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sgohiking.blog
letsgohiking.blog

記錄超過300條行山路線資料,可按時間或起步地點搜尋路線。當中亦有專題文章及在香港以外行山的記錄。 天的漸變藍、海的碧綠與草木的青嫩,就是我的治療系。

北潭涌>大網仔路>北潭涌自然教育徑>上窰>起子灣>曝罟灣>綑岸回起子灣碼頭>起子灣>上窰>北潭涌自然教育徑>北潭涌

天晴 / 溫度 26.6 – 33.3 / 濕度 56-86%

交通:在西貢巴士總站乘 94 或在港鐵鑽石山站乘 96R 巴士 (只在星期日及公眾假期行走) 往來「上窰」站
感想:輕鬆易走,景觀極佳。
需時 | 長度:約四小時 / 7.33km
**注意:需留意潮汐漲退。

Pak Tam Chung>Tai Mong Tsai Road>Pak Tam Chung Nature Trail>Sheung Yiu>Hei Tsz Wan>Po Kwu Wan>(Po Kwu Wan>Hei Tsz Wan Pier – walk along the shore)>Hei Tsz Wan>Sheung Yiu>Pak Tam Chung Nature Trail>Pak Tam Chung

Transport: Take bus no. 94 at Sai Kung or 96R (only on Sundays and Public Holidays) at MTR Diamond Hill Station to and from Sheung Yiu

Feeling: Easy hike with great views.

Distance and Hiking Time: 7.33km, around four hours

**Point to note: Please check the tidal wave before you set off.

因山泥傾瀉,北潭路封閉的關係,96R巴士停駛,94巴士的總站則由黃石碼頭改為北潭涌。若駕車來,可將車泊在北潭涌,北潭涌的免費停車位已轉為收費錶位,不知泊車會否易一些。

下車後沿北潭路往上窰。

行約5分鐘便到達入口,跟著起子灣村、黃宜洲村、上窰村的指示方向走。

踏入北潭涌自然教育徑,經過復興橋後,轉右,沿路一直走。

昔日北潭涌六鄉 (北潭、鰂魚湖、黃麖地、斬竹灣、北潭涌及上窰和黃泥洲) 村民集資及獲政府提供物料建復興橋,以便村民橫過龍坑。(1)

今天潮退,下去龍坑看看。

好天氣時,龍坑相當美。

大王爺神座旁有一塊石碑,有北潭涌六鄉村民於1995年集資維修神座的記錄。據村民憶述,六鄉各村均會派代表籌辦大王爺誕儀式,唯北潭涌和上窰村民因信奉天主教而不參與。(1)

前行不久,看到左邊山坡有塊大王涌山界石,我居然太過興奮,忘了拍攝石的背面。我會再來細看這塊石及找找附近的山神石碑。不確定大王涌與大王爺神座有否關連。

續走水泥徑。

上窰村和這座灰窰列為法定古蹟。十九世紀初,黃姓族人在黃麖地建立磚窰 (稱為對面窰)及在上窰建灰窰。因兩地位處岸邊,有大量珊瑚和蠔殼原料,而林木則為燒窰提供燃料。上窰的灰窰初期生產灰泥及肥田料,後改為燒磚和瓦,黃氏家族因燒灰而致富。後於1950年代,因英泥及造磚的競爭,燒窰工業沒落,村民遷出市區或移民外國。(1) 前望太墩

上窰村由原藉廣東省寶安縣的黃姓客家族人所建。黃發升約於1830年與幾位同村兄弟到西貢北潭涌一帶建村。村內共有一排八所並列的房舍,建於一個5米平台上,既能避潮漲,亦可加強防衛,還有6米高的更樓防盜賊。上窰村和鄰近的一座灰窰 於1981年被列為法定古蹟,後於1983年修葺。1984年闢作上窰民俗文物館,對外開放。(2)

此相片為較早之前拍攝。上窰民俗文物館現正進行維修,可瀏覽虛擬導覽

昔日公路未建成,水路交通極為重要。村民在上窰碼頭乘船至西貢墟、筲箕灣等市集作買賣,亦會以船運送燒窰的產品至市場。1960年代初期,每天早上11 時有街渡於上窰開出,下午2時從西貢回航。(1)

村屋已相當破爛。

聖母七苦小堂於1900年落成,小堂地基高於地面約兩米,以避潮汐漲淹,是典型的客家建築方式。有關北潭涌名字的由來,村民當時以陸路或水路往墟市,以及傳教工作等,可瀏覽《北潭涌聖⺟七苦⼩堂導賞⼿冊》。(1)

左方通往上窰家樂徑郊遊徑 (可往萬宜水庫西壩)。我們則繼續直走。

見時間充裕,轉右走,跟家姐們繞一小圈看看,去去洗手間 (留意黃宜洲村外設有閘門,遊人止步)。

返回此分岔口,選左路往起子灣村。

這是六年前拍下的照片,今天來好像不見這個起子灣 Hei Tsz Wan 指示牌。

來到起子灣村。

行至盡頭,看到這個分岔口時要留意,左路往 曝罟灣,右經樓梯通往碼頭 (我們稍後綑岸回程的地方)。

小徑旁有一口不太深的井。

可能多人往曝罟灣遊覽的關係,路段變得開闊及清晰。

容易錯過這個分岔路,若往曝罟灣,在此轉右走。

我們則繼續直走。

曝罟灣村的廢屋。

橫過曝罟坑轉右走。

小徑略密。

不時發現右方有小徑,但從這條小徑往下走,景觀十分好。

上窰郊遊徑往西壩時會看到曝罟灣,但個人覺得從這個距離看堤圍相當靚。

根據《野外雜誌》創辦人梁煦華先生的著作《穿村 — 鄉郊歷史、傳聞與鄉情》提到早年定居於曝罟灣村的村民為劉氏族人。約在70年代初,最後留守村中只有劉氏夫婦二人,他們曾重修祖屋,並在村前圍網及在屋後另闢山徑,避免遊人走入村中。後來在海灣外建一半圓堤壆,養殖海產。

「曝罟」兩字早年作「布罟」,是曬網罟 (即魚網) 的意思。曝罟灣亦有一個別稱為「牽罟灣。」(3)

向來選擇小休和補給的地方也甚講究,哈。謝謝家姐帶來的甜橙。

小休後,原路折返。

轉左走。

橫過曝罟坑。

無意間發現石上有字,我即開心蹲下細看。

輕輕一摸,發現石上有刻字凹痕,驟眼看來好像是「路斯岩」「路斯渚」。這塊大石不似碑,似是用以築起小圍欄,但為何要刻字?要再研究一下。看到村前圍起的鐵絲網,跟梁煦華先生提到的吻合。

返回分岔路,左路往曝罟灣。我們則繼續直走。

沿路走,留意左方有山徑。

行約2-3分鐘,轉左走小徑往曝罟灣堤圍的另一端。

剛才遠觀,現在近觀。

開始由這兒綑岸至起子灣村碼頭。

潮退時,不用攀爬,沒什麼難度。

應該是潮漲時才要走山路,我走上去看看。

幸而有上來,景觀不錯。

繼續綑岸。

看到不少人滑水。

多放一些相片,方便大家看路況。

這應該是今天較難的位置,我走上山看看是否要經山路走。

潮漲時,這一小段可能要濕腳。

矯健的家姐們很快已走過了。

我也返回岸邊。

Yeah! 安全綑回起子灣村碼頭,開心!

拾級而上。

返回起子灣村。手工超佳的石牆。

上樓梯前,走出去看看。

離開起子灣村,沿水泥徑走。

返回今早來的北潭涌自然教育徑。

再沿北潭路往北潭涌巴士總站,乘巴士回西貢開餐。

原本計劃去大嶼山,但家姐們嫌遠;轉去高流灣卻又因為山泥傾瀉封路,去不到黃石碼頭;才促成今天上窰之行。第一次去曝罟灣已是六年多前,隨後跟家人及好友去過數次。我怕悶,不想重複,今天走到遠處看曝罟灣,再由曝罟灣綑岸回起子灣村碼頭,都是我沒有走過的路線,感覺新鮮有趣。還有遇見山界石及刻有字的大石,都讓我高興。再者今天是平日,加上天氣熱,特別寧靜舒服。若你跟我一樣也去過多次曝罟灣,不妨考慮行這條路線,但記緊出發前要查看潮汐表。下次再來,希望找找其他山神石碑及研究曝罟灣村刻有字的大石。

大家姐說感恩在近日難得的大晴天下,我選擇了跟她們行山。小時候你們帶我去玩,現在我可以帶你們看山看海,邊運動邊聊,還有美景,是份外開心和滿足,這些都是我的福份呢。

今天由北潭涌起步,慢走及拍照約30分鐘到達上窰民俗文物館。行約一小時至開揚位置遠觀曝罟灣,後行約40分鐘至曝罟灣堤圍,綑岸到起子灣碼頭約50分鐘。最後多走50分鐘返回北潭涌,全天行約4小時。在北潭涌及黃宜洲有洗手間。

附近的路線:

以下是今天上下坡幅度及路線資料。可參看或複製 let’s go hiking Trailwatch 路線圖,然後開著 TrailWatch App跟著走。

TrailWatch App (IOSAndroid) |網站:trailwatch.hk


(1) 楊錦泉。《北潭涌聖⺟七苦⼩堂導賞⼿冊》。香港: 教區「古道⾏」⼯作⼩組,2020年10月。
(2) 「香港法定古蹟 – 新界 西貢上窰村」,古物古蹟辦事處 (網上資料 2022年5月25日)。檢索日期:2022年7月3日。
(3) 梁煦華。《穿村 — 鄉郊歷史、傳聞與鄉情》。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郊野公園之友會,2004年。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