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坤裕

@kychen

KobeBryant是如何工作的

Host:Same determination, what's your current work schedule look like today?Kobe:It's uh. It's different because I personally am not writing...

樂天三原則

樂天市場創辦人提到,公司規模每擴大三倍,每一件事情就會變得行不通。每擴大三倍,薪資的發放、開會的安排、溝通的方式、預算的制定,以及由誰來做決定,公司裡裡外外都會大幅改變。換個角度想,經營開放原始碼專案或許也會碰到「三」就出問題。例如:程式碼規模擴大三倍、貢獻者數量成長三倍以及 bug 數量成長三倍。

調整看世界的角度

我們用自己的想法解讀這個世界,但這個世界很多時候不是自己想的那樣。你看見的是壞的一面,但其實他是好的。換言之,我們必須調整看世界的角度。調整看的角度,實在太抽象,但其實也沒很複雜,例如:去吃新奇的食物、去流浪旅行、去走平常沒走過的道路、不同時段走相同的道路,甚至是從 Andro...

閉氣十七分鐘的秘訣

知名魔術師大衛布萊恩 David Blaine 在 TED 上分享,他是如何挑戰在水中閉氣十七分鐘。演講開頭他提到,身為一個魔術師,他試著創造幻象,讓人們能駐足思考。此外,他也提到他也熱愛挑戰醫生認為不可能的事。所以他就挑戰了將自己活埋在棺材中一個星期,只靠水活下去。

用爛點子引出好點子

作家 James Altucher 提到,如果你想不出十個點子,那就想二十個!你會說,都想不出來了,怎麼還能逼自己想更多?James 提到,想不出來,是因為我們的標準太高,我們抱著完美主義,而完美主義就是靈感的死對頭!其實不是想不出點子,而是因為我們大腦試圖保護我們,不要因為提出爛點子而搞得自己難堪。

基本功的力量

訓詁學大師陸宗達回憶當年跟國學大師黃侃的學習經驗。第一次與黃侃見面,老師一字也沒教,只給他一本沒有標點的「說文解字」,命其回家標點完再來。一段時間後,陸宗達標點完成,帶著書去見老師。老師看也不看,命其再買一本,再點!陸宗達照做。第三次見面,陸宗達將第三本點完的書交給老師,老師隋...

透過增維與降維來解決問題

Google X 團隊負責人 Peter Diamandis 提到,當提高挑戰的難度,我們對問題的切入視角便截然不同。就好比空間中,一維、二維與三維,所看到的角度以及能探討的議題都不一樣。個人認為,其實不僅提高難度可以有截然不同之切入視角,或許降低難度也可以。

公共知識就是全民鷹眼

日前聽了好朋友 Kevin Kai-hsien Fang 接受廣播節目「卡卡派雙語 talk show」的採訪。Kevin 目前是「打狗文史再興會社哈瑪星」導覽員。節目中 Kevin 以生動活潑且流暢的方式,簡介了哈瑪星的歷史,更重要的是他與聽眾分享了許多導覽背後的專業。

Do Less Do Better & Know Why

Cal Newport 提到他之所以能在 MIT 表現優異,甚至後來取得教職五年內拿到終身職,都得益於一個觀念,那就是「Deep Work」。他認為 Deep Work 的三大核心就是,Do less, Do better 以及 Know why。

阿拉丁神燈給我的啟示

天方夜譚中,任何人獲得阿拉丁神燈後,便可召喚被封印在其中的精靈,並許下三個願望。然而,這三個願望是有限制的。1. 不能讓精靈殺人。2. 不能讓人之間相愛。3. 不能讓死人復活。也就是說,除了生命與愛情外,精靈沒有什麼事是辦不到的。從另一角度來看,也可以說所有對「身外之物」的需求,都可被滿足。

波斯使者症候群

窮查理一書中提到:「古代波斯人真的會殺掉使者,而這些使者唯一的罪過只是把真實的壞消息 (比如說戰敗消息) 帶回家。對使者來說,逃跑並躲起來,真的比使命必達安全的多。」 因為大家意識到,傳遞壞消息,自己就會大難臨頭,因此傾向於報喜不報憂。這種狀況若是在企業中,可能會導致災難,若再...

豐富經驗可能就是我們的絆腳石

天使投資人 Chris Sacca 提到:「經驗通常深藏著許多有待質疑的假設。當你對某件事情經驗豐富,就會對很多細節視而不見,很多地方模糊帶過,看不出哪裡需要改進,看不出哪裡有漏洞,看不出哪裡有缺角,看不出哪裡其實有大問題。」 換言之,豐富經驗,可能讓我們自我感覺良好,對事物的判斷容易腦補過多,反而看不出問題之所在。

罵髒話使你創意無限

Thiel Capital 總經理 Eric Weinstein 提到,他在做連結創意、發揮創意的工作時,會使用「穢語法」。對,就是罵髒話。原理是這樣的,他發現當我們使用一般禁用的詞語,就會告訴大腦我們踏進了一個不安全的空間,有點在提示大腦要進入不同的模式。

挑戰登月計劃帶來之好處

Google X 團隊負責人 Peter Diamandis 提到:「當你追求的是登上月球這種比人家大十倍而不是 10% 的目標,很多事情都會發生.....」 他具體提到三點: 「首先,當你是要變大 10% ,你是在跟每個人競爭,每個人都想變大 10%。

輸家有目標,贏家有系統

知名漫畫呆伯特 (The Dilbert) 作者 Scott Adams 提到他個人總是將焦點放在「系統」而非「目標」。他提到所謂「系統」就是建立長遠的技能或人脈,而非達成短期的目標。前者能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後者若失敗了,甚至沒有安慰獎可拿。

把戰場集中,把戰功放大

知名專案管理軟體公司 37 signals,前陣子將公司更名為 Basecamp,與旗下主力產品同名。前不久,因應 COVID-19,全世界不得不 WFH,該公司創辦人也將 2013 年出的書 Remote: Office Not Required 免費送給全世界。

先聽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有個泰國的廣告是這樣的。有個在漁塭工作的小伙子向老闆報告,他跟老闆說,我們有一個好消息跟一個壞消息。請問老闆要先聽哪一個?這時老闆屎臉:「先壞消息吧!」 小伙子一臉愧疚:「我把魚塭的水管幫浦弄壞了,魚通通死光了。」 老闆面色鐵青:「那好消息呢?

投桃報李的陷阱

人們傾向於以德報德,以怨報怨。而這種「回饋」傾向,在商業或政治上是必須謹慎看待的。例如保養或修車時,業務請車主先至休息室休息,休息室環境舒適,冷氣沙發,咖啡甜點招待。但可能下一秒鐘,你就會因為「回饋」心理,腦波弱掉,荷包少了兩千塊。知名美國政治醜聞「水門案」,也某種程度受到回饋機制的影響而發生。

驅動世界的不是貪婪,而是嫉妒

嫉妒,普遍存在於人們心中,是一種心理狀態。認為,為何他人可以得到那樣的好處?並想佔為己有。這樣的心態導致人們開始相互競爭,甚至彼此陷害。誠如華倫巴菲特所言:「驅動世界的不是貪婪,而是嫉妒。」世界確實是被驅動了,但卻是往負面的方向走。若要解決因遭受嫉妒,或嫉妒他人所產生之負面結果。

超級有錢人如何定義「努力不夠」

查理蒙格提到,為了節省運算空間,人類的大腦不願意做出改變,這是「避免不一致性」的表現。而這種傾向則可在我們生活中大量被看見。例如習慣、抗拒接受新觀念。好習慣的培養與壞習慣的戒除,總是我們不斷探討的議題。新舊世代的想法衝突,某種程度上,就是避免不一致性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