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瑞德 | Fred Jame
傅瑞德 | Fred Jame

曾任某電動車系統公司行銷長。主業是數位行銷與媒體管理顧問。長年的寫作者、譯者、編輯、重機騎士、雪茄和艾雷島威士忌愛好者。 我也是養兩隻貓的犬派潛水員、健身教練、書法家。 關於我/https://fred.mba

方法對了,就不會因為幽默而犯錯

根據統計,過去二十年來廣告和文案中的「幽默元素」有逐漸減少的趨勢,因為「企業擔心犯錯」。我認為,這跟二三十年來的平權觀念興起、以及部分創作者缺乏對社會文化改變的理解、以及自身的創作能力和習慣也有些關係。
本文原載於《F大叔的硬派行銷塾》電子報,歡迎訂閱

美國華盛頓郵報的〈幽默廣告的黃金時代結束了嗎?〉這篇文章指出:

在廣告(文案)中使用幽默元素的比例,在過去20年間有逐漸減少的趨勢。

雖然研究結果顯示,在廣告中使用幽默元素有助於提升注目度和記憶度,但大家開始逐漸減少使用的原因,主要在於「擔心不當幽默帶來的負面效果」。

用老美自己的話說,就是避免無意中設計出「offending」(有冒犯性)的內容。

雖然我不完全認同幽默是「有人笑就有人哭」,也就是「凡是幽默元素就可能傷到人」這種理論,但過去幾十年在行銷文字中,有許多所謂的幽默元素確實建立在對某些族群的偏見、刻板印象、或是歧視上。

只是在當時的環境風氣下,人們多半缺乏清楚的自覺,甚至對這些負面因素引以為樂。

你覺得以今天的標準來看,這樣的廣告中有哪些暗示?這些暗示是不恰當的嗎?

在過去階級意識明顯的時代、或是男尊女卑的社會,開「下位者」的玩笑是理所當然的,甚至變成一種代表自己是「上位者」的宣示。

這種「上位意識」在現今已經「政治不正確」,但在許多的廣告之中還是會不經意的流露出這種味道;例如房屋廣告上常見的「層峰首選」或「尊爵不凡」這類用語,或是某些人強調自己是「菁英」,往往只是為了抬高價格、並且創造一種虛假的上位意識而已。

雖然這類虛詞經常只是「看看就好」,現在也不必「拿清朝的劍斬明朝的官」,拿現在的政治正確去「矯正」過去的作品,但稍微知道一下社會對於平權觀念的改變,以及應用上如何避免幽默出錯,還是有所幫助的。

平權限縮了你的創意嗎?

談到平權,現今往往有許多人認為已經矯枉過正,例如「選非白人來演白雪公主」;這一點我個人覺得沒什麼不行,不過在這裡不深入討論。

基本上平權是好事,而且只要真的「平」,就沒什麼矯枉過正的問題;頂多是在商業市場上,能不能被「這個世代」仍然殘留某些觀念的大多數人所接受、並且反映在銷售成績上而已。

回到主題:我認為「平權觀念」是讓廣告逐漸失去「傳統幽默感」、並且讓廠商更加小心的原因之一。傳統幽默感以現在的觀念不一定是好的、廠商會開始小心也不是壞事;只是從寫作技藝的角度來說,難免會覺得受到一些限制,觀眾也覺得「好笑的廣告越來越少」了。

過去的廣告經常會出現這類的敘述:

這是媽媽最喜歡的廚房佈置
黑人笑起來牙齒就是特別白
男子漢不應該流眼淚
本社區的住戶都是社會菁英

或是將一些社會階級觀念很便套用在科技產品上,例如舊式磁碟機的「主」(master,直翻為「主人」)、「從」(slave,「奴隸」)架構設計:

這些觀念和用法從社會語彙中陸續消失、或是變得政治不正確,也差不多就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情。像這種類型的廣告,一直到1980年代初期都還很常見(只是賣領帶而已,有需要這樣嗎?):

所謂「幽默」

然而,所謂的「幽默」在這邊又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

  1. 真正的幽默,完全可以不必建築在階級觀念、或是對特定族群的傷害上; 如果必須多少傷害一下,自己是最好的標的(所以說以自嘲來製造幽默是一種藝術),至少你還有動植物和礦物可以笑;
  2. 其實根本不是幽默定義的問題,而是某些人只會用這種梗來製造笑料。例如有些知名諧星,搞笑的內容幾乎都來自歧視女性或特定族群;美其名曰「草根民眾對社會的嘲諷」,但其實是在剝削他人的劣勢社會地位,拿掉這些元素之後,他們就完全空洞而不好笑了。

也就是說,前面提到造成幽默廣告元素減少的原因在於「企業避免犯錯」,這一點是可以理解的;但也可以解讀成因為社會觀念的轉變,以及對於創作者來說,能用的素材變少了(而他們可能只會用這類素材),所以在創作上變得綁手綁腳,甚至完全避開「幽默」素材。

例如這樣的洗髮精廣告,有點幽默、又不會真的有人(或動物)受到傷害。基本的技巧是,不牽涉(人類)族群、適度誇張(但一看就知道不可能)、也不必剝削階級落差(好吧,因為獅子不會抗議)。

創作者不能怪社會改變

社會對於階級觀念的轉變、以及族群的平權意識崛起,確實限制了創作者對某些素材的「使用自由」;也讓擔負更多社會責任和形象包袱的企業更傾向打安全牌,不要去碰觸那些可能傷人、或是引發非議的題目。

這些都可以理解。但從創作者(包括文案作者與行銷策略規劃者)來說,幽默的世界是很大的;失去這一小塊,或許可以在其他方向找到更大的空間。瞭解過去的作品為什麼不恰當、也瞭解現在的社會(不僅限於本國)觀念和風向,也有助於避免自己的作品踏入陷阱。

順帶一提,有些行銷者會將採在邊緣上的主題,以網路迷因(meme)的型態來傳播;除了擴散速度可能比正規廣告更快之外,也可以利用大眾對meme較高的容忍尺度、以及被素材主角(例如貓、或是美國隊長)分散掉的發言責任。

例如以下這張圖。同樣的話如果是企業發言可能有事,但因為是美國隊長說的(?)、再加上(劇中)被打的情境,所以就只是個笑話:

結語

在廣告或文案中使用幽默元素,對於吸引目光和長期記憶的效果是無庸置疑的;而近二三十年來的觀念改變、以及主流媒介載體的演化(從報紙、雜誌、網路橫幅、到影音),都影響了廣告創意的素材和手法。

企業減少廣告中的幽默元素,除了「怕出錯」之外,部分業者的缺乏創意(因而覺得受到限制)、以及希望以更少的時間吸引目光(幽默梗往往需要幾秒時間反應,在網路上太久),造成了文案更加直白、「只談正事」的結果。

但要創作出好笑、不傷人、又一看就懂的幽默作品很難嗎?

難。因為要花更多時間去思考、去找言簡意賅又好笑的材料,還得當心會不會踩雷。

不難。如果你自己已經深知哪些材料適不適合、哪些笑點能不能用,哪些文化背景下有什麼禁忌、過去有什麼廣告出過事,而且有能力透過精簡文字、濃縮概念(例如使用適當成語)來縮短觀眾反應時間,好的創意可能就是信手拈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傅瑞德的硬派行銷塾

傅瑞德 | Fred Jame

歡迎來到「傅瑞德的硬派行銷塾」。我從事寫作和翻譯逾30年。曾擔任企業行銷長、雜誌社長、開了語言行銷服務公司、寫過很多中英文文案。個人簡介請參閱 https://fred.mba 。

079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