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lsen L
kelsen L

https://kelsenliu.xyz/

现如今 媒体比以往更需要去中心化 ——第一部分 现存难题

在未来变成《1984》和《美丽新世界》所描述的世界前,去中心化媒体以拯救我们个体、社会以及民主

当前的媒体范式威胁到了最基本的自由和民主。正如柏拉图在《共和国》中所预言的那样,民主在全世界范围内正呈现出向专制/寡头政治倒退的迹象。与此同时,一批新生的“技术独裁者”(Technocrats)似乎与这些专制者/寡头 "同流合污"。这种局面就好比原本狮子和羚羊的竞技场变成了狼群捕食羊群的狩猎场。

现如今,世界急切需要一场媒体革命和重建。在这篇文章中,我首先诠释 "媒介 "一词,为之后论述定下基调,然后说明了当今的媒体格局如何危及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运转。

(在之后发布的第 2 部分中,我将论证去中心化媒体的新范式是必需且可行的)

(欢迎订阅小编Substack频道:https://substack.com/profile/132152753-kelsen-liu?utm_source=profile-page

理解媒介

当人们谈论 "媒体 "时,通常指的是新闻、社交媒体、电影电视、音乐以及其他已经深入我们日常生活的事物。然而,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当他们把所有这些东西简单地称为 "媒体 "时,他们实际上指的是两样东西:内容和媒介

内容是信息本身,而媒介则是传递内容的技术。内容就是你们正在看的我的文章,而媒介就是书面语言。写作是一种技术,是最有影响力的技术,当文字被书写时,写作就是承载文字的媒介。当技术被置于社会文化背景中时,它就成了媒介。

(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任何技术都可以被视为媒介,或者说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媒介。他甚至认为灯泡也是一种媒介。不过,本博客所讨论的媒介并不需要这种程度的概括)

媒介即信息"--马歇尔-麦克卢汉

麦克卢汉(这人在互联网出现三十年前就预言了其的问世)说这句话是在提醒人们,内容的表层信息总是掩盖着媒介的深层信息,而我们应该探索的正是媒介。

随着技术的革新和时间的流逝,媒介和世界不断处于蜕变之中。当野蛮人为了更好的生存而开始互相帮助及交流时,社会和文明就诞生了;当文字出现时,法律和财产便被撰写下来;当 15 世纪教皇利用印刷术传播宗教时,他并没有预料到这会导致后来的 "上帝已死(God is Dead) "解放运动。当我们谈论媒体时,我们真正应该谈论的是媒介——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基石。

我们目前正处于信息革命的高潮中,了解媒介的变化如何影响社会至关重要。为了说明这一点,请允许我提简短的回溯一下(仅侧重于从 15 世纪到今日的媒介演变):

这一切都始于印刷时代(特指印刷术在欧洲被普及的时期)。由于印刷机的发明,书面形式的知识不再是权贵的专利。印刷一本书的成本大幅下降,使大多数中产阶级家庭都能负担得起更好的教育。这一时期的知识民主化带来了识字率的提高和教育改革,为艺术和科学的进步、宗教改革以及后来的文艺复兴埋下了伏笔。此外,许多新的政治哲学得到传播,革命爆发,君主政体被推翻。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一次的信息民主化。

下一个重大进步是电报,它使信息跨越了时空界限。信息的传递不再依靠交通而是电缆。世界各地当局可以即时发送和接收信息。1912 年泰坦尼克号沉没时,全世界在一天之内就知道了。商业和政治自此成为全球事务。

随后,广播事业蓬勃发展,广播和电视被广泛采用。这是大众传媒的降临。信息不再局限于书面形式,还可以通过视听渠道传播。与需要深层次抽象思维的阅读不同,听和看更容易理解且具有说服力。大众传媒是政治宣传和社会整合的完美工具,可以覆盖更广泛的全国受众。

现在,我们终于进入了信息时代,也就是我们生活的时代。互联网泡沫真正将世界大部分人汇聚在 "地球村 "里。我们迄今为止讨论过的所有媒介都已数字化,而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更多的媒介。社交媒体把文字变成了推文,把图片变成了 Instagram,把视频变成了 抖音TikTok(我指的是它们最初的功能)。过去只存在于科幻文学中的信息传输技术不再是纯粹的幻想,而是可预见的现实。人工智能正在蓬勃发展;混合现实技术正被越来越多地采用(Vision Pro);脑机接口正在研究和实验中(Neurallink)。

哇,听起来未来似乎一片大好?

其实不然。未来在我看来更像是《1984》或《美丽新世界》中的反乌托邦。

信息时代——反乌托邦

🎶 🎶 ......无思可想,无泪可哭,全部吸干,只剩最后一口气,调酒师,我怎么了,为什么我喘不过气来,船长说对不起,女士,这个物种已经把自己娱乐至死,把自己娱乐至死......--罗杰-沃特🎶 🎶

如前所述,麦克卢汉警告说,媒介中的信息总是被内容所掩盖。人们在消费内容时没有意识到(或懒得想)媒介的影响。

媒介即隐喻"--尼尔-波兹曼

波兹曼进一步阐释了麦克卢汉的格言。他认为,一个时代的主流媒介隐喻了当时人们的思维和交流方式,以及社会运作的方式。他的论点是在电视的黄金时代(就美国而言)之后不久提出的。波兹曼强烈批评电视(在 80 年代)是一种污染社会的媒介。他使用麦克卢汉从 "冷 "到 "热 "的媒介光谱(从低到高的感官刺激程度和从高到低所需的脑力锻炼),断言由于电视的技术性,我们的社会正变得难以思考。电视结合了电报的瞬时流动性和图片的描述性,创造了一个令人难以抗拒的沉浸区,几乎不需要任何抽象思维或逻辑。因此,波兹曼宣称,理性的时代、严肃的精神已经一去不复返,人类社会进入了娱乐的时代,这对社会的生存构成了威胁。

如果波兹曼活到今天,他一定会苦笑不已。现在的情况远比他预言的要恶劣且复杂得多,我将逐一阐述:

信息超载

目前,全人类一天产生的信息和数据量超过了 20 世纪中叶(信息时代)以前产生的所有信息的总和。即使一人终其一生都在消费信息,他也不可能在死前消费完一天内产生的信息量。信息每时每刻都在吞噬着人和社会。

这种超负荷是如何发生的呢?过去,信息往往局限于当地,语言障碍使得广泛传播的 "权威的 "信息难以产生,且制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除非有译者,否则信息无法跨越语言障碍传播。大多数主流文化产品,如书籍、音乐和电影,从制作到发行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有了互联网,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看到任何语言的信息(当然有审查制度,但也有 VPN)。翻译工具解除了语言障碍。人们不必写一本书或拍一部电影来传播思想,发一条 Tweet/TikTok 就可以了,搜索引擎和算法代替了营销和分发的工作。与前几十年相比,生产相同数量的内容所需的工作量减少到了 1%。

这种信息过量导致人们始终处于三心两意的状态,使人们无法集中注意力,降低了理解能力。这种分心的状态会加剧心理健康问题,因为持续的 "FOMO "(“卷”)会导致焦虑和抑郁情绪。同时,质量参差不齐的信息泛滥使人们更难识别准确和有用的信息。这种混乱会导致错误的决定和信念,创造信息蚕房,强化已有的观点,加深社会分歧。这又加剧了社会和政治的两极分化,并在全球范围内复兴 "Cancel Culture"。

波兹曼使用了一个名为 "信息与行动之比 "的概念,来定义在特定媒介背景下消费的信息量与采取的行动量之比。他认为,就电视而言,一个人可获得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了他能够有意义地处理或采取行动的信息量。现在同样也适用于互联网,这就导致了这样一种情况,即人们被信息淹没,越来越无法根据信息采取任何有意义的行动。

信息集中

信息集中化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大型科技公司现在垄断了信息的基层。谷歌的搜索引擎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Meta 的社交媒体占据了市场总份额的 75%亚马逊主导着美国的电子书和网购;七巨头主导着美国的新闻业(在其他由国家控制媒体的国家情况更糟)。在音乐、艺术、影视中,也可以发现同样的趋势,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大型科技公司利用了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s),凭借显著的先发优势,很早就获得了大量用户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改进服务,锁定用户。此外,它们的经济实力使其能够采取战略,收购潜在的竞争对手,并以小公司无法比拟的方式进行布局。这一点在 Meta 的战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即在潜在竞争对手成为真正威胁之前就将其收购。这导致少数几家科技巨头占据了从搜索引擎、社交网络到云服务等数字基础设施板块。

这种平台垄断/寡头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削弱了竞争和创新,因为小公司和初创企业难以在少数巨头拥有巨大优势的市场中竞争。对消费者而言,这种主导地位可能导致选择减少和价格上涨。此外,由于获取了大量个人数据,这些科技公司可以将私人信息用于定向广告或潜在的更可怕的目的。平台垄断/寡头还可能影响公共话语权,因为这些公司有权审查或推广某些内容,使民主和言论自由面临风险。

另一方面,世界各国政府正在对其公民实施不同程度的监控和信息控制。这种现象并不新鲜,在历史上当权者往往会对其臣民施加控制。虽然世界如今在民主方面相比以往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但许多强国目前却呈令人担忧的倒退趋势。

政府正在利用监视和控制措施来监控潜在威胁、压制异见并维持对境内言论的控制。数字技术的兴起为政府提供了监控信息流动的新工具,包括互联网审查机制和大规模监控计划。这些措施通常以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为理由,但也可以被用来扼杀反对意见和控制舆论。

这种控制会对言论自由产生寒蝉效应,因为个人和组织可能会自我审查以避免影响。它限制了信息的获取,限制了公众观点的多样性,从而破坏了民主进程。政府监控会损害隐私权,并营造一种持续被监视的环境。这不仅会影响个人自由,也会扼杀创新和经济自由,因为创新企业往往不喜欢在政府过多干预经济的地方运作。归根结底,政府对信息的控制和监视会导致社会缺乏活力,变的单一。在这样的社会中,不同政见受到抑制,一致性被强制执行(参考布尔什维克)。

总之,通过平台垄断/寡头和政府控制实现信息集中化对开放、民主社会的理想构成了重大挑战。

虚假信息

这个问题在前面的章节中已涉及,但需特别审视。虚假信息并不是一个新话题。甚至可以说,它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如果认为欺骗有时是个人生存所必需的话。今天,它之所以特别令人头疼,是因为数字化的虚假信息所造成的影响比信息时代之前要大十万倍。

信息时代虚假信息的产生和快速传播的便捷性导致了虚假信息的泛滥。数字技术,尤其是如今的人工智能,大大方便了虚假内容的制作。只需极少的努力,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利用改变图像、视频和文本的工具,捏造出以假乱真的信息行骗。数字时代的传播机制,尤其是社交媒体平台,将引人入胜的内容置于真实性之上,从而加剧了虚假信息的传播。虚假信息往往具有轰动性和煽动性,因此更容易被分享和喜欢,这将导致更广泛的受众和更快的传播速度。一些平台可能会通过其算法或出于盈利目的无意中助长虚假信息,因为参与会带来广告收入。这种组合性扩大了虚假信息的影响到远远超出了前数字时代所能达到的程度。

虚假信息会造成混乱、错误决策,并削弱人们对权威信息来源的信任。不断涌现的相互矛盾的信息会导致认知超载,使人难以辨别真假。如前所述,信息蚕房加剧了己见,进一步加深了社会分歧。

虚假信息会在社会范围内产生令人担忧的后果,如新冠时导致错误判断和不必要的死亡。关于候选人、投票过程和选举结果的虚假信息被有心人散布可以破坏民主选举。它还会在社区群体之间煽动仇恨、不信任和偏执,从而引发社会暴力和动荡。

虽然虚假信息并不是一种新现象,但它在数字时代的放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威胁着个人幸福和社会稳定。

信息奴役

“信息奴役”的大多数症状在上一节中也有所涉及。然而,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却常常被公众所忽视。

我所说的 "信息奴役"是指支撑当今信息时代的运行系统具有明显的剥削性,用户在网上就像“奴隶”一样。世界几千年来经历了从君主制到普遍民主制的转变,而新生的数字世界离民主还很遥远。如果用一个历史时期来类比,我会把现在的互联网比作殖民时期。

就像旧殖民主义一样,用户不知不觉中屈从于科技巨头和政府的利益。互联网最初作为一个解放民主的空间,其最初的承诺因这些强大实体的蚕食而大打折扣。在利益驱动下,科技公司设计了一套系统,用户的日常活动,从社交媒体互动到在线搜索,都会产生可变现的个人数据。人类每次使用任何电子设备,都会产生所谓的元数据。虽然其中大部分是垃圾数据,但有些数据可以被公司和机构挖掘和使用,而且往往不经过明确的许可和通知。这些数据往往是用户在不清楚其价值的情况下无偿提供的,这种系统运作的方式也现代数字资本主义的基石(或者说科技封建制(Techno-feudalism))。

此外,通过复杂的追踪机制、个性化广告和商品化,网民(大部分人类)被施加了一种让人联想起殖民统治的控制形式。用户成为 "免费劳动力",通过创作和互动为科技巨头创造财富,却得不到公平的补偿或认可。政府的监控措施与私人科技基础设施合作或利用私人科技基础设施监控和影响公民行为,强化了控制与利益的动态平衡,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剥削。

殖民地的类比不仅在榨取和剥削方面是恰当的,而且在强加给用户的依赖性和缺乏自主性方面也是恰当的。正如殖民地的臣民往往无法摆脱强加于他们的经济和政治结构一样,现代互联网用户也发现自己处于类似的束缚之中--依赖于利用其数据和侵犯其隐私的平台和服务。这种数字殖民是在寻求真正民主和公平的数字未来的过程中的一大阻碍。

总之,当前的媒体环境真是一团糟。

行动宣言

当代媒体范式展现了一种“伪民主化”的特征,它在去中心化化和民主化的表象背后隐藏着其伪善的实质。主要报纸使用“双面论证”模板来隐藏它们的先入之见,迪士尼使用DEI政策来掩饰他们的偏见。主流社交媒体下放了内容生产和消费的途径,从而掠夺用户创造的价值、施加权力。暗处的贼比明处的强盗往往更危险。

要揭开虚伪的面纱,拯救濒临崩溃的民主,带领人们走出 "洞穴",需要一股新的力量--现在就去中心化媒体!

去中心化媒体不偷不抢 - 它凭本事赚钱。建立在透明度、公平性和社区治理的原则上,它确保媒体生产和消费的控制权和利益在所有参与者之间公平分配。前方道阻且长,但我们不应因此放弃。让我们成为真正去中心化化的倡导者,让媒体服务于众多而非少数,让我们用集体声音摆脱被操控的阴影,自由的叙述。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已经有许多去中心化主义者在布道。尽管前路艰险,跨越网络效应困难重重,但所有的努力和进步都是值得的(我将在接下来的博客中探讨这些现有项目)。

是时候采取行动了。如果我们不希望未来生活在《1984》或《美丽新世界》所描绘的世界,我们必须为自由而战!

谢谢阅读。

(欢迎订阅小编Substack频道:https://substack.com/profile/132152753-kelsen-liu?utm_source=profile-page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