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oon Cat
Cartoon Cat

隨心而發的創作 如果喜歡的話,還請多加支持

《致埃文·漢森》:被忽視的問題

青少年並不全然積極樂觀,他們的身上滿是社會問題的縮影。

「青少年問題」近年成為各國社會及各界關注的焦點;自青春期開始,生理、心理等方面會開始迅速轉變,自然而言會造成一定的壓力和困擾,繼而情緒波動,甚至釀成問題,影響到多種方面,例如學業、家庭、社交以及個人日常生活。青少年並不全然積極樂觀,他們的身上滿是社會問題的縮影:心理需求、渴望認同感、精神疾病等等都會在部分青少年身上體現。這不得不提一部由由史蒂芬·切波斯基執導,萊文森編寫電影劇本的美國成長歌舞青春劇情片《致埃文·漢森》,又名《親愛的艾文·漢森》,是改編自2015年同名音樂劇,講述一個有社交恐懼症的高中生埃文·漢森在只有一面之緣的同學康納·墨非自殺後,在編造故事接近墨非同學一家的同時,也開始踏上自我認知和接納的道路。雖然個人認為選角不當和情節空洞是難以引起共嗚,但是電影對於原作細節層面捕捉到位和流暢自然,以及演員唱功尚可,而劇情更引起人們的深省,歌曲也使人感到鼓舞,值得一看。

敲敲窗,有誰會看得見

電影故事以埃文因為需要配合心理醫生的治療,需要寫信給自己一事而開始,然而身為一個社交恐懼症患者,埃文在人來人往的學校自然會害怕,會害怕與人接觸、交談甚至是對視,他的世界像是被隔在窗外,沒人留意到自己,即使自己多麼用力揮手,有誰會看得見被隔在窗外的自己?更何況是發出聲音說出話來。正當埃文認為自己一如既往地充滿絕望,一如既往地被人遺忘,出乎意料,因為自己一份需要完成的咨詢作業,讓他跟一個同學康納·墨非有了交集,自此,埃文的生活也開始被改寫。

在這過程中,埃文本來是在心理醫生的建議下,給自己寫一封信,透過信件說出一直壓抑在內心的話語,他意外地在圖書館裏跟「校園惡霸」康納相遇,儘管他們最後還是不歡而散,康納甚至還搶走了埃文剛剛寫好的信件。正當埃文正為信件被搶走一事而感到煩惱時,同樣也是一直承受心理壓力的康納,他因為再也無法忍受同學間的排擠和欺負,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而康納的家人在康納的外套口袋裏找到了埃文所寫的信件,誤以為自己的兒子在學校裏有一位朋友,並且跟對方有書信來往,當中康納的母親激動地向埃文表示想知道他跟康納的事情。基於同情的心態,埃文編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謊言,欺騙了墨非一家,同時他也欺騙了自己,欺騙自己是有個朋友,與康納有深厚的友誼。

埃文編造出這樣的謊言,算是不是一個善意的謊言呢?他為了不想讓康納的母親感到心碎,也不想在墨非一家雪上加霜,出自於同理心,於是乎就編出謊言;事實上,埃文很清楚,他自己並沒有朋友,只是他的內心很渴望他能夠擁有朋友,很渴望人們的眼光能夠投放到自己的身上來,從而得到認同感,於是他也欺騙了自己,因為現實的孤單,所以在幻想中,康納是他最好的挚友,向他伸出手,並且帶他自己一同走出名為孤獨的森林。

對應我們現在所生活的世界中,社交,不只是成年人的重要一環之一,對於青少年們來說也是如此。為什麼人類需要社交?不只是因為人類是群居性動物,社交是從遠古時期開始遺傳下來的機制,也是因為,每個人都需要在這個群體,或者在社會上得到認同感。對於青少年來說,認同感能夠說是滿足精神層面上的「禮物」,有些人能夠適應環境,和其他人相處融洽,也有些人在群體裏顯得格格不入,甚至是不受歡迎。但要記住一點是:不是所有格格不入的人是自願的,有可能是像埃文一樣,受疾病所困,也有可能是外界因素:其他人有意無意的排他性,孤立無援使得讓他們感到無助,令人感到絕望。

而諷刺的是,康納的死亡和埃文的演講,透過網絡媒體的傳播,居然成為了千千萬萬人的焦點;人很奇怪,對方還活着的時候,有意無意排擠或者奚落,但當對方死了後,才會願意去哀悼,一句輕飄飄的話語,就表達了自己的同理心,自己的共情,然而自己到底有沒有在對方生前給予多一份關心?不過,無論用意如何,至少埃文、康納,這些處於弱勢的群體有機會發聲,發表自己的言論,在這個世界上找到了願意接納自己的同類,或許不會再孤單地待在森林中。

你一定會沒事的

當然,紙是包不住火,掩蓋一個謊言就需要編造另一個謊言,最終,埃文的謊言被揭穿了。在真相揭露的那一天,埃文靠着謊言得來的愛與注視,全然化為憎恨與忽視,他再度孤身一人,彷彿就像當初他從高高的樹上墜落下去,但不一樣的是,有個人一直在留意着他,關心着他,那人正是埃文的母親,她作為一位單親媽媽,儘管自己大部分時間都投放在工作上,她還是盡心盡力照顧這位患有社交恐懼症的孩子,不忘指醒他吃藥和去看心理醫生。母親無私的愛終於使埃文明白,原來他一直以來都把母親對自己的關愛視若無睹,自己長久以來所尋找的陽光其實就是在自己的身邊,繼而他願意認同自己,接受自己,重建了自信心和自我認同。埃文也不忘去尋找真正屬於康納的紀錄,在努力不懈地追尋之下,他終於收到了一份由網友發給他的視頻:康納演奏着結他,而他的臉上也流露出喜悅之情。

在接近結局時,埃文把視頻發給了墨非一家和其他人,這一次,終於有確實的證明,證明過真正的康納·墨非曾經在這個世界上活過,並不是由埃文基於幻想而構成的康納·墨非。

這部由音樂劇改編而成的電影,沒有很明顯的幽傷之感,卻能夠在小細節中,不論是演員們的眼神,還是一句電影裏的台詞,都能感覺到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那些難以說出口的痛苦、無法說出口的心酸,刻劃出很細膩的情感,讓人印象深刻,是一個勵志又暖心的故事。雖然康納的自我了結是一個悲劇,埃文的謊言是基於對墨非一家的同情和對自己的瞞騙,或許如果康納和埃文早早相識可能不會出現這樣的意外,但是透過這一個小小的意外,鼓勵了人們不再隱瞞,而是勇敢地說出自己的心底話,畢竟如果有些話語再不說出口,最終難受和後悔的人必定會是自己。人在成長的道路上,有歡喜自然就會有悲傷,而在這道路上,沒有人可以完全獨自一個人走完這條道路,每個人都需要來自於群體裏的認同感,都需要伙伴或者朋友的支持;如果覺得自己撐不下去或者需要發泄情緒的時候,看看身邊或勇敢地說出口,不用擔心,說不定你會被人發現,更重要的是,真正能夠拯救到自己的,也只有自己而已,也就只有自己,才能夠真正地讓自己脫離內心的囚籠,掙脫開束縛的枷鎖,旁人只是作為一個帶你離開囚籠的輔助。而作為旁人,作為觀眾,並不只是單單留意青少年們的問題,或許可以多多留意一下自己的身邊有沒有正被隔在窗戶外的人正在用力地向人們揮手呼喊,需要幫忙,而不是去忽視他們。並不是只有青少年才值得需要被關注,但凡是人類,多多少少都需要一定程度的關注和認同,並不局限於身心健康,還有其他的方面。

此外,也請不要抱着自欺欺人的心態,沉溺於虛無的幻想裏,我們始終要面對殘酷的現實,不是無止境的逃避,而是去接受現實:人有一死,與其在對方死後才想起要去悼念,才去追憶,倒不如趁在對方還活着的時候,好好地去關心他,這才能好好傳達到自己的共情給到對方知道。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