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lyu
hualyu

儘管畢業已多年,仍難以就此將文學放下。 --- 個人作品集: 《沉鬱漂流竹筏》(2019年) 《孤草與幻夢》(尚在趕工中) --- https://www.threads.net/@goldenhuasig

讀後隨筆:「海上之人有好漚鳥者......」(《列子》)

(编辑过)
成語「鷗鳥忘機」、「鷗鷺忘機」的典故。出自《列子》一書中的「黃帝」篇。

  海上之人有好漚鳥者,每旦海上,從漚鳥,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聞漚鳥皆從汝游,汝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漚鳥舞而不下也。故曰:至言去言,至為無為。齊智之所知,則淺矣。    ——《列子.黃帝》

一、《列子》一書簡介
  《列子》,相傳是戰國時期鄭國人「列禦寇」(生卒年不詳,出生年大約為西元前450年左右)所撰。今存「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等八篇,由魏、晉時期之人蒐集材料編輯而成。書中記載許多先秦神話傳說與寓言故事,例如愚公移山、杞人憂天等。全書的主要思想為「道家」。

二、原文大意與注釋
  在某處海邊,有個喜歡海鷗的人,每天早上皆會去海邊,跟著海鷗一同遊玩,數以百計的海鷗不停向他飛去。那人的父親說:「我聽說海鷗都會與你共遊,你捉隻海鷗來,讓我玩玩。」 隔天那人再去海邊,結果海鷗們皆飛在空中而不下來。所以說:最好的語言就是「沒有語言」,最高明的作為就是「無所作為」。讓外在的舉止表現,跟內在的心思相同一致的話,便會是一個低淺的行為。

【漚鳥】水鳥名。漚,即「鷗」。
】到(某地)去。
】即「遊」,遊玩。
百住】數以百計。住,在此文裡指「數」。
齊智之所知】讓外在的舉止表現,跟內在的心思相同一致、沒有分別。
 (1)齊:使(某事物)相同、使(某事物)一致。
 (2)智之所知:在此文,「智」並非是指「聰明智慧」,而是「心思」、「內心活動」、「心靈認知」等等層面的意思。「智之所知」,直白說明,就是「內在心思所認知的事物」、「內在心思所意識到的事物」——進一步而言,即「心之所欲」(內心裡面想擁有、想要得到的東西)。《列子.黃帝》其中一段內文:「刳心去,商未之能。雖然,試語之有暇矣。」這裡面的「智」,也是一樣的用法。

三、內容要旨與涵義
 1.
  如果一個人的心中,存有意圖,懷有心機,暗藏心思的話,會從他的言行舉止之中,不自覺地表現出來。簡單而言就是,若是起心動念,內心浮現某個想要得到、取得的東西,就會讓外在表現,與內在的心思相同一致,沒有差別。心裡面在想著什麼事情,打算要做什麼事情,是能夠被看出來的。

  所謂「心和而形順者,物所不惡」,當故事中的主角沒有心機時,數以百計的海鷗們與他同遊;「心動於内,形變於外」,而當主角存有心機時,海鷗發現主角變得不對勁,因此疏遠他,不再去親近他;「禽鳥猶覺,人理豈可詐哉」,鳥獸都能夠察覺、感應到人類內心的企圖,那麼更何況是人呢?

  既然連動物們,也會對心懷不軌的人,採取遠離、不接觸、保持距離的作為,那更不用說是人類了。因此,我們與他人相處往來,要切記,不可暗藏心思,切勿懷有巧詐之心。

 2.
  文末說「至言去言」,故事的一開始,儘管主角與海鷗,並沒有相通的共同語言可以交流溝通,但是彼此仍然能夠同遊、和諧共處;「至為無為」,在故事的最後,因為主角心裡面有所盤算(打算要把海鷗捉起來,並帶給父親),整體的狀態,變得「有所作為」,使得海鷗察覺、感受到他的心思,進而遠離主角,不再接近他。

  「齊智之所知,則淺矣」,故事主角自以為他的內心在想什麼,海鷗是不會知道的,不會知道心裡面想要去抓牠們。但其實,只要心中存有「抓海鷗」的心思,就會讓外在的舉止表現,一臉也寫著「我要抓海鷗」。結果,主角只能呆呆杵在原地,傻傻抬頭看海鷗們飛來飛去,再也無法接觸到。這也就是為什麼,讓外在的舉止表現,跟內在的心思相同一致的話,便會是一個低淺的行為。

 3.
  「汝取來,吾玩之」當中的「玩」字,背後暗含著一種輕浮感,會讓讀者們覺得,主角的父親會以「把玩」、「玩弄」的方式,對待手中的海鷗。總之,純粹是要戲弄海鷗而已。

四、後人延伸用法
  成語「鷗鳥忘機」、「鷗鷺忘機」,意謂人沒有心機,連鷗鳥也能和他親近。之後用來形容「隱者恬淡自適,不存機心,忘身物外」。

  補充說明「忘機」,忘機指的是,沒有與世相爭的機心,例如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這首詩的末句「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五、結語
  內心如果有所盤算,懷有心機,就連動物們也會起疑心。相同道理,與他人往來、交流,不要費心思,想要去算計他人。若是心懷耍詐的意圖,將會不自覺外顯、表現出來,甚至自以為對方不知道(但其實對方都看得出來)。

  心懷不軌的人,是會被大家所疏離的。泯絕心裡面的「心機」與「心思」,以誠相待,方能與他人和諧、友好地相處。

    ——2024年4月

【結尾小記】
  起初以為,原文純粹只是想講,人與人相處要真心誠意,不可背信棄義的道理,但深入研究後發現沒那麼簡單。

  多數人僅只著重於主角與海鷗的互動往來,然而文末的「至言去言,至為無為。齊智之所知,則淺矣」,則較常被輕忽。我自己看完文章後的個人解讀,不一定全然是正確的,僅供讀者們參考。

  為了搞懂某些語句是什麼意思,耗了我不少精神。原本想簡單打一篇文,結果花費的時間,前後累積大概突破10小時,好像沒有什麼「隨」的感覺……腦細胞實在是消耗殆盡了。


【參考資料】
1.張美蘭、郭燕妮 編著:《古代漢語讀本》上冊(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年),頁 27-28

2.維基文庫:列子 (四庫全書本)/卷2

3.鄧城鋒:〈莊子之「智」的涵義〉

4.教育部成語典:鷗鳥忘機


個人筆記。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