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姐的漂浮日誌
何小姐的漂浮日誌

155cm小隻女獨自從馬交城漂流到台北城

「請問你是哪裏人?」

玻璃心是如何鍊成的

前幾天在看診時遇到一位年約三十歲的女性,主訴是咳嗽一個月。因為她是初次來看我,於是便花了一些時間去瞭解她過去的病史及現在的病情。好不容易理出個頭緒,正預備幫她做身體評估時,她突然問了一句:「不好意思,醫生,請問你是哪裏人?」因為已經來了台灣十多個年頭了,也深知這粵式腔調大概是這輩子都改不掉了。每次跟台灣人聊天不出三句必定破功。

正想開口回應時,該女病人比我搶先一步發表了她的意見:「我只給台灣人看。」

此時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她問題背後的含義。在她表達了她的意見後,我的腦海裏突然閃過這些年來的日子:高中畢業後來台灣完成了醫學院的訓練,完成了醫院實習、醫師執照的考核,歷經了數年的醫院住院醫師訓練,多少個不眠的值班夜直到通過了專科考試。每個階段都一步一腳印地走過來了。

頓時發現「百感交集」「欲說還休」等等的四字成語都無法表達心裏的悸動。同時也想到自己在成為醫師前唸過的希波克拉底斯誓詞中的一段:「我將不容許有任何宗教,國籍,種族,政見或地位的考慮介於我的職責和病人間」。現在讀來覺得格外的意重深長。

回到自己身上,獨特的粵語腔幾乎讓我在第一時間被很多人記住,而在台灣生活久了,每次開口跟陌生人講話時,已經可以預知得到對話的走向。幾乎在前三句對話裏一定聽得到這句:「你是哪裏人?」通常等我回答完之後,接下來我就要鼓足勇氣去等待對方口中的反應,剛開始這場等待是煎熬的,因為也有遇過讓我心酸和難堪的場面。後來累積更多的實戰經驗後便開始期待對方的反應,至少也能從對方的第一反應略知他們的價值觀。

「偏見」一直都是存在的,而我在家鄉的時候從未有過這種強烈的「非我族類」的感受。但又回想當自己在家鄉時,對於外來移工或大陸的移民,所稱呼的「外勞」、「新移民」在不同的時間空間下,真真切切地回到了自己身上。才驚覺,原來是這種感覺啊! 起初各種負面的情緒如心酸、甚至憤怒也會浮現。但其實後來我彷彿開始理解了,或許這是源自人性深層的不熟悉感所帶來的不安全感,或者之前對方也確實有過被傷害的經驗。

然而,我對這些經驗深刻感受,認真反省,借此告誡自己盡最大努力摒除既定印象,不管是對自己的自我感覺良好或對他人的不信任感。同樣地,從2019年的疫情發生後,世界某些地球人對於亞洲面孔的恐懼也是一樣的道理。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曾經以不同的方式、或多或少當過不同程度的「受害者」或「加害者」。但如同醫師誓言中所提到的,只能提醒自己盡量不要被一個人的頭髮和眼睛的顏色影響到自己所說出的話和做出的行為。

最後我當然是馬上替那位女患者退掛號了,因為病患的確有選擇的權利。跟我一同上班的護理師還很可愛的擔心我脆弱的心靈會不會受傷。我發自內地微笑著說:「没辦法,是没有緣份吶」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