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balt
cobalt

我是cobalt。

小序章

(注:这是2020年3月6日的文章,现从我的博客转移到这里来。)


你好,这里是 cobalt 的博客。其实我很早开始就想要写博客,但是由于情绪障碍的问题,难以沉下心整理想法,所以迟迟无法动工。我想要在博客里写很多喜欢的事物,比如关于技术、关于音乐、关于内心、或者是单纯的小散文。

现在想要从关于技术的一个专栏开始这个小博客。说是技术(这里指的主要是软件方面),其实不是很正经。我还没有上过任何一门技术的正规课程,技术业余爱好者 cobalt 的知识都来自互联网,小部分来自书籍。真正使用过的编程语言只有两门,手上没有 Apple 设备。但是自认为还是有一些东西值得写出来。

一直以来有在思考〇〇一代的我们处于什么位置。这个议题虽然看起来太宏观,但或许是讨论一切我想要讨论的事情的起点。我们能听见中国新一轮变革的哨声,在代际的夹缝中寻找着我们的温暖;站在全球化浪潮的尾巴上,见证着后消费主义的空气之下,技术的分野无声地扩张。我主张用象征和隐喻性的视角、和感性的眼光去看待技术(也包括其他事物),这意味着在稀松平常的日常生活当中细心地捋出我们的故事线。因为在当下的世界,理性是默认选项,精确是基本要求,我们需要更不同的思考方式。

软件技术是很好的一个出发点。不仅是因为对于 screens as air 的世界来说它门槛低、容易获得,更是因为这是一个可以打破集权的民主工具。这里用到了一个政治意味很浓的隐喻,(当然又或者根本不是隐喻,不过当前让我们先从这样的话题中跳脱开)可能有些晦涩,但允许我解释一下。

有一些东西正试图限制我们使用技术的方式。比如说,中国典型的社交平台(微信、微博、甚至是抖音?)限制了我们生产和消费数字内容的能力;App 的框架限制了我们让信息流动、与信息交互的能力;Big Tech 限制了我们想象技术的能力。当然这背后有着异常庞大的语境,包括商业织理、文化背景、政治力量,一下子搬动这些大石头是不现实的,但是至少可以尝试从技术开始我们的讨论。说到「限制」,我并不是说具象的令行禁止,其实说「塑造」或许更为合适。是「塑造」,一种施动方可能无意识的塑造,一种不仔细听就听不见的塑造,一种需要时刻警惕的塑造。(透过开源社区可以看到,)软件天生有着开放的性格,却在阴暗面蕴含着强化集权的力量。不得不说,在这个意义上,技术正在使集权变得越来越容易,不管是政治上的,还是(更为隐秘地)商业上的。就像李如一说在沙发上躺着看电视近似受虐的状态(大概是这期播客,躺着看电视、和俯身用电脑的姿势差异,隐喻着使用时的思想,这一点我记得尤为深刻),我们容易在技术的培养液中渐渐丧失对自身数字人格的主控权。在这里我只能用概括性的文字粗略描绘这样一幅图景,可能不够明了,我会尝试在以后说得更清楚。

因此,我希望在这样的语境下写一个专栏,分享一些简单易行、趣味盎然的软件技术,或者是我在这方面的一点个人见解,以此开始我们对上述议题的思考和实践。嗯,这个小专栏虽然可以看成是关于某些技术的「教程」,但是我更想写成我的「随笔」,我希望它是 opinionated 的,甚至是 biased 的,因为某种程度上,我们需要偏见。现在在互联网上,你可以学习几乎任何你想学习的软件技术,just Google it,Medium 一类的博文平台上有丰富的教程(尤其是关于前端技术),诸如 Stack Overflow 的问答社区对各种疑难问题提供了解答,在 Github 可以找到各种各样有趣的 repo(代码库),各种技术框架的官方网站上通常都提供了简明而丰富的 documentation(技术文档)。这些技术教程很好用,而且没有偏见,但我想写出充满「偏见」的技术教程。(值得一提的是,西文的技术教程给人的感觉同中文教程有着有趣的差异,这一点也很值得写。)作为业余爱好者探索各种软件技术很有意思,但也充满了 trial and error。我不想写「如何使用 Vue + Typescript 编写网页前端?」,但我想写「如果想要建造自己的网站,应该从哪里开始呢?」,以及「我的网站美学(principles)」,还有「突破互联网封锁的手段是怎样运作的?」。again,我主张用象征和隐喻性的视角、和感性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至于细节,因为我最近几个月在 JavaScript 的生态圈里观光,所以主题可能大多会从这里开始。欢迎大家来玩。

(cobalt 的博客和这个小专栏目前还没有名字,因为我还没有想好... )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