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rten
Kurten

Coder, reader, runner, photographer.

書摘|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

書摘只是純粹的引用,不知道是否算雞湯。但論劇透,肯定是妥妥的了。

@无法 說我看的哲學書有點多。真是慚愧的很,我看的大都屬於《哲學入門A》《哲學入門B》這類的。看這類書的,估計不會是社交達人,也不會是各路成功人士。已近不惑之年,卻仍常常困惑。存在主義能否拯救我。

此書不講哲學史,也不介紹哲學家。看目錄的話,羅素等人也寫過此類書,只不過他們都命名為關於幸福關於知識了。有點把牛津通識的幾本書擇要成一本的感覺。


幸福
▪ 幸福研究认为,我们的幸福有一半是基因决定的。
▪ 有钱会使人幸福吗?会,但是只到一个特定的金额。当基本需求获得满足之后,更多的财富几乎不会带来更多的幸福。
▪ 我们最好把钱花在社交活动,以及会让你感到振奋的体验上,而不是拿来购买物质商品。
▪ 人群才能让我们感到幸福,物品不行。
▪ 祷告与冥想也有助于促进幸福:有宗教信仰的人比较幸福。
▪ 看电视呢?完全不幸福。所以请不要碰电视机。
▪ 德国俗语是这样说的:“期待的快乐是最大的快乐。”

身后的幸福
▪ 有些东西我们之所以想要,只不过是为了达成其他的目标,比如金钱、权力与财产,这些都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然而我们追求幸福,并不是为了通过幸福,来达成什么其他的目标——幸福本身就是目的。
▪ 成功的人生从来不是达成目的的手段,而是我们一切作为的最终目的。
▪ 思考是人类的使命。
▪ 所谓成功的人生,就在于去做那些相应于自己本性的事情。活出你的天赋!

被链住的狗
▪ 希腊人称此理性为“逻各斯”(Logos)。
▪ 让内心不能宁静的,从来都不是外在的事物,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与判断,爱比克泰德于公元一世纪如是说。
▪ 哲学应该让我们免于忧虑、恐惧与痛苦,让我们有力量抵抗人生中种种命运的打击,并带领我们走向幸福。
▪ 依照斯多亚哲学的见解,幸福就在于有美德的人生;美德当中最重要的,是平静的心(Gleichmut):也就是要能控制自己激烈的情绪。希腊人甚至称之为“无感”(Apathie)。
▪ 不要把任何可以从我们手中夺走的东西视为有价值。凡是不在我们掌控之中的事物,我们都该将之视为无关紧要,包括死亡、疾病、贫穷、弱小与外貌丑陋。
▪ 斯多亚学派分类的策略:不要让幸福倚赖于那些自己不能掌控的东西,也不要追求那些你其实并不需要的东西。
▪ 人类的幸福不只需要建立在合理面对世界的态度上,也有赖于我们是否能慎重且友善地对待我们自己。
▪ 根据斯多亚学派的理解,幸福建立在与自己的相遇之上,当这个相遇发展成友谊,那么幸福人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圆满的幸福
▪ 灵魂应该跟无风时的海面一样平静。
▪ 叔本华认为,我们一生都被自身的需求与爱好驱赶,满足了一个就急忙赶向下一个。

永劫回归
▪ “只有作为美学现象,人与世界才永远有存在的价值。”尼采写道。
▪ 我们不应该给每个个别的人制定走向幸福的规范,因为个别的幸福是从每个人自己所不知、但是属于他自己的法则里流涌出来的。
▪ 时候到了,我们所有人都会死去,机会只有一次,所以我们应该把握机会。
▪ 提醒自己有一天也会死,不过是告诉我们,不要只有满手计划,却忘记好好生活,因为不知道哪一天、哪一次的过山车之旅就会抵达终点,而且你将买不到第二张入场券。

西绪弗斯与大石头
▪ 加缪认为,荒谬性就是建立在这一组对照上:人类会寻求意义,会追求目标,会为自己打算,实际上却处在漫无边际、没有意义的宇宙里。
▪ 加缪认为,我们应该充分享受我们存在的一切面貌,尽可能积极地把此时此刻过得更好;意识到人生的荒谬性,就等于发现我们的自由。
▪ 唯一能决定我们该怎么办的,唯有我们自己,我们终于把自己的命运握在手里,这种感觉真是棒得不得了。
▪ “他的命运只属于他自己”,加缪写道。
▪ 在没有上帝的宇宙中,不存在任何计划,除非我们自己打造一个。意识到这一点的人,如加缪所写,就是“他自己人生的主宰”,自己命运的舵手,他过着自主、完全清醒、充满热情、富好奇心且充实的生活,而且他一再地反抗其荒谬的命运,“没有任何命运是不能用鄙视加以超越的”,加缪又写道。人类唯一的尊严,就在于其有这种反叛的姿态——因为对非人处境与苦难感到愤怒,人们从孤独中走出,与身边的人团结起来,在反叛之中,人从“孤立”(solitaire)变得“团结”(solidaire),也就是从独行者变成团体中的一员。他开始捍卫某个将他与其他人联结在一起的事物,并为之奋斗,那就是人类的尊严。

缸中之脑
▪ 对自己经验的意识,是人类知识无可怀疑的基础,同时也是自我存在的证据。

明希豪森的三重困境
▪ 皮隆学派的怀疑论是最彻底的怀疑形式,信奉者相信,我们所能判断的,仅仅是事物如何出现在我们眼前,却从来不能判断,事物的真实存在到底是什么模样。
▪ 绝对的确定性是我们永远无法企及的。

缺少的蓝
▪ 盲人无法想象金山,同理他们也不能想象13号蓝色是怎么回事;他们缺乏进行这些想象所必需的黄金、山、蓝色的感官印象,也就不能拥有相应的概念。
▪ 休谟认为,所谓概念,不过是对感官印象的粗糙拓印,或是不甚准确的复制品而已,而没有感官印象就没有概念。
▪ 在真实的世界里,既不存在颜色,也没有气味,只存在极小的、彼此碰撞的粒子。
▪ 对经验论论者来说,观察才是检验一切确信的试金石,所以任何超越感官的论述,打从一开始就应该受到怀疑,都被当作是没有内涵的凭空嘟囔。
▪ 除了实证的适用性之外,预测能力、简单明了及使用较少玄秘的元素这三项,也都是检验科学理论的判断标准。

道德
在探讨伦理学(道德)的问题时,抱持着苏格拉底的“无知”美德是很重要的,要能不带成见、心怀善意、自我批判,以及有好奇心。只要是更好的论证就接受,不管讨论之旅是往哪个方向发展,对话的结局总是开放的。没有预设立场的人,也就没有什么可以输,而且谁要是已经有了既定的立场,也可以在对话结束时决定改换立场。至少这是我非常个人的讨论策略,以免自己受到成见的约束;还有个很好用的策略是,任何意见,如果不能说明理由,就不要说出来。这样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的意见一大堆,好理由却很少。

电车与胖子
▪ 光是说“没做的事就没有罪过”是不够的,因为谁要是没有给他养的猫咪喝水,以至于猫渴死了,那他虽然没做什么,但还是有罪过。
▪ 效益论主张,行为的道德价值仅仅由行为的结果来衡量。
▪ 根据义务论,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只在其结果,也在行为本身;有些行为本身就是坏的,不管能产生多少的善都一样,杀人、刑讯、偷窃都属于此类。这些行为是无条件的错误,也不能通过成本利益的计算来提升其价值,不管是在何种处境下,有些事情人就是不能做。这些道德的禁止告示板保护着我们的人类尊严,也防止我们的利益或生命因为公共利益而被牺牲。
▪ 效益论重要的代表人物是两位英格兰哲学家,边沁(Jeremy Bentham)和穆勒,而位于另一端的义务论哲学家里,最重要的是康德。
▪ 康德著名的定言令式(绝对律令)。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定言令式就是“请只按照那些你愿意成为普遍法则的信条而行事”。这个要求是断然截然的,不带假设性的,无须先决条件就能成立;每一个人都应该在任何时候与任何地方依循这个要求,不论他当时有怎样的私人利益与目标。定言令式跟那句著名的黄金守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是同一回事,也不是这个守则的正面表达版本“你愿意别人怎么对待你,就请你那样对待别人”。
▪ 自身即目的。
▪ “你的行事作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不只要把你自己,也要把旁人作为人类的资格视为目的,永远不要仅仅当成是手段来使用。”简单地说就是:人不是手段。永远不要把人类当成达成目的的工具,这也包括不能把自己当工具。

池中小孩
▪ 伦理学上有所谓消极义务与积极义务,消极义务要求我们不得给别人造成伤害,而积极义务则要求我们提供援助。
▪ 在一条路况很差的路上,如果发生个别的意外,负首要责任的还是汽车司机,而不是建设局。

吃人肉的外星人
▪ 在进入动物伦理的争论之前,我们应该先弄清楚一些数据。每年在德国有7.5亿头动物被屠宰,德国人平均一年消费60千克肉品,等于每个人一生吃下1100头动物,这个惊人的肉品消费也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生产1千克牛肉会消耗15000多升(?)的水、16千克的谷类饲料,毁灭50平方千米的原始雨林,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比汽车开250千米还多。这也意味着:全世界的牲畜饲养所制造的温室气体,远远超过全世界运输业的总和。
▪ 我们爱护家里的宠物,但却屠宰食用的动物;我们大多数人都吃牛羊,但是不吃马跟狗,兔子我们也吃,但是不吃天竺鼠。
▪ 世界最大的独立营养组织美国营养和饮食学会(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认为,均衡且纯植物性的饮食是健康的,且适合人类的各个成长阶段。
▪ 视角转换的思维让我们对他人的利益有更大的体会,而一切理性的道德,恰恰就建立在这种能换位思考的能力上。

无生命的朋友
▪ 圆滑的线条让人觉得自由、无拘无束,锯齿的线条则让我们觉得紧张,强迫我们在任意一点上改变方向。
▪ 依照席勒与利普斯的理论——美是感官所感知的自由。

红色四方形
▪ 谈及艺术时;不能把内容跟形式分开,就如同我们无法把诗歌丝毫无损地转译成散文。

我们能否预测未来
▪ 如果一切都是早被决定好的,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是自由的。

我本来可以做出不同决定吗?
▪ 如果“有做决定的自由”的意思是人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可能会做出与原来不同的决定,那么这种自由其实是很难达到的,因为我们想不出来,在完全相同的处境下,要如何随意做出不同的决定。
▪ 自由就是自主,那个决定我做什么、想什么,以及追求什么的人究竟是不是我,我们得先认识自己才能回答。没有自主,就不可能对自己做决定;不认识真正的自己,就没有自由。做一个自由的人,就跟认识自己是谁一样困难。
▪ 自由从来不是全然是或否的问题,大多数的决定都介于是与否之间。

野蛮人
▪ 卢梭和马克思都痛斥私有财产:私有财产鼓舞了人类的嫉妒与憎恨,使人彼此攀比与竞争,让人汲汲于追求赞同、荣耀、占有与财富;人类就是在私有财产制与社会生活里才变得如此自私自利的。

無知之幕
▪ 决定社会基本原则的人,应该要凭借不偏不倚、公正无私的心态,只有当他不知道其决定对自己将会有何影响,他的决定才会是最公正的。
▪ 为了阐明自由意志论的立场,诺齐克也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篮球队的收入分配實驗。

蝙蝠的秘密
▪ 内格尔想指出,我们永远不能从内心的视角出发,去认识另一个存在的意识;从内心出发我们唯一能认识的只是自己的心智。

脑中漫步
如果全知的上帝预先知道你的一切决定,那你还有没有自由意志。

智能手机里的心智
▪ 人类并非独立存在的灵魂,而是血肉组成、有形有体的生物。我们把身边的人放在心里,也对生活环境做如此安排,以至于环境也成了自我的一部分。

上帝——这颗绊脚的石头
▪ 如果上帝从无到有创造了世界,那么谁创造了上帝?回答一:上帝创造了自己;回答二:上帝是永恒的。但是这两个回答同样适用于世界:世界是由自己创造的,或者自永恒以来世界就一直存在。在世界的开端前设定上帝的存在,似乎只是拖延问题而已,因为跟世界的诞生比起来,上帝诞生的谜团并没有比较小。

上帝与瑞士钟表匠
▪ 除非解释上非如此需要不可,否则我们不应该认定任何对象乃至于任何神明的存在。这种解释的精简原则也被称作奥卡姆的剃刀,因为最早是由中世纪的哲学家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von Ockham)所提出来的,他认为,如果事物被设定为不存在也可行的话,那么就不应该认定其存在。

帮超人辩护
▪ 万能的上帝能创造一块沉重的石头,重到连他自己都举不起来吗?

逻辑与语言
▪ 语言就是哲学家的工作素材,因为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概念说清楚、讲明白。

阿基里斯与乌龟
▪ 无限大的东西如何存在?完全没有边界的某物,就其根本来说还能是个某物吗?

时间能静止多久?
▪ 我们的思考赋予了所认知世界的基本结构,康德认为,时间就是这个基本结构之一。
▪ 如果在时间存在之前没有时间,那时间就是永恒的了,因为找不到任何一个时点是时间尚未存在的。
▪ 这个世界一点都不在乎我们的理解能力,它是什么模样,就是什么模样,不管我们能不能理解。

◆ 祖父谋杀悖论
▪ 你能回到两天之前,在桌上留张字条给自己吗?字条上写着“Google的股票将在次日大幅上涨。买个10张吧!”能的话就太好了。但是,如果在过去的你读到字条,也遵照了字条上的建议,那你在两天后就一定不会踏入时光机,去给两天前的自己送字条,以便告知Google股票将会上涨了。
▪ 不过往未来的时空旅行还有更简单的办法,你一定经历过:当你无聊的时候,时间过得特别慢。相反地,当你做的事很有趣、完全沉浸到活动里的时候,时间过得特别快,你感觉过了没有多久,但是结束时,你突然发现已经过了好几个小时。你这样也算是做了一个小小的、往未来的时空旅行。此外你还拥有更多对过去的记忆,因为强烈的体验,比起无聊的生活片段,在事后会让我们感觉更长久也更丰富。所以你可以把生活过得充实一些,如此就不必漫长地等待未来,而且还拥有更多值得回忆的过去!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就没有昨天
▪ 在心智之外没有现在、未来也没有过去。

自我
▪ 身体的细胞据说每七年就全部换过一次。那我跟十年前或二十年前的那个我还是同一个人吗?

忒修斯的船
▪ 根据洛克的看法,让我们成为一个人的是我们的自我意识,我们对过去的记忆是使我们成为我们的关键,没有记忆就没有自我。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