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i
kei

腊腊杂杂

影剧书|冬

虽然自称恋夏一族,但不知是否年纪上来了,也可能是馋了冬天的食物,现在的这个时候,我竟也开始挂念冻的感觉。距离2024年还剩不到2个月的时间,冬天会来(也就是明天),羊腩煲和蛇羹也都会吃上,在此之前,先清一波内存。

📖书

是一种“这里的每一个字我都认识,但连起来却茫然”的感觉。清晰的叙事包裹着混沌的自“我”,人称代词“你、我、她/他”是唯一的名字。

地方间穿梭和与不同人的交往透露了他出走的原因及现实困境(无论是他的还是同年代的其他人的)。

穷乡僻壤的游荡经历更是如梦一般,看似山水无限、自由无束,实则处处都受到社会斗争的摧残。文化与民俗的破坏自然是遗憾,而他掌握的“民间野史”,恰恰与作者所珍视的意识形态外的个人体验保持着一致。

在搜集这些破碎的、残余的证据时,个人的记忆和现实出现了重叠,从逃亡之旅追溯到童年时代,阴暗罪恶的心结和一直存在的欲望相互交织,两性间的相处将这些东西逐渐显现。而其中的女性形象则明显是社会价值观下矛盾的承载体。

这都让我想起梅艳芳《爱的教育》那两句:

灵欲那么无形 人类那么难明

若你懂 愿你给我说清

游走在大地之上,灵山即本我,而这条路恐怕谁都难抵终点。

小时候学校郊游,我玩套圈圈带了一只小鸡回家。这应该是我较早接触“宠物”并有这样的一个概念。和所有养宠物的人一样,我给它起名儿,有空就跟它玩儿,装模作样地照顾它。直到有一天,我爸突然在厕所杀鸡,而我在惊愕后哭得快要晕厥,过后抽泣地看着餐桌上的白斩鸡。

想必从那时起我就知晓人类可以去到几尽。

当我们提到“物化”这个词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人被冒犯了。而在这浩瀚宇宙间,人又算得了什么?却能将自然万物包括流水、草木、动物以及,一部分的人占为己有,使其都顺理成章地成为人工制品。但更为复杂的是,人对这些“物品”所产生的亲密情感和附加价值。

只有当遏制了尊敬才可能亲密,而亲密产生感情——正如常言道,也产生轻蔑。这种感情和屈尊俯就(难道不也稍带点轻蔑吗)的混合是对宠物的典型态度。

列举的史实令人瞠目结舌,而我们崇尚的艺术甚至为学习其而开设的课程都基于人类奇怪的癖好和欲望,这一点难道不比鬼故事更诡异?讨论终归又回到“人”,这就顺水推舟地引导我们去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一些自我对他者、公众对个人的想当然的评价背后。

绝大多数人——我们大多数——并不反对自己是“物件”,只要此物受人赞美。此外,作为一个价值由外部确定、并不取决于内部奋斗的物件令人感动舒适。

母体处于生物学与文化的交叉点。它被构想成某种过滤器,“一条通衢,一个门槛,‘自然‘与’文化’在那里相遇”;更准确地说,它被构想为我们描述自然与文化交汇的方式。

《身体书写专辑》通过女性的生理特殊性(无论是有别于男性的身体结构,还是妊娠对母体所产生的持续而漫长的影响),立足于这一性别的身体感官,深刻而微妙地点出女性在各种情况下的顾虑,探讨母体在私人及公众领域的意义,并直指宗教、政治对女性的压迫及两性不公等社会问题。

《爱在免疫共享时》就像一部没有希望的的科幻片,以一个冰冷的角度探讨疫情下残余的人性,颠覆了现时对爱情的定义。当亲密关系被仅考量“差值”的免疫爱情所取代,这又与行尸走肉有何分别?

突然想起之前看过的油管视频,“《全民造星》这个节目应该改名作《全民做爱》,我们社会从来不缺明星,但爱是很缺的。”

本期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帕斯卡·基尼亚尔的《升华之路》,寥寥几笔,将叙事的定义,参与其中的作者、读者以及两者间的关系,结合心理学和哲学,以诗一般的形式犀利地道出“真理”。而这样的笃定又不失意境,成功激起了我对他其他作品的兴趣。

💻剧

和第一季 all that fucked up situations 相比,第二季的熊家餐馆因为场地翻新被迫按下了暂停键。 

贯穿全季的 call back 有点小心思,而无处不在的真实餐厅场景则延伸了观众的体验感。要从感官、情绪表达过渡到人物内核,圣诞晚宴显然是名场面。七鱼宴从制作开始便已暗流涌动,母亲的奔溃给熊家兄妹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口。当餐馆顺利试业,Carmen的挫败不在于他无法兼顾爱情和事业,而是他承受不了爱与被爱。

在我打出这句后,忍不住刹车自问,“我自己是否也这样?”

至少有一部分的我是的。

餐厅成员受训后的成长为整体的苦闷撒了好几勺鸡汤。无处安放的母爱和甜蜜短暂的恋爱就像柠檬,在恰当的时候被使劲挤出汁来,清新、酸涩。

经历了五次重生,并在最后一次活到了98岁,在我看来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当 dead end 也有了 second chance,遗憾可以弥补,因果可以掌握,重生也自然带着明确的目的性。要为转世为人积攒功德,其中就包括阻断身边人和有妇之夫的孽缘,保证朋友顺利离婚使得新婚宝宝顺利降生等。

人生体验,其中的过程因其私密且具有偶发性而独特和珍贵。结果无法决定过程的好坏,这不该由道德教条决定,更不是由他人来定夺。如此被剥夺生命的某些体验,我表示难以认同。 

转世为人需要很高的功德,换言之,人类依旧自认为世界上最高级的物种。(然而食蚁兽又做错了什么?)

为拯救朋友生命而数次重启人生的“陌生”朋友的执着既煎熬又感人。但当你在选择一些东西的时候,你同时也会成为被选择的对象。女孩之间的友情温馨美好,但我仍对结尾感到失望,大团圆结局为“人定胜天”的说法最后再补了一笔。

接吻、做爱、派对、吸毒、杀戮,青少年之间的关系交织着欲望和痛苦。悬疑在这里不值一提,但是一部很好的青春犯罪剧,带观众走过校园枪击案背后的每一个角落。

女主的演技出色。人物的黑暗和脆弱更是被有意无意地展露,而从这些细枝末节已然可以嗅出这个昂贵又美丽的城市底下严峻的社会问题。

难民歧视引发阶级冲突,青少年间对立的情绪更是不容忽视。男女主双方家长皆为精英主义的追随者,分别以两个极端——暴力和隐忍的教育方式来呈现。不稳定关系下发生的性侵跟现实中家暴等情况相似,被质问为何不报警、不离开,很惊讶这样的提问依旧还被理所当然地提出。 

对大众而言自由富裕的北欧人民却也有一个美国梦,这也我是没想到的。

ViuTV 又一新力作,改编自小说《已读不回死全家》。

被死亡规则突袭的群组无疑是一个微型社会,师生间嬉笑打闹下的爱意、恶意、恨意流动,但更容易被忽略的是,那些不好摆上台面,让自己心虚不已的“无意”。

想起不久前电笠对林家栋的采访,他提到,“人这一生只要有一件事情被卡住了,带着憾事离开其实也就这么个道理。”

选择且允许高中生活作为社会观察的培养皿,在这个介乎于成年和未成年之间的年龄,各人各怀心事,都有该死和不该死的理由。Admin 就似地狱使者,敦促着大家抓起心中的那条刺,感受恐惧,忏悔,最后作出选择。

除了人性作主题,其题材实际跨度很广,校园暴力、网络安全、人类与科技、权力滥用、社会就业等都值得我们细想。

🎥影

唤起了我在TVB追《封神榜》的记忆,那时人虽然不大,感情倒是很投入,这也是电影难以做到的,粘性。

特技没什么好说的,但内容需求之多,导致成年雷震子出现之后的情节仓促而生硬,给我一种为了交待重点而出现的感觉。 

特别显眼的两点:

一是父与子的关系,突出被宏观操控的个体的觉醒;

二是没给女的泼脏水。

而这又回到了与《封神榜》的比较,当时所有人都很投入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柳琵琶的存在,作为剧中另外一位的女性反派,观众对她的憎恨程度远高于妲己。当神话结合了伦理,家庭中“第三者”的角色令大家“着迷”。

一部合格的贺岁片。死Gay+臭直男的冥婚组合,不看片也会觉得好笑。

已经做好了为亲情剖白落泪的准备,然而到了“让他知道什么叫做无条件的爱”,情绪戛然而止。如果无条件的爱就与父亲默许儿子同婚、支持儿子的环保理念等划等号,那家豪说的那一句“你只不过想让自己心里好过些罢了”难道不也同时存在吗?

林子晴漂亮、聪明、果断又有野心,通过这样一个年轻的女性角色来教训直男的自以为是,同时讽刺职场女性需要忍受的潜规则及不公。最后的反转有点意思,一顿宣泄,无论正邪,女性的欲望即存在。

看完才知道影院有原版和国语版之分。因本人听力不佳,惨受无字幕+国语配音的折磨。

虽然如此,不妨碍是一出练武的宣传好片。紧绷的线条、坚毅的眼神,“什么是自己?”师傅给出了最直接的答案。从身体感受到身体表达,武术为自我认识给出了一条极其直观的指引路径。

“卡!”,戏中戏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个小惊喜为观众提供了开放想象的空间。或许是删减的问题,整体连贯性有所破坏。

“宇宙”——孩子的名字,既是妈妈的立足点,同样也是母亲为外界挟持的起点。

看到联合主演写着众火山,有点可爱。

中间断断续续瞌睡了好几回,怎晓得也就直接来到了最后一座火山爆发,生命停止,猝不及防。这种浑噩的感觉就像,当我处于不同的生活状态,忙于弹跳之际,游戏暂停/结束。 

研究地球的心跳——这项浪漫且伟大的事业既再次提醒了人类的渺小,又回归到爱的主题:对自然的崇敬之爱,对同为人类的怜悯之爱,以及对志同道合的伴侣之爱。

氛围感十足的故事片,地域性特别强烈,三人间游移的感情诉说着各自的伤痛及对彼此的好感,欲望和性则是漫长的寂寞和苦闷后的迸发。

我挺喜欢“燃冬” 这个名字。就像电影中频繁被点着的烟和激情,短暂燃烧过后,又会再次被那长白山的山雪覆盖得不见尘污。“救赎”这两个字太重太俗,但确实至少都为这三个人提供了各自人生的下一步方向。字典和迷彩外套是这段经历的见证。

三人的情愫并不模糊,人的脆弱和需要在不自觉地放大,被看见、被吸引似乎理所当然。但当掉泪场景频繁卡点,就略显刻意了。

即使在电影也只是想象的存在,这不免让人感到些许泄气。

由殖民地的女性意识崛起,到由女性主导的乌托邦式社区的讨论与规划。碎片式的叙事混杂在密集的谈话当中。但在这个过程里,观众是可变的,我们可以是作会议记录的唯一的男教师,可以是默默注视他们的Nobody,当然也可以是任意一个年龄段中女性参会的一员。 

群像除了被侵害的女性,还包括同样受侵犯的跨性别者、地位低下的男性以及懵懂的青少年。谈论的内容也从受压迫、受伤害女性之间的联结,到指天问地、追溯教育、质疑权力、推翻这套机制背后的建立逻辑。 

女性间的指责与当今女权运动中的问题不谋而合,那就是将人框在了“女权教条”中,却忘记溯源,甚至冷酷到选择性忽略这位女性,这个人的困境。 

青少年的暴力表现不可忽视,当玩与伤害的边界被身边的大人刻意模糊,教育和引导的角色就更为重要。

仁慈、爱与尊重是电影也是女性的关键词。

视觉效果很不错,不止是一部自传电影,物理学家的学术理想及现实可操作性的矛盾挣扎尽显其中。

而可怕又合理的是,当热潮尽褪,用完即弃的精英主义将这一过程带来的一切荣耀都变得是场梦。

原本排片就不多,周日加班完正好撞上回声放映的活动场,也是我第一次参与映后交流的形式。我自己觉得蛮新奇,发言的三位都是电影行业相关的工作者。

而我不懂长镜头更不了解电影行业内的痛点,我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单纯觉得这片子有意思,还是笑出声的程度。

有人的将来无法抵达,有人的过去无法返回,有两人永远达不成共识。这除了是一出行业内人士的自嗨,同时还是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了华语电影!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