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urenTaylor
LaurenTaylor

信仰是思考的起点

访谈 | 陈一禾:同性恋于我已不重要

在陆地上终日漂泊

她说自己是没有故乡的游子

在陆地上终日漂泊

爱成就不了一滴泪

孤独化成一首诗

1 身份的发现

2 身份的确认

3 酷儿,你往何处去

4 同性恋相关文艺作品


人物介绍:

陈一禾,出生于20世纪的末尾,现就读于上海某高校,包邮区人。

采访者:S 受访者:C


1 身份的发现

S:在自我陈述里,你的感情经历好像是从16岁开始的,那是你第一次发现自己的不同吗?

C:我的确是在16岁的时候确认自己是“同性恋”,这段经历给我的整个人生观、世界观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但其实这不是我第一次喜欢女生,第一次应该是10岁那会儿(笑)。但那个时候年纪小嘛,只是知道自己喜欢对方,喜欢的是对方这个人,根本没有“同性恋”“异性恋”的概念。直到初中也是这样,一边喜欢女孩子,一边觉得自己是“直”的(笑)。

S:现在想来很奇怪,但当时感觉很自然。

C:对,不是为了隐瞒或者害怕,就是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是正常的。当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会喜欢了一个人一段时间,然后不喜欢了这种嘛,(停顿了一下)喜欢的时候觉得自己可能是“不正常的”,但只要一不喜欢这个女生了,我又变回“正常”了。有这种想法。

S:很孩子气的想法。什么时候开始对“同性恋”有比较客观的认识了?

C:那要到我真正接受自己的这个身份了,应该是18岁的时候。我其实一直都不太接受,16岁遇到最喜欢的女孩,真正意义上的初恋之后,我仍然是不接受的。但我之后又遇到了一个女孩,当时我就想,我都失恋了这么痛苦了,怎么又会对其他的女生有好感呢,这是我自己都不能接受的一个事情,我自己毁了我的三观。所以我拒绝了,中断了跟她的联系,但是后来,直到现在,3年了吧,我能感到自己对她还是有感觉的,所以(停顿了一下)就接受了。

S:还喜欢第二个女孩?

C:对。

2 身份的确认

S:身份的确认,对你来说好像是一个无可奈何的选择?

C:算是吧。大多数走到这条道上的人,内心都是经历过挣扎的,很少有人是主动成为的,你想主动也主动不了是吧,你骗不了你的心。就像我一直觉得“打压早恋”的逻辑不对,“爱上一个人”是不受你我控制的,其实陷在感情里的人也是“受害者”,再去批评指责ta,是不是太不人道了一点。

S:“同性恋”身份给你带来过麻烦吗?

C:几乎没有,因为我把自己保护得很好,至少在这方面。大学以前身边最好的朋友都没说过。

S:如果当时出柜了,会给你带来麻烦吗?

C:(思考了一会儿)倒真没仔细想过具体会带来哪些麻烦,但我肯定不愿意去做就是了。给我带来麻烦倒是其次的,主要是给别人带来很多麻烦。具体我也说不好。

S:面对你的新身份,他人会换一种眼光来看你。

C:有这种担心吧,虽然理论上来说,我还是我,我的性倾向和他们认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没有太大关系,但大多数人肯定还是会有想法的。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S:在经历纠结、挣扎的时候,做过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吗?

C:有,还挺多的,其实那段(时间)的事我几乎都记得。那段时间记性特别好(笑)。我给她写信啊,写小说,我自己这边记日记,都是很沙雕的那种话,现在看了都脸红。所以我特别佩服邱妙津,可能大多数人读了《鳄鱼手记》或者《蒙马特遗言》觉得“这人疯了吧”“写这么露骨”,我觉得她那算好的。同性恋容易把人逼疯(笑)。我还拍过很多跟她有关的照片,怕丢,一张张传硬盘里。好像现在说出来也没啥特别的,但当时的生活都和她有关。


3 酷儿,你往何处去

S:在我的感觉里,你们这一代人对“同性恋”已经很开放了,但从你的叙述中,好像很难感受到这一点。

C:可能我比较保守吧(笑)。从我的亲身感受来说,谈论“同性恋”已经不奇怪了,可能还是一个引起大家兴趣的很不错的话题,但对于真正的同性恋者来说,出柜仍然是小众的选择,更不用说整个性少数群体了。

S:主要是因为不敢跟家人出柜?

C:不想。我试探过,不接受的。后来就没这个打算了,顺其自然吧,为这个吵没意义。但他们是我最亲近最重要的人,却不接受真实的我,有时候想到挺难过的。一方面想让他们快乐,一方面希望他们看见、接受真实的我,但两者是矛盾的。

S:这个身份对你而言重要吗?

C:以前很重要,这两年来不太重要了。我在反思这个事情,以前可能是因为一些宣传?或者我自己想要一种独特性,标出性,刻意在内心强化自己和他人的不同,年轻嘛。现在觉得性少数的确要尊重,但不必去强化那种标出性。

S:Facebook上有56种身份选择,你的身份认同是什么?

C:Gender Fluid?Gender Questioning?总之不是简单的同性恋吧,对性别上其实也有疑惑。

S:你想摆脱这个身份。

C:对。用“异性恋”定义一个人可笑吧,“同性恋”也是一样的。即使今后对于性别的划分可以达到更加精细的程度,也不足以代表一个人。

S: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设想吗,想结婚吗?

C:现在有一个固定伴侣。之前也有人(前任)问我出不出国,我是没这个打算,留在大城市会好一点吧,其他想不了那么远。

4 同性恋相关文艺作品

S:平时会看“同性恋”元素的文艺作品吗?

C:会啊。上两天我还在《莫瑞斯》的评论底下看到,一个17岁的男孩说,要不是这些书、电影,他可能到现在都没接触到“同性”这个词。他有这方面的困惑。我们的书、影视剧,等等,能真实体现性少数者生活的还是少数,但在缓解焦虑上,应当说还是有一定贡献的。我还看过《寂寞之井》《假面自白》《孽子》《断代》,gay片les片当然更多啦。

S:你更喜欢那些真实世界里的同性故事,而不是所谓的耽美作品。

C:对,我看的书作者本人都是gay(笑)。其实我不太喜欢那些耽美作品,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家了解了这类群体,但呈现的太片面化了。不是的人看了觉得还好,是的人看了觉得太假了。

S:你觉得有同性恋经验的艺术家会是更好的艺术家吗?

C:有这个可能。伍尔夫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好的作家都是双性恋”,陈凯歌说过“每个中国人都是双性恋”,霍洛维兹说“一流钢琴家是同性恋钢琴家”,这些艺术家似乎在精神上更自由。也有可能就像“自闭症孩子都是某方面的天才”那样,是个误区。

S:推荐几部能帮助我们了解“同性恋”的电影吧。

C: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Call Me By Your Name. 另外,想对这块话题有个客观认识的朋友,推荐李银河老师的自传《活过,爱过,写过》。


THE END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