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塵
古塵

讀雨居書房主人|我把自己剖開,掏出記憶與影子,雕刻成雨季,語落成詩。【2022.04.07從Matters畢業,不再更新。留下12個月的寫作記錄之後,離開。】

舞台劇本評析:人生的荒謬盡在《等待果陀》

「等待果陀」向來不是一個答案,而是一種態度的自省。因此,果陀是誰根本不重要,果陀來不來更是無聊的提問,當人明白自己的本質之後,就會開始走出原地,這才是「等待果陀」的終極意義與價值。
前言

  舞台劇本《等待果陀》是196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愛爾蘭作家——山繆‧貝克特(Samuel Beckett)的成名之作,首演發表於1953年巴黎的巴比倫戲院。《等待果陀》是一齣荒謬劇,共分成兩幕,空間陳設單調,人物呈現對比狀態,獨白或對話都是令人摸不著頭緒的主題不斷銜接,劇本閱讀起來十分無趣,令人煩躁,並且難以捉摸書寫的核心意識之定位。劇本唯一可以肯定的目的,就是「等待果陀」的出現。

人生,就是時時刻刻搬演的荒謬劇

  《等待果陀》藉由荒誕的對話與行為,透過「對比性」人物的性格差異,交織出最符合詮釋人生的戲碼,就是「我們難以理解他人,如同他人難以理解我們一樣」,我們的人生在看似有意義的無意義中被建構,在「等待果陀」的理想目標上,進行遊戲。不妨自我省思,我們是否在等待著理想或目標的實現,是否在等待的過程中透過遊戲或荒謬的對話消磨時間,是否對於「實現」這件事的反應類似信仰崇拜一般只記得名稱而忘了名稱背後的意義。劇本裡的人物上演的就是人類的心態,話語像是失去核心作用的反應,性格自私又自大,失去獨立思考的精神與態度。因此,《等待果陀》是一場諷刺,也是社會意識的省思,更是人生之所以「存在」的最嚴厲之質問。

等待果陀?

  《等待果陀》圍繞在「等待果陀」的主題中打轉,即使記憶喪失,「等待果陀」的意念依舊存在。劇中有一段對話十分重要,在等待果陀的來臨這件事,維拉迪米爾說:「我只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時間過得很漫長,而這麼長的時間迫使我們非得做些事情來欺哄人——該怎麼說——這件事初看似乎合理,後來就變成習慣了。你可能會說這樣可以防止我們的理性崩潰。當然,但是理性迷失在無盡黑夜不見底的深淵還不夠久嗎?……」艾斯特崗回說:「我們生來就瘋了,有些人還繼續瘋。」這句話講出了這齣舞台劇的哲學議題,就是對於一種慣性思維的麻痺,使群體與個人皆以無意識的態度貫徹時代積累的習性,像是傳統文化的根源建構,其發展系統和影響,都甚少有人去思考,大多採取「本來就是這樣」的說法含混「不明所以」的無知行為,因此,人生的荒謬就在實踐「等待果陀」的身上。

結語

  我不喜歡《等待果陀》的劇本,看起來非常煩躁,對話與行為顯示出一種躁鬱的症狀,若是搬演成舞台劇,應該會使西方人感受到「笑話」的畫面,東方人可能會感覺受騙或無聊到打嗑睡。可是這齣戲劇卻是演出了人類的無知、無智與無能的象徵,更是對於「存在」的形式進行檢討,「等待果陀」向來不是一個答案,而是一種態度的自省。因此,果陀是誰根本不重要,果陀來不來更是無聊的提問,當人明白自己的本質之後,就會開始走出原地,這才是「等待果陀」的終極意義與價值。


2021.08.11 初稿,讀雨居書房
2021.08.11 首發,方格子
2021.09.01 分享,Matters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