣種來說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因為很多人一進來就是只想著「賺錢」,自然就只關心幣值,甚至有些人就是為了炒作而進場。
而對於賺取 LikeCoin 的創作者來說,關心價格的力道通常就沒有那麼強,頂多是在意一篇文章可以換到多少法幣、或是每隔一陣子轉換法幣看看入帳多少,大部分都是佛系持有。
但當持有的 LikeCoin 越來越多,以及價格波動變大,理財就是不可避免的議題。
作為賺取 LikeCoin 的創作者,我歸納出三種基本策略,並說明我能想到這些策略的優劣:
- 一拿到就全部換回法幣(分散風險,用法幣世界當做庇護)
- 增加 LikeCoin 的市場供給與需求(移居為數位住民)
- 積極注意價格(隨時在兩個世界進出)
一拿到就全部換回法幣
這是最保守的作法,好處是入袋法幣之後就不太需要操心價格波動,有安定感,不用擔心哪天突然暴跌。
但這種作法並沒有完全規避風險,而是在換匯的當下「親自確認風險」,也就是分批操作的概念,至少長期來說會攤平。當然,風險攤平,利益也就跟著攤平。
增加 LikeCoin 的市場供給與需求
既然法幣是因為能買到的民生物品相對穩定,那麼反過來想,增加 LikeCoin 能買到的東西就可以「穩定」LikeCoin 的價值:當它不需要換成法幣就能買賣各種東西的時候,匯率波動的影響就相對低了。
舉個極端的例子,現在我們是美金本位,但假設有一天變成 LikeCoin 本位,那麼不穩定的反而是美金了,因為匯率原本就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這個想法的最大缺陷就是需要很多時間:現階段我們即使幫虛擬物品定價,也很容易會跟法幣掛鉤,比如我賣 A 商品 100 LIKE,LIKE 升值之後我可能就會改成 50 LIKE;但長期來說,我相信用 LikeCoin 定價,可以逐漸取得定價權,緩慢地脫離法幣匯價。
至於怎麼做,我認為比較可能的是線上虛擬服務、虛擬商品的交易;雖然已經有一些人使用 LikeCoin 在社群交易各種物品,但現階段要像比特幣推廣到實體市場還言之過早。
增加市場供給與需求需要長久的時間,並非少數人之力可以完成,所以不妨想想,自己願意「販賣」什麼商品/服務來取得 LIKE?或是願意用 LIKE 購買什麼東西?
像是 Matters 市集我相信會是未來的一大亮點,現階段只是文章跟 Google Sheet 查詢頁面,但有朝一日交易變得簡單之後,或許會有質變也說不定。
順便廣告一下我的佛系寫作方案《米寫糕》也有提供 LikeCoin 付費選項。
積極注意價格
跟一般投資沒有太大差別:短期看價格波動,認為有極大風險則賣出、有極大利多則買進;長期則看基本面(社群活躍、產品進展)分批買進、賣出。
積極度就看每個人的心態而定,對我來說,因為原本沒在關心價格,所以「積極」對我來說比較像是關心價格的長期投資,並非短線殺進殺出。但隨著價格波動與買賣增加,可以想見也會出現投機者。
小結:收入不固定,增加預測難度
LikeCoin 收入並不像工作一樣固定,或許今天能賺 1000 LIKE,之後就變成 100 LIKE,反之亦然,這也會讓情況變得更複雜,所以我自己也沒有定論該怎麼做比較好。
但我自己偏好後面兩種作法,因為法幣已經佔了資產的絕大多數,LikeCoin 剛好可以當做分散風險的資產,並且這個交易市場的做大,長遠對創作者也是有好處的。
唯一確定的是,當持有越多某種貨幣,就越應該要關心它的價格波動。
此文收錄在專題《寫作收入》,目前有以下文章,你可以在公開平台搜尋這些標題,或是到 Substack 免費訂閱《米寫糕》,同時取得發文通知及所有分類文章列表:
歡迎加入 Telegram 寫寫村 或是到 Telegram找我 一起討論。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