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特
马特

马特是真名,历史文化探访者,个人网站www.tiexiuyugudao.com,微信公号:斗量之海。

最近参加的播客——元宇宙会替代真实世界的旅行吗?”

最近参加萃颖老师的博客502自习室,与另一位嘉宾杜冬老师一起讨论了元宇宙会替代真实世界的旅行吗?

最近参加了萃颖老师的播客——502自习室,与另一位嘉宾杜冬老师一起讨论一个话题:元宇宙会替代真实世界的旅行吗?

点击收听音频节目。

元宇宙会替代真实世界的旅行吗?

摘取我的观点:

“给我的感觉有点类似于电子支付,它能够取代的是银行卡,但是它取代不了现金支付,因为一定会有需要用实体现金匿名支付的刚需。如果有元宇宙的话,我认为它可能会取代更偏虚拟性的其他产品,而无法取代真正线下实体的人与人面对面交际的那部分。旅游或者线下社交,它有很多需求是线上无法弥补的,当我们线上活动越来越发达的时候,人们反过来也需要越来越发达的线下生活,这两者是一个正向促进的关系。我是觉得虚拟的东西会替代虚拟的,而不是替代真正现实的。”

 

“从我自己旅游包括写游记的角度来讲,你看传统古典时代的游记,他们记录的东西都是信息式的,因为那个时候能旅游的人极少,这些游客们大部分都有公职身份,他们游记当中记述的东西都非常客观,而且非常详细,他甚至会去记录一个城市的尺寸,当地的民族特征,一些很细微的对话都会记录下来,因为对他来说就是非常新鲜的。但是今天的游客或者旅行作家已经不会这么写了,会默认大部分人搜一搜图片搜一搜百科就能知道这个地方大概是什么样子,所以会写一些更细腻的、更个人化的、更文化性倾向的一些内容。”

 

“今天自由行非常发达,但是旅游团并没有取消,相反有了更垂直细化的旅游团,比如十几个人更偏游学的,带你去走北京胡同,带你去看上海老建筑等等。我始终不认为元宇宙会替代线下旅行,它可能是平行的方式,就好比我们刚才提到的刺客信条当中的巴黎街景,如果我只是为了看17、18世纪的巴黎街景,我真的没有必要去一趟巴黎,我可以在虚拟世界当中完全还原真实的场景。但如果我要去看现在的巴黎什么样,或者我就是要去触碰到建筑本身,这可能是一个更细微的需求,我还是要到巴黎本地去旅行。元宇宙的出现未必是替代的关系,而是把人们的需求更细化了,如果你并不是真的需要去线下,那你就不必去线下。”

 

“我会更期待它能够打通现实和虚构的界限或者时间上的界限。比如说,我现实当中去巴黎圣母院,我就只能看到当下的样子,如果我在虚拟的元宇宙空间当中去巴黎圣母院,我也许能够接触到巴黎圣母院在不同时间中的样子,我甚至可以接触到它在不同创作者想象中的样子,这是非常开阔的。我也许会去线下看巴黎圣母院,但始终只是物质的状态,但是当我进入到元宇宙当中,我可以看到巴黎圣母院刚刚建成时候的样子,我可以看到它被各种魔幻改变之后的样子,这是我本人会更期待的状态。”

 

“包括像你刚才提到的元宇宙当中,它的经济系统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生活,还要满足人们的生产。可能未来人们的工作,包括人们获取收益,整个的过程都是在虚拟世界中完成。也许以后像我们写游记,你在元宇宙当中旅行,然后写一篇关于元宇宙世界当中,你去探访不同历史或者不同的虚构场景当中的巴黎圣母院这样一个游记,我觉得也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

 

“这个就像我们刚才讲的更细化的需求,还是会有人去愿意触碰实体的东西,因为它不仅仅满足人们看到信息,还有一个更大的社交体验,包括度假的需求,我就需要把这个时间拿出来,离我现在生活这个地方远一点,去另外一个地方吃当地的食物,然后结识当地的人,这也是一种需求。如果你认为人是一个肉体,它就一定会跟肉体相关的事情发生联系,你吃实际的食物,你呼吸实际的空气,周围实际的温度,见到实际的人,可能未来会更多时间花在虚拟空间当中,但我认为线下的这部分需求是不会被抛掉的。”

 

“如果让我来做的话,比如说我去到一些城市,会不可避免看到时间的作用,可能你想看的一座历史遗迹,在来之前的一年就重新翻修了,跟之前完全不一样了,也有可能没有特别完善保护的一个建筑,可能你刚走这个建筑就被拆掉了,这也是有可能的。如果要是让我去期待的话,其实这个已经不算是幻想,一些城市景观的建设已经在做这个东西,你到建筑面前通过一个扫码,能够在屏幕上看到建筑过去的样子,可能是老照片可能是建模,也可能是想象当中的一个手绘。也许未来我们在元宇宙的空间当中,就能够看到这个城市过去的样子,每一座曾经有过的建筑可以被很完美的呈现出来,甚至可能说我们每天大部分的时间不需要是花在当下的时间线当中,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其他时间我都生活在100年前的北京,我觉得这是完全可以的。”

 

“你看早期的互联网,大家能够去参与都是文字式的,比如说去一个论坛,大家一起写一个帖子,我们就盖楼,你进入一个帖子就是进入一个世界。后来慢慢的有了图片有了动图,再后来大家都可以拍短视频,这个世界是越来越动态,越来越丰富,普通人就可以用视频表达自己期待的世界,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山野当中的,只探那种豪华店铺的,或者是只过很平民生活的,这就是不同的世界。有可能未来就不仅仅去拍一个视频,你可以自己去营造一个虚拟空间当中的场景”。

 

“我们在虚拟世界当中并不是完全追求真实,比如说在射击类游戏当中,如果完全模拟真实射击的话,这个游戏体验会非常差,绝大多数人一枪都打不中,所以它不会是完全模拟真实世界,更多的是基于虚拟世界当中的体验,让人感觉像是真的。我们能够去创造的元宇宙应该是更具想象的,而不是更贴近于物理上真实的状态。”

 

“我从游览者的角度讲的话,我觉得可能更期待的会是虚拟参观跟现实参观的结合。一些比较大的建筑,比如像故宫还有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教堂,可能很多人去参观的时候,他会先看纪录片或者孤独星球的一些介绍,但确实是很多人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当中,即便是借助文字讲述和图片,他依然不知道该看什么,很难在建筑当中发现每一个点。在游戏场景当中我们是怎么注意的,比如说我们进入一个游戏空间当中,会有很多提示,比如说闪光,比如说不同的颜色,比如说你靠近一个东西的时候,它就会有一个小箭头,也许未来可能通过眼镜或者屏幕的方式,让线上参观和线下参观打通。线下参观的时候也会看到虚拟当中的提示或者讲解,不同时间线历史时期的状态展示。比如说我带着一个眼镜进到实体故宫当中,可能我眼前就是一个个闪光点,会把我吸引到故宫的每一个地方,告诉我每个地方有什么,向我展示眼前的这个楼或者一扇门或者大水缸,100年200年前什么样子。”

 

“人们始终还是能够判断出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拟,这是一定的。只要这个东西它是一个穿戴设备,它不是真的像科幻小说那样脑子里面插一个电极。只要你能够分辨出现实虚构的话,你现实当中去原始森林,和你在虚拟空间中去肯定是有区别的。但关键并不是很多人一定要去真正的原始森林,他就是要去虚拟空间当中体验一下,而不是要让自己真的面对不可控的风险,大多数人的旅游可能会期待有那么一点点新鲜刺激,更多的可能性,但一定是要求在可控范围内”。

 

“在互联网当中你看到的信息越来越趋同,接触到的人无论是价值观、审美文化层次都很像,旅行会带给一个人更新鲜的东西,它就让你突破了互联网的束缚。但其实说起很悲哀,因为互联网被发明出来,原本就是希望人们能够看到更大的世界,但事实上是因为互联网限制了我们,才要在线下去互联网之外找寻更大的世界。一些人的旅行是有特殊情感需求的,像有些人失恋去旅行,有些人离职去旅行,这些这些情感需求就要求他肉身离开原本生活这个地方,这部分是难以被取代。”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铁锈与孤岛

马特

多数人愿意跟随时代,甚至期待自己能引领时代,但总要有人负责落后于时代,成为人群中最无趣的那个人,郁郁寡欢地跟在时代后面捡拾被碾过的碎片。有的人就是永远都高兴不起来,总会在狂欢中嗅出苦难的味道,在歌舞升平里挖掘那些希望被永远遗忘的过往,那些令一小部分人感觉尴尬,同时令大部分人感觉扫兴的记忆。

0136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