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特
马特

马特是真名,历史文化探访者,个人网站www.tiexiuyugudao.com,微信公号:斗量之海。

迪斯科与摇滚乐,80年代的新疆青年流行文化 | 《西部舞狂》

80年代是一个热情洋溢的时代,如果排除记忆滤镜来看,当时也充满了混乱、迷茫和纵欲,西方世界从自由主义走向新保守主义,而中国的自由主义萌芽才刚刚开始。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电影,1988年的《西部舞狂》。先说句题外话,最近有朋友问我为什么总介绍电影和书,不发旅行内容了,因为原本今年上半年准备了内蒙旧绥远省和山东胶东半岛两条历史文化探访路线,但因为疫情原因耽误了,现在还没出行,只能在家看看电影看看书。

我身边大多数朋友都是泛文艺爱好者,所以这部电影对他们来说至少听过名字,音乐家艾斯卡尔和舞蹈家吐尔逊娜依主演的电影,当时他们还是天山电影制片厂两位很年轻的演员。那一年灰狼乐队还没诞生,艾斯卡尔的乐队还叫赛阿西,在电影里他的乐队也叫这名字,今天为人熟知的新疆舞蹈家古丽米娜·麦麦提那一年才2岁,后来她和吐尔逊娜依在2018年的电影《你美丽了我的人生》中合作。

这部电影的制作方是天山电影制片厂,因为新疆多民族语言的观影需求,天山电影制片厂主要工作是少数民族语言电影译制,原创作品并不多,在80、90年代,受到市场化的冲击,出品了一批具有流行商业气质的电影,其中广春兰导演的作品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她的《神秘的驼队》《买买提外传》《男子汉舞厅的女明星》《滚烫的青春》都是获奖佳作,而且她着重关注新疆社会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变化,特别是少数民族青年流行文化,这一点今天来看社会价值很高。

今天随着流行文化的发展细化,人们已经了解不同音乐和舞蹈流派之间的区别与关联,但是在80-90年代的中国,很多流行文化是杂糅的,人们通过磁带和舞厅获取音乐与舞蹈知识,比如荷东系列就把很多不同风格的流行音乐融合在一起,除了少数狂热爱好者之外,多数人还是有什么听什么。80年代对中国流行文化特别是迪斯科文化影响很大的是两部电影,一部是美国的《霹雳舞》,一部是印度的《迪斯科舞星》,今天推荐的《西部舞狂》就和这两部电影有关系。

不同于纯娱乐向的歌舞片,创作者在这部《西部舞狂》中加入了对社会话题表达,也就是当时市场经济对传统经营理念的冲击,片子中有好几条剧情线,其中一条线就是一家餐厅经营方式太死板老套,导致客人流失,后来引入年轻人喜欢的流行文化演出扭亏为盈。在广春兰的另一部作品,1994年的《滚烫的青春》中,主人公也是引入流行时装表演推销传统艾德莱斯服装进行创业。



在这部电影中,除了舞蹈与音乐之外,导演似乎想把当时的流行生活元素都塞进去,我们可以看到时装走秀、健美表演等等多种内容。对于在政治高压与文化闭塞下生活多年的中国人,80年代是一个热情洋溢的时代,如果排除记忆滤镜来看,当时也充满了混乱、迷茫和纵欲,西方世界从自由主义走向新保守主义,而中国的自由主义萌芽才刚刚开始。

1988年的艾斯卡尔与吐尔逊娜依,这部电影中还有艾斯卡尔后来的妻子,也是灰狼乐队的成员拜力迪尔。

艾斯卡尔从小在乌鲁木齐文化大院里长大,1983年他进入天山电影制片厂工作,但当时他最迷恋的还是音乐,除了学吉他之外,还在刘江迅的乐队担任鼓手,所以电影里我们看到他既能弹吉他又能打鼓。

1987年他组建了自己的乐队赛阿西,在这部电影里他的乐队就是这个名字,名字的由来是1981年引进公映的日本电影《阿西们的街》,一部关于底层工人阶级辛苦生活的电影,《西部舞狂》里艾斯卡尔的角色是建筑工人,他们要超越阿西这首歌。

也是这一年,艾斯卡来到北京,现场看到崔健的演出之后大为感触,正当他准备回新疆搞摇滚乐的时候,收到了天山电影制片厂的通知,他的摇滚乐事业通过这部电影一炮走红。3年后,艾斯卡尔在新疆举行全疆第一次个人演唱会,用维吾尔语翻唱了《东方红》和《亚细亚的孤儿》,之后他就将乐队改名为灰狼开始北漂(中间乐队短暂叫过野孩子乐队)。

当时的艾斯卡尔热衷于流行音乐,对维吾尔本土传统音乐既不感兴趣也不太了解,在采访中说自己不喜欢木卡姆(这其实是曲解,他说的是不喜欢没有变化的木卡姆)不过到了90年代中期之后,他开始逐渐接纳传统民族音乐,走向世界音乐风格,后来他参与了一部纪录片,正是关于木卡姆音乐的,走了一大圈又回到了自己的文化源头上。

用今天的视角来看,片子中很多舞蹈动作非常火爆迷人,特别是吐尔逊娜依的表演,将传统民族舞蹈与现代舞、拉丁舞等元素结合,我们会发现今天很多艺术表现方式,在3、40年前人们早就尝试过了,而且更加开放兼容,我们现在对应的时代反而是西方世界的80年代,保守主义回归。

新疆流行文化受到印度、土耳其和中亚影响很大,比如“帅气的丑角”这种宝莱坞电影里的经典形象。在《西部狂舞》中,天山电影制片厂金牌男演员之一的木拉丁饰演的就是这样一个角色,这种角色在国产电影中并不常见,可能类比的就是《顽主》中的三个主人公(但他们更多的是痞气),聪明的小伙子通过能歌善舞和一些奇思妙想的搞怪吸引女孩,但本身又是善良有点小帅的文艺青年,在印度电影中这样的故事很常见。

作为一部歌舞电影,在影片中有很多经典舞蹈场景,包括两位非常年轻的霹雳舞舞者之间的battle,这条线导演做得很完整,从挑战到互相欣赏,完美符合流行文化爱与和平的气质。在这部电影中,battle表现的非常棒,而且过渡非常自然,这也是正式街舞赛事中最好看的部分。

中国官方表达中,常常强调新疆的地域民族文化(当然是被官方叙事包装过的地域民族文化),比如风景、美食、民族服饰、传统风俗等等,而往往忽视少数民族中的流行文化。实际上新疆由于靠近前苏联地区,在中亚有很多移民亲属来往,大部分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更容易获得国外的文艺作品,加上语言和文化传统的相似性,新疆尤其是少数民族中的流行音乐与舞蹈发展相对于口里来说是具有极大优势的,这一点我们在电影中也能感受到。

官方表达常常呈现出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沿袭自苏联的民族识别意识,让官方希望保留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不过这种独特性也是经过筛选的,是博物馆展品一样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官方同样希望表达不同民族在政治认同上的共性,来巩固统一国家观念。

原本在强意识形态时代,排除宗教信仰的部分之外,这两者尚且还能共存,但在意识形态破产的时代,官方执拗地不愿意承认少数民族自然发展出的流行文化,以及这些流行文化的源头来自土耳其、印度、俄罗斯和中亚,更愿意强调内地流行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而这些所谓的“内地流行文化”也未必是内地年轻人中最前卫的玩法,也是官方筛选过的。


片子里这个年轻小伙儿演唱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我觉得是全片的大亮点,舞台表现力极佳,动作的乐感非常强,但我没搜到他是谁,不知道后来是否还从事音乐舞蹈领域。

最后给大家展示本片很容易忽视的亮点,在片子开头,用传统绘画的方式描绘的迪斯科舞步,如嶙峋山峰一样的动态肢体美,创作者是龚建新,现在的新疆画院院长。





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部分是它的热情,一个各民族没有界限,充满发展希望,共同向往开放的国际化,曾经我们的社会离快乐是那么接近。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铁锈与孤岛

马特

多数人愿意跟随时代,甚至期待自己能引领时代,但总要有人负责落后于时代,成为人群中最无趣的那个人,郁郁寡欢地跟在时代后面捡拾被碾过的碎片。有的人就是永远都高兴不起来,总会在狂欢中嗅出苦难的味道,在歌舞升平里挖掘那些希望被永远遗忘的过往,那些令一小部分人感觉尴尬,同时令大部分人感觉扫兴的记忆。

0136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