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監察
全球化監察

反對富豪瓜分世界.全球資源人民共享。People Before Profit!

你我可以為阻止氣候變化做什麼?(下)

之前兩篇我們談了如何說服自己和他人去行動起來以及行動的原則,終於要來聊聊普通人具體可以做些什麼了!


首先我們要承認,每個人都有其特殊性,不可能有一套做法可以適合所有人。以下提到的各點只是給讀者以啟發,大家還是要根據自身情況來思考自己可以實踐的行動。


1.      重構人生追求


很多人生下來就被教育要努力、上進、奮鬥,去考好學校、找好工作。那麼奮鬥了半天到底在追求什麼呢?我認為有精神和物質兩個層面:前者包括獲得社會認同、滿足家人期望、贏得尊重和讚美、為自己的人生賦予「意義」、實現某項事業或價值等等;後者通俗說就是消費、享受或積累財富。


人們通常會在比較年輕的時候選定若干人生追求,比如普通人會選:擁有自己的房子,建立一個家庭,實現階級躍遷等。聲稱沒有追求的人其實也有追求——過一種無欲無求的生活。人只要活著就會產生碳排放,而實現人生追求過程,則會產生維持生命之外的碳排放。也就是說,人生追求會影響額外碳排放的產生量。舉個例子:甲對家庭的追求是有三個孩子並讓他們過上體面生活,那麼實現這個追求就包含了購買大汽車、大房子、充足的食品和日用品,也就意味著比只有一個孩子更高的碳足跡。


這裡我們先不考慮不同人生追求是否有好壞之分(不是說生三個孩子就要受到道德譴責)。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氣候變化會引發生態、社會和文明的動盪,這些動盪達到一個臨界點後我們現在設定的追求都會化為泡影——就好比,你不可能在《北斗神拳》的世界裡追求都市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


人在做選擇的時候會考慮不同因素,如果人生追求和阻止氣候變化成為了並列因素,那前者在大多數情況下會有更高的權重。譬如,我雖然關心氣候變化,但人生追求是做賽車手,那大概率不會為了減少化石燃料燃燒而放棄練習;但如果我在實踐賽車夢想之前改為要成為衝浪手,就不會有這種困境。


如果我們在規劃人生追求的時候把溫室氣體排放納入考慮,或者為了較少排放而修改人生追求,那麼在選擇後續行動的時候就會省去很多糾結,並且更容易做出有利於阻止氣候變化的選擇。


年紀越大,為人生追求做出的付出可能就越大,重構的困難也就越大。所以,年輕人做這件事更容易些,我們也應該鼓勵、教育年輕人在規劃人生追求時考慮對氣候變化的影響。


也許有人覺得這只是思考,不算行動。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人生追求都是拍腦袋決定或突然頓悟,很多時候我們需要收集資訊、與人交流、做出嘗試之後才能確定。另外,作為父母、師長、前輩,我們會有意無意地參與到年輕人人生追求的塑造過程之中,那麼堅定地給予他們影響就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行動。


職業選擇、對物質生活的期望、人生意義等追求,都會與之後數十年的個人排放息息相關,應慎重考慮。但如果一時想不出結果,也有一個好辦法——不如就把阻止氣候變化本身當作追求!


2.      大力發聲


我們的許多主流價值觀都很不低碳——大汽車、大房子、賺大錢、大國崛起……如果這些價值觀永遠是主流,那可想而知年輕人會選擇怎樣的人生追求。


如果選擇低碳人生會像考上公務員一樣獲得社會認同、父母表揚、路人羡慕、相親優勢,選的人自然會多。那麼如何讓「低碳員」和公務員一樣吃香呢?讓前者獲得和後者一樣的是工資待遇,咱們普通人決定不了。不過,公務員的口碑,也有一部分是大眾塑造出來的——我身邊的人都說好,三人成虎,我也就覺得好。那麼,只要有足夠多的普通人指出低碳人生的好,主流價值觀也會發生傾斜。就好比一些權威媒體雖然影響很大,但如果它們某條微博下有成千上萬的普通網友在罵,它們也會改口。


另外,發聲的人夠多,聲音夠大,也會影響掌權者的行為——正所謂傾聽人民的呼聲。阻止氣候變化,無論從實用主義還是從社會正義來看都是必要的,那麼人民的呼聲,大概率也是會有人接受。


而發聲的管道,其實還是有很多的:社交媒體,網路聊天,街頭巷尾,飯局酒桌;工作中提建議,生活中表態度,課堂上講道理,朋友間做表率……


雖然說謙恭是美德,但減排這件事就不應該默默耕耘,而是越高調越好,哪怕因為坐公車發八條朋友圈也無可厚非,哪怕是隨手關燈也可以理直氣壯地自我表揚。


如果「低碳減排,光宗耀祖」成為社會共識,父母恐怕會像催婚一樣監督子女的碳足跡,人類未來也許就能光明一點。所以,請以構建這種社會共識為目標來發聲吧!


3.      減少消費


任何商品的生產,都會造成溫室氣體排放。普通人對社會生產沒有決策權,但消費越多,必然越刺激生產。所以減少任何消費,都有利於減排。


對於金錢有限的普羅大眾來說,如果已經減少了物質方面的人生追求,那麼減少消費也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完全放棄物質追求明顯是不現實的,所以這一行動的重點是減少浪費。


「消費」其實包含兩層意義:一是購買商品,二是實際使用、消耗或達成效果。這二者之間的數量差,很大程度上就是浪費的量,譬如:購買的食物沒吃完就已腐爛的部分,買回來幾乎不穿的衣物,使用頻率極小的私家車,驅動無人房間裡空調運行的電力……


前面文章講過,越窮的人對氣候變化應付的責任越小,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大多數會因為經濟原因而謹慎消費、避免浪費。而越是相對富裕的人,越容易無意識地浪費,也就越需要在這點上行動起來:購買商品之前思考是否真正需要或真正使用,購買商品之後則儘量做到物盡其用。


減少消費是成果最直觀的減排行動,只要看看每月水電、加油或網購的帳單變化,就可以知道自己做到了多少,也可以為進一步行動做出規劃。


但是,鼓勵減少消費並不是鼓吹無下限的消費降級。舉個例子:畜牧業溫室氣體排放量很高,那麼可以宣導少吃肉、適度點餐甚至素食主義,但不能退回到使用糧票、豬肉注水和吃觀音土。


4.      接受二手物品


對於無法減少的消費,我們仍然可以通過使用二手物品來減排,特別是衣物、書籍、傢俱、玩具、工具等沒有嚴格保質期的物品。


除了自己使用外,我們還應標榜使用二手物品,推動其成為時尚、潮流、美德和社會共識。


網路和物流體系的發達,意味著我們可以獲得世界各地的二手物品,但遠距離運輸造成的碳排放往往會抵消其減排效果。所以,我們應首選本地的二手物品:家族成員之間的傳承,校園裡的畢業轉讓,社區週末跳蚤市場,鹹魚同城交易,你家附近的二手書店……如果有尚可使用但自己已不需要的物品,也不要直接丟進垃圾堆,而是應該為它們就近找找歸宿:捐給本地慈善機構,贈與朋友或其他有需要者,送給拾荒者,賣給同城的二手店鋪……


5.      尋找真正減排的「共用」


很多共用商業專案都標榜環保,但堆積如山的共用單車墳場看起來卻並不低碳。


究其根本,商業專案是以盈利為目的,比如投放單車越多,才能有越多的用戶和利潤,於是最終導致供大於求。而真正可以減排的共用,應該是趨向於越少越好。比如上邊說的二手物品,其實就是不同主人共用了一件商品的整個使用壽命,從而減少購買新商品。

廈門同安的共用單車墳場。圖片來源:搜狐

再譬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也是一種共用。但公共交通系統是一種政府服務,會按照實際客流來規劃運力,不會像共用單車企業那樣為了競爭而盲目和瘋狂地投入。


騎單車當然比坐公共交通工具和開私家車更能減排,所以問題不在於共用單車本身,而是在於缺少規劃。一間宿舍的同學合夥買一輛單車輪流使用,共同承擔保養責任,就是一種好的規劃;那麼一間大學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使用量來購入適合數量的共用單車,劃定停放區域,支援專門的社團來負責維修保養——這就是更好的規劃。真正能做到減排的共用專案,往往需要使用者在地參與規劃。但一間幾千人的企業,擁有上千萬的單車和用戶,遍及全國上百城市,顯然就很難做出符合減排的規劃。


當然,為了生活便利而選擇大企業主導的共用服務並沒有錯,但是為了阻止氣候變化,我們需要更多分享:和室友合資買一部遊戲機,在教室裡設置一個公用物品角,出去遊玩時幾個朋友合用一部車,把五金工具借給你的鄰居,吃不完的食物帶到公司分給同事……


6.      探索低碳生活


理論上來說,八小時工作之外的時間是我們可以自由支配的,但我們在這些時間當中從事的活動是否低碳呢?開車兜風、旅遊(特別是乘飛機)、大吃大喝、電子遊戲、網購、KTV、逛商場等都市居民的常見活動,因為涉及消費商品和消耗燃料,所以並不低碳。那麼,有什麼替代活動呢?以下是一些建議:


睡覺:每個人都應享有八小時睡眠的權利。睡著的時候不需要消費,而且充足的睡眠對健康非常重要。但也要注意,氣溫舒適的時候沒必要開冷氣或暖氣睡覺。


室外體育運動:在白天自然光下跑步、打球、騎車,雖然要消費衣物和器材,但其消耗速度並不快。


野餐/ 乘涼:白天去附近的公園野餐,夜晚在街邊和廣場乘涼,都可以減少電力的消耗。和家人朋友談天說地、打牌讀書、唱歌跳舞,也可以獲得不同於賽博世界的快樂。


走進大自然:去郊野徒步,去海邊嬉戲,去山中露營,既能體驗工業化之前的人類生活,又能認識到現有生態系統的可貴。但一般我們仍然需要消費現代工業生產的戶外用品,而且路途上也要消耗燃料。所以,最好選擇住所附近的目的地,使用最簡單的裝備,另外不要留下垃圾。

校園足球比賽。圖片來源:南京市第十三中學網站

7.      從個人到集體


前面我們已經強調了,個人的直接活動不是氣候變化的主因,個體行動阻止氣候變化的作用也極為有限。但是,人類整體活動由每一個個體的活動所組成,真正可以阻止氣候變化的集體行動也必須以個體願意行動為基礎。


我們這三篇文章的主旨,其實就是要鼓勵個體行動的意願。但這一意願的出現只是開端和促成更大行動的星星之火。


要想避免最災難性的氣候未來,需要馬上把人類整體的智慧、科技、資源、財富和組織力投入行動。但控制這些東西的人,現在並沒有下定決心這麼做,而是仍在醉心於積累財富或相互間的爭權奪勢。如果這一狀況不發生改變,普通人減少再多消費、犧牲再多舒適生活也無濟於事。


那麼就需要說服甚至迫使這些人改變主意——這是個人行動難以做到的。有時候,普通人會用選票來說服大權在握者,這便是一種集體行動。但並不是所有高高在上者都在意選票,那麼更激烈的集體行動就必不可少。


未來採取什麼樣的集體行動,也是我們現在需要開始思考的。


--

關注 #全球化監察 發布的內容

🔎 網頁 www.globalmon.org.hk/

💡 香港獨立媒體 bit.ly/357BJjG

🗂️ Facebook bit.ly/3dVlfQN

🐦 Twitter bit.ly/3aIz8Qm

📱 WeChat ID: globalmon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