潔西|JC
潔西|JC

跳舞的人,煮咖啡的人。相信每個平凡的你我,都值得被看見。

閱讀筆記|如何「無所事事」:一種對注意力經濟的抵抗(2)

因為我們想知道「如何抵抗注意力經濟」結果反而花了一大堆時間討論、思考、爭辯,全都是些讓人疲累的事。或許抵抗注意力經濟最好的方法,就是暫時放下,去好好地散個步、躺在沙發上,感受時光的流逝,感受時光流逝的過程中所有的變化。

承接上一篇,如何「無所事事」(1),作者接著一針見血的指出許多人以為無所事事指的是逃離塵俗,隱居山林,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但這麼做其實只是拋棄自己身為人,身為地球上一份子的責任而已。

我提出的「無所事事」不只是一個週末的避靜。但那也不代表我要提出永遠的避靜。

作者在書中舉出了眾多隱世的例子,也包含烏托邦公社這樣帶有理想的群體,最後的結果往往走向失敗。原因是群體終究是「人」組成的,人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自私的一面,當牽涉利益分配時,大家就是很難坐下來好好開誠布公,往往背後討論、講閒話、各自計畫,最後不歡而散。

而如果換成帶有宗教色彩的隱世團體,成員都帶著忠誠的信仰,一切生活起居、日常都配合組織規劃,又會怎樣呢?這可以直接參考日本地下鐵事件,是真實的宗教公社案例,最後走向悲劇,發起了抿滅人性的地下鐵毒氣攻擊。村上春樹訪談了曾參與公社的成員,意外的刻畫出相同面貌:明明大多很聰明、因為開始思考人生而加入宗教,卻漸漸失去真實的表情,因為在組織生活不需要思考,不需要煩惱經濟壓力這些討人厭的事,久了漸漸被馴養,成了無法思考、聽話的人。(地下鐵事件,約束的場所


回到2013年我第一次在史丹佛開藝術課時,學生很驚我竟然不知道「史丹佛鴨子症候群」(Stanford duck syndrome),這個詞把學生比喻成外表看似平靜,其實在水面下奮力划水的鴨子。這是大學「不拼就會死」這種有毒氣氛的證明:就算生了重病,我們仍把油門踩到底,繼續逼我們的健康飛出懸崖......我們下意識把油盡燈枯和好學生畫上等號了。

關於史丹佛鴨子症候群,推薦大家看麥蒂為何而跑:一個典型青少年的私密掙扎與死亡悲劇(但如果近期心情低落請不要閱讀),裡頭記錄了一位常春藤大學生麥蒂因為無止盡地與人比較、無法推託的課業與運動員壓力最終走向極端的真實故事。其實一直到現在我們的孩子也都是這樣過的,如果不用功就會有罪惡感,看著同學都找到實習機會,自己還等不到面試就覺得是自己不夠好,完全無法跳脫出來看這一切都是社會建構出來的。前陣子很多大學生自殺的新聞,其實這些事一直一直都在發生,而且很顯然,現在的學生甚至比以前壓力更大,為什麼?發生了什麼事?


戒Facebook,就像告訴人家你在沒有電視機的家庭長大,似乎太容易和喜好與階級扯上關係。波特伍德.史塔塞的訪問也顯示「不參與Facebook的個人和政治決定也許會被朋友解釋成不與他互動的社交決定」或者更糟的「超級神聖的網路苦行主義。」

最重要的是,離開Facebook的決定本身也需要「餘地」:怕只有已經擁有大量社會資本、不靠Facebook也能維持社會地位、以及謀生方式不需要他們時常上線便於聯絡的人,才能用這種拒絕做為策略。

現在很多研究會告訴我們社群媒體帶來的比較心態,直指他們是注意力經濟的罪魁禍首,所以戒掉就好了嗎?作者提出了非常非常合乎現實的回應!的確我以前也試過要戒,結果朋友們都無法理解,只覺得「有必要這麼極端嗎」、「好奇怪」。而且!!!現實生活太多時候需要使用社群媒體了!「那個某某要結婚了!」、「蛤?」、「他有發出席調查在Facebook啊!」像這種時候你就會覺得似乎無法完全逃離社群媒體,或疲於解釋你為什麼不用。


有這麼一大群人,為了維持日常生計,他們沒有餘裕注意其他事情,那也是惡性循環的一部分。這就是為什麼確實有那種餘裕的人-哪怕只是一丁點,更該運用那份餘裕來開啟未來更多餘裕。一丁點空間可以開啟小空間,小空間可以拓成更大的空間。如果你有辦法投入不同種類的注意力,就該這麼做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一個理由,就是他不會過分理想化,呼喊著大家全都來抵抗注意力經濟喔,而是告訴你,有些人就是不行,因為他沒有餘裕!不需要大家都這麼做!只要關心你自己是不是想這麼做就好。


在舊金山的交響樂廳,我下班後偶爾會一個人前往,尋求我喜歡的老音樂的慰藉。那一晚,我是去看約翰.凱吉《歌集》(Song Books)的交響樂演出。凱吉最負盛名的是『4分33秒』:一首分成三個樂章的作品,從頭到尾鋼琴家什麼也沒彈。雖然常被貶低為觀念藝術的噱頭,但那其實相當深刻:每一次演出,周圍的聲音,包括咳嗽、不自在的笑聲和椅子刮擦聲,構成了這首樂曲。

好啦作者終於開始要告訴你他怎麼抵抗注意力經濟的,就是「把意識拉回當下」,關注你目前正在經歷的事:聽見什麼、聞到什麼、身體的感受如何。就連閱讀這篇文的當下,你是不是很久沒眨眼了?是不是肩頸有點僵硬?試著去感受自己的身體狀態,以及週遭是不是有各式各樣的聲音,各式各樣的事正在發生?


我一星期開兩次車去史丹佛的時候聽收音機,這些電台播的都不是「珍妮合輯」之類的東西。它們偶爾會播放比我的原型歌曲更棒的歌(恕我無法確切說明理由),那些歌落在我平常會說不喜歡的類別。特別是像音樂這種吸不吸引人全憑直覺的事物,發現世上原來有我不知道自己喜歡的東西,不只那首歌嚇一跳,也被我自己嚇一跳。

這段很有意思的指出了:偏好選擇會影響我們看見的東西是什麼,甚至進一步透過商業演算法讓我們更加只看見那一類的東西!因此偶爾跳出習慣的範圍,嘗試看看不一樣的事其實會有驚喜的發現。例如我也蠻常播放KKBOX的隨機歌單,會意外聽到好喜歡,但我從沒注意過的歌曲。


拼布上沒有任何東西可稱為說服設計,而且感覺怪怪的。被單獨留在一個不擁擠的介面,上面什麼暗示也沒有,我明白它要我決定該說什麼、什麼時候說、對誰說---我已經在脈絡的開端。如同強納森,我覺得有股膝反射似的衝動要加入pub,因為那是我習慣的後,我才開始質疑自己為何假設社群媒體非得像是華爾街的交易廳不可。

拼布(Patchwork)是一個社交平台,頁面怎麼使用取決與你個人。這個讓我想到馬特市的規劃,如果可以把熱門拿掉(因為大家都習慣看熱門,結果也變成一種被動觀看,以及競逐比較),改成一個大家能自己打造自己想看的頁面,不知道會不會比較好?但具體怎麼做我還沒思考,只是模糊的概念,暫且記錄在此。


我發現最近我看手機的次數減少了。那不是因為我去了昂貴的數位排毒避靜,不是因為我刪了手機哪個應用程式,或諸如此類的事情。我不再盯著手機,是因為我在看別的東西,引人入勝到捨不得移開視線。那也是當你墜入愛河會產生的事。朋友會抱怨你見色忘友、魂不守舍,搞注意力經濟的公司也許會對我說差不多的話,說我的腦袋迷失在樹林裡、群間、甚至人行道的雜草堆。

如果我必打個比方讓你明白我現在(相對於2017年)對注意力經濟的看法,我會請你想像一場科技會議。就像許多會議一樣,那可能在其他城市,或另一州舉行。會議的主題是說服設計,「善用時間人士」主講,談注意力經濟有多可怕,我們可以如何規避它,讓我們的生活可以為了更美好的事物更趨理想。一開始我會覺得這些話題非常有趣,也會深入認識我是怎麼被Facebook和Twitter操控的。我會震驚,我會生氣,我會花一整天思考這個問題。

但之後,也許第二天或第三天,你會看到我起身離開會場,去戶外呼吸新鮮空氣。然後漫步到更遠一點的地方,去附近的公園...

我覺得第二段很有趣,因為我們想知道「如何抵抗注意力經濟」結果反而花了一大堆時間討論、思考、爭辯,全都是些讓人疲累的事。或許抵抗注意力經濟最好的方法,就是暫時放下,去好好地散個步、躺在沙發上,感受時光的流逝,感受時光流逝的過程中所有的變化,把目光置於「真實」的事物上,包含我自己、包含光影樹木,而非那些再度被製造出來的複雜東西。


(所以其實這篇文章也是注意力的浪費而已嗎?不曉得XD,但我想,知道自己擁有選擇的權利是很重要的!)(BTW這本書中文翻譯我覺得...普通...,也可能原文就比較生澀,不曉得XD)


終於打完!超!級!久!感謝閱讀,快點去伸個懶腰喝個水!


打完這篇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穫就是:下一次我不會再用這種摘錄方式寫文了...實在太累太耗心力。如果自己選擇要把注意力放在哪很重要的話,我會選擇多撥一點休息放空,用比較輕鬆的方式書寫,不用壓榨自己XD 不知道大家讀起來是否會覺得很累?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