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特
马特

马特是真名,历史文化探访者,个人网站www.tiexiuyugudao.com,微信公号:斗量之海。

正常生活的崩塌源于一次次妥协与自我安慰 | 荐书《第三帝国的旅人》

关于德国法西斯与第三帝国的崛起,已经有很多特别厚的书进行研究阐述,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切入点比较小,阅读起来也相对轻松的书《第三帝国的旅人》,副标题是“芸芸众生眼中法西斯的崛起”。

​关于德国法西斯与第三帝国的崛起,已经有很多特别厚的书进行研究阐述,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切入点比较小,阅读起来也相对轻松的书《第三帝国的旅人》,副标题是“芸芸众生眼中法西斯的崛起”。

这本书关注的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纳粹德国旅行的外国人的记录,其中包括外交人员、商人、学者、运动员和普通度假游客,从他们的视角讲述了在德国发生的重要事件,包括魏玛共和国、纳粹党上台、国会大厦纵火案、1934年的纳粹集会庆典、1936年奥运会、德奥合并、吞并苏台德、水晶之夜等等。

这本书试图通过在德国的外国旅行者视角,来表达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变化,尤其是法西斯崛起之后德国政府针对外国人的舆论宣传,以及外国人如何看待这种宣传。

在这本书中,读者明显能发现一种趋向,法西斯主义并不是德国一国的问题(当然也不是和意大利两国的问题),而是当时整个世界的问题,德国与苏联一样,成为一种人类社会发展可能性的探索,有意思的是在临近战争的那几年,纳粹党反对共产主义的宣传越来越频繁激进,但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质疑纳粹党的具体政策和苏联很像。

在欧美世界,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持续低迷的经济让民族主义成为发泄的出口,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构了旧秩序但无法建构出足够坚固的新秩序,战争带来的生产力提高与科技发展促进了1920-30年代的短暂虚假繁荣,到了30年代后,经济开始出现麻烦,高生产低消费财富分配不均让人们需要为自己的不满寻找一个敌人,同时期待一个强势的领导者。

所以在这本书里我们会发现,在纳粹党上台的初期,直到战争彻底爆发之前,有很多外国人对纳粹党和希特勒本人表现出了格外的欣赏甚至崇拜,其中不乏高级知识分子和他们的子女。在这些人眼中,希特勒带领德国走出了经济衰败的困扰,建立起一个文明、清洁、有秩序的国家,虽然纳粹党浓重的集体表演爱好和可疑的日耳曼异教复兴活动让外国人心生不安,但他们依然很容易那种充满力量的展示所征服。

在一战结束的初期,德国的旅游宣传还比较倾向于自然风光、中世纪城堡、日耳曼民族文化与艺术,由于一战对德国本土破坏很小,加上战后协约国对德国的占领和德国政府的示好,有很多外国游客选择去德国度假旅游,这一时期对德国的游记充满了好感与褒奖。

在纳粹党上台之后,尽管很多记者试图揭露纳粹执政思想的本质,但还是有很多外国人赞美这个国家,将希特勒塑造成有远见能够鼓舞人心的领导人,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就业岗位和唤起民众自豪感。

即便是那些最不关心政治的旅行者也会被纳粹的宣传所影响,低失业率、顶尖的生产水平、社会保障体系、宏伟的工业项目、稳定的社会秩序、精力充沛热衷于公共活动的国民等等。

1934年兴登堡总统去世后,再也没有一点能制约希特勒的制度问题,对希特勒的崇拜开始走向顶峰,那些随处可见的纳粹旗帜和频繁的纳粹礼一开始让外国游客感到新鲜好奇,之后就会开始有些恐惧,或者陷入狂热。

当时有一批外国人与纳粹政权关系很好,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一大批作家和学者,包括温莎公爵夫妇在内的一大批贵族名流,在1936年的奥运会与冬奥会上,尽管充斥着纳粹的癫狂表演,但依然有相当一批外国运动员表示赞赏,其中包括黑人运动员,虽然带有种族歧视,但按照书中的记载,这种其实并不比美国本土更糟糕。

我们可以在书中发现一些很细微的情绪,对纳粹政权来说,一方面他们很期待能得到外国人尤其是英国和美国的好感,另一方面他们对外国人充满警惕戒备,他们时刻试图靠表演来为外国人树立一个颇有吸引力的形象,同时小心翼翼把负面新闻隐藏起来。

而一些外国人也同样在表演,他们假装(或者真的)对政治不感兴趣,对纳粹政权严苛残暴的政策视而不见,沉浸在文学、艺术和纯粹的自然风光中,他们常常假装自己是中立的,对纳粹的集体表演以“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书上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这种态度,就是“绥靖”,这个词原本指的是安抚政策,但对于庞然巨兽的安抚,实际上就是出于恐惧的妥协退让。

这本书很推荐大家去阅读,因为讲述第三帝国的书很多都非常厚重,这本书里面大量引用了游记和私人笔记,往往是旅行经历故事,整本书的内容也是简单清晰的时间线连接,阅读比较轻松。

中国传统上读历史从来不是了解历史本身,而是“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阿房宫赋》中很明确地讲到,“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本《第三帝国的旅人》的阅读价值在于两次大战中间20年的跨度纪录,通过外部勾勒的方式,给读者展示了社会是如何一点点发生变化,最后彻底陷入癫狂走向崩塌的。

从书中那些外国人的记录来看,似乎每一年都只变化了一点点,偶尔有一些令人不安的剧变,也可以被理解接受,似乎只要没有最终完全撕破脸,总是还能自我安慰的,而得到战争彻底爆发,之前20年妥协的过程全都成了马后炮的素材。

这是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告诉我们所有看似“一夜之间”的变化都来自之前一次次妥协与自我安慰,当一件事情已经出现显而易见糟糕苗头的时候,如果没有外力彻底改变,基本上就会走向最糟糕的结局,认清形势放弃幻想才是积极的心态。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铁锈与孤岛

马特

多数人愿意跟随时代,甚至期待自己能引领时代,但总要有人负责落后于时代,成为人群中最无趣的那个人,郁郁寡欢地跟在时代后面捡拾被碾过的碎片。有的人就是永远都高兴不起来,总会在狂欢中嗅出苦难的味道,在歌舞升平里挖掘那些希望被永远遗忘的过往,那些令一小部分人感觉尴尬,同时令大部分人感觉扫兴的记忆。

0136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