潔西|JC
潔西|JC

跳舞的人,煮咖啡的人。相信每個平凡的你我,都值得被看見。

閱讀筆記|如何「無所事事」:一種對注意力經濟的抵抗

(编辑过)
我們充斥著無意義的談話、多到瘋狂的文字和圖像。愚蠢從不盲目,從不靜默。所以問題不在於讓人們表達自己,而在於提供孤獨、寂靜的小缺口,讓身在其中的人們終於能找到話說。

我習慣讀書時把有共鳴或需要多思考的地方折頁,這本書讀著讀著發現這樣不行,幾乎每頁都折了,而且他不是可以快速讀完的書,怕等看完再寫心得,很多細微的感觸都已消散,所以分章節紀錄,希望能在2~3篇內完成。


*醒來看看手機*
讓我們看看那恐怖的新玩意兒上頭有什麼新的恐怖在等我

在書店翻到這一頁,我笑了,立刻就決定要買。

再來看看他緒論是怎麼說的:

這本書所反對的未必是網際網路,甚至不是社群媒體的概念;而是商業性社群媒體的侵略性邏輯,以及它的財務動機:讓我們時時處於焦慮、羡慕、分心的狀態,藉此牟利。正是從這樣的平台滋長的對個體性及個人品牌的迷戀崇拜,深深影響了我們如何看待離線後的自我以及真正生活的地方。

昨天@上班族簡報日常 在留言處推薦的影片,跟這段話剛剛好連結,也推薦大家去看看。

我們充斥著無意義的談話、多到瘋狂的文字和圖像。愚蠢從不盲目,從不靜默。所以問題不在於讓人們表達自己,而在於提供孤獨、寂靜的小缺口,讓身在其中的人們終於能找到話說。鎮壓的力量無法阻止人們表達自己,反倒會迫使人們表達自己;無話可說,有權利什麼也不說,都令人鬆一口氣,因為唯有如此才有機會說出稀罕、珍貴、或許值得說出的事。
///
貝拉爾迪將現今的義大利與一九七年代的政治動盪作比較,指出現時的執政當局「不是立基於鎮壓不滿上,也不是靠著強制大家沈默。相反地,它仰賴民眾喋喋不休、見解與談話毫無關聯,以及讓思想、異議、批判平庸可笑。」

這兩段話讓我想起當前社會、媒體上的現象,每天都有許多議題值得討論,但更多的是互相批判,說著自己的觀點,於是人們喋喋不休,爭論個不停,每個人都大聲的說著什麼,卻很少有人認真的聽對方說,在這樣的狀態下反而掌權者更能笑看世人無謂的爭執,不需要討伐,人們即已自動討伐彼此。

我最喜歡的一則廣告是NEC的,他的標語是「發揮到極致。」那則標題為「商務午餐」(Powerunc)的廣告呈現一個男人在家敲著電腦,螢幕顯示價值上漲的條狀圖。他喝一小盒牛奶,但三明治原封不動。真的發揮到極致了。
這張照片之所以如此惱人,部分原因是我們都知道故事的結局:沒錯,那讓工作變得容易·在哪裡都可以工作。任何時間都可以!

我對於這個場景幾乎無聲的爆笑,他是我、也是許多上班族的寫照,尤其疫情帶起遠距辦公的模式後,我們更難去區分上下班的時間,即使下班了,我們似乎也忙碌於各式各樣的自我展現(或觀看別人展現自我),把注意力只放在自己身上(而且與其他人完全無關)變得相當困難。

於是作者開始將目光改落於生活週遭的小事物與生命,觀察起家附近的兩隻烏鴉:

我很快發現,老烏和小烏喜歡我把花生米扔出陽台,讓們可以從電話線上做花式「跳水」。他們會旋轉、橫滾、翻筋斗—我以那種驕傲爸媽的執念幫他們拍了慢動作影片。有時牠們不想再吃花生米,就坐在電話線上盯著我看。有一次小烏跟著我上街到半路。坦白說,我一天到晚跟們對望,不知道鄰居會怎麼想。但同樣地,就像夜鷺,我發現他們的陪伴也能給我慰藉,而且不知怎地,是非常大的慰藉。這些野生動物認得我;我在他們的宇宙有一席之地;就算我不知道他們一天其他時候在做什麼,他們還是(迄今仍是)每天來找我。

無可避免地,我開始好奇我在這些鳥的眼中是什麼樣子。我想當然地認為,他們就只看到一個基於某種理由關注他們的人·他們不知道我做什麼工作,沒看到我的進展一一
他們只看到同樣的事情反覆發生,日復一日,月復一月。而透過他們,我也能進入那種觀點,把自己視為人這種動物;

在動物的觀點,並不會去比較社會地位、薪水、產出、對世界的貢獻(也可能部分會,畢竟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把這些發揮到極致的是人類。並不是說這些都是不好的,是當我們過分地被框架、過分的在意這些評比,漸漸地可能喪失了享受生活的可能,每天都在高度的壓力與追逐成就中度過。

我想要澄清一下,我不是在鼓勵大家完全不要做事。事實上,我認為「無所事事」一取其拒絕生產力、停下來聆聽的意義—需要積極主動的聆聽過程來找出種族、環境、經濟不正義的影響,促成真正的變革。我認為「無所事事」既是一種「解除程式設計」的手段,也是養分一給予那些覺得内心四分五裂而無法做出有意義行動的人。在這個層次上,「無所事事」可以給我們種工具來抵抗注意力經濟。

第一種工具與修復有關。在現在這樣的時機,擁有「無所事事」的時間與空間資源格外重要,因為沒有這些,我們就没辦法思考、反省、痊癒、支撐自己一一
包括個體與集體上。這種「無事」,到頭來仍有必要做些什麼。當過度刺激已成為人生現實,我建議我們要把「#FOMO」(Fear of missing out, 害怕錯過)重新想像成「#NOMO」(錯過的必要),或者如果這令你不安,就改成「#NOSMO」(necessity of sometimes missing out,有時錯過的必要)。

我很喜歡這段,作者強調了不是完全不要做事,而是先倒空,再選擇要注意的是什麼,才有機會看見真正重要的事物。很多時候我們會誤會無所事事就是什麼都別做,什麼都不關心,但事實上我們存在於這個世界,就不可能完全地逃離,連結終究會產生,只是透過反覆的關機、冷卻、重開機,這樣的過程,才不會被過多無意義的資訊塞爆(而且我們甚至不知道那無意義,因為他們看起來都好有意義,讓我忘記了自己仍保有選擇的權利)。

具拉爾迪區分了他所謂的連結性(connectivity)和感受性(sensitivity),在這裡特別有用。連結性是資訊在各個可相容單位之間的迅速流通 一比如Facebook上一篇文章累積一大堆分享,是氣味相投的人非常迅速、不假思索所為,就連結性而言,你不是相容,就是不相容。紅或籃,自己選一個。在傳輸資訊時,單位不會改變,資訊也不改變。

相形之下,感受性就是兩個肉身之間困難、尷尬、矛盾的邂逅,這兩個肉身外型不同,本身也是矛盾的;而這次相遇,這次感覺到彼此,需要時間,也發生在時間之中。不僅如此,由於感官起了作用,這兩個實體從邂逅離開的時候,可能會和進入時不大一樣。思考感受性讓我想起那次為期一個月、和其他兩位藝術家一同參與的遠赴內華達山脈一個極偏僻地點的藝術家駐場活動,晚上沒有什麼事,所以我和其中一位藝術家有時會坐在屋頂觀看日落。她是天主教徒,來自中西部,而我是典型的加州無神論者。我們在那裡無精打采、胡言語地聊科學和宗教,真是美好的回憶。而真正打動我的是,我們兩個始終沒有說服對方一那不是重點一但我們聽對方說話,而離開時我們真的不大一樣:對於對方的立場有更細微的認識了。

前半段對於FACEBOOK的定義我不完全認同,因為許多有意義的資訊仍需要社群媒體作為媒介傳播,並且也的確許多人藉由閱讀別人的文字,在沒有任何交集的狀態下獲得啟發、甚至改變,這是文字的力量。令人擔憂的應該是「未經思考」的傳播,以及過分的同溫層影響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使我們的思想變得過分單一。

但我很喜歡第二段提到的人與人相處的變化,這也是我期待自己在馬特市能夠獲得的。我們不一定要抱有相同的觀點,但在持續來往的過程中,彼此有了新的體會、轉變,甚至是無法以言語形容的,一種共同存在、共同被包含在這個廣袤世界中、並且在此相遇的感動。


先寫到這裡,其他的下一篇再繼續。(真的很長)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