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芒果
食芒果

偏偏選擇芒果。我問芒果有毒麼

2023:終於寫了我的第一個年終問卷

2023回歸了清晰。又一個人生節點。我離台赴美,開始了新的生活——不是brand-new的生活,是與過去牽牽連連、拖拖磨磨的——但仍確是新的,無法回頭的階段了。

相比過去幾年,2023 過得更漫長還是更快了?

從2019開始,我的紀年繩索上就擰了一個兀然的繩結,一個清晰可觸的分界點。

2019以前縱然也問題叢生,但仍是「世界與你未病發時」;而自世界開始不可預計地坍塌,年月稠粘霧化,糊作一團,我常常分不清2020、2021、2022,分不清我什麼時候回到台灣,什麼時候居家隔離,什麼時候在台旅遊,什麼時候畢業,什麼時候申請,什麼時候轉所,什麼時候再度申請……

但2023回歸了清晰。又一個人生節點。我離台赴美,開始了新的生活——不是brand-new的生活,是與過去牽牽連連、拖拖磨磨的——但仍確是新的,無法回頭的階段了。

很難說這種清晰的顆粒感是更快或更慢。回看這一年竟做了、經歷了那麼多事,無疑是更加豐富、變動的一年。下半年進入新的program,開始新學期,日曆又翩翩翻去;雖不像是在台灣的學期間那樣飛快,但也是流淌著、流淌著便到終點——未及回顧、未及梳理,我已身在紐約的gay bar,與drag show的變裝皇后,與新朋友、陌生人,用英文倒數,歡呼,在漫天飄落的粉紅塑膠花瓣中,跨入了2024。


這一年有無數的第一次。期待已久的、或形成挑戰的。但我似乎具備了更加平穩地接受新與變化的能力——沒有過去幾年在坍塌與重建中的心態/思維成長,我也不會做好準備離開舒適圈、來到新生活。我也更易於適應旅途的生活了。五月份回家後去了多個城市,從南到北一路上去,見朋友見網友,見揚子江見松花江。七月份去墨爾本,第一次進入非中文國家,喜歡上這個族裔多元、便利親切的城市。八月份來美國,進入新學校新program,自然有不勝枚舉的新經歷——私心最想highlight出來的,卻是第一次體驗雪。智識上的新泉也是源源不斷地湧來……爾後第一次來紐約、華盛頓,第一次參觀Yale這種位於金字塔尖尖兒的學府,以及Met、Moma等博物館;但在點狀盛開的喜歡的小社群、小地方、人際交集之外,持之以恆地討厭著紐約(並且覺得這些 feminist, queer, grassroot, cooperative, artist, radical的社群生長在紐約,就是鮮花插在牛糞上,大白菜給豬拱了)。

似乎疫情後在台灣停滯的那幾年時間被拉得過於綿長……不得不說到末尾我對既定的生活也有了一絲厭倦。好像自己陷在了一個有點泥淖、又暖和舒坦的地方,日子還是擠滿了人事物,也多是喜歡的,離台後難再找到的——但智識與感官的新知都是在以減速度的曲線前行。就像是2019後到了某個階段,覺得很多關於香港的講座已經無法再帶來多少新資訊、新思考一樣。在台灣後期參加的許多活動,也是圍爐的意義大於破土,認識新朋友反而成了最大的收穫。而台灣自身的議題論辯也似乎陷在了某些泥淖裡……無論是哪種論述,哪種支持或批判,哪種反思或質疑,似乎都是在已經嵌入溝紋的木板上重複、持續地刻畫——當然這也許只是我資訊接受管道過於單一、有限。但重新啟程,對我,似乎是一種潛隱的、必然的驅動了。

請描繪今年讓你最療癒的一個瞬間。

不止一個瞬間的,請允許我多寫幾個。無論夏日冬天,科羅拉多的樹木、陽光與天空永遠地、日常地、緩慢地烘抱著我。我幾乎在抵達那裡的第一周就確信,這是一個我願意永遠住下去的地方。

最美好的第一個瞬間,是初冬凌晨五點來到陽台,沙沙細細的雪粒漫天輕盈無聲地飄落,在眼前、在臉龐,清空寥遠,所有古典詩詞中最幽微的意境。這是科羅拉多這一年的初雪,這是我這一生的初雪。雪是這樣天然地令人沉靜,又令人歡欣——也許是新鮮感作用,每當置身雪中,踩上厚厚的積雪,心情就油然地、十倍地明亮起來。

另一個時刻,則發生在學期之初的某一周。那時古典理論課討論馬克思。資本論裡的分析,分明映照著中國工人的階級處境,但這些思考與感受,卻難以介入美國本地同學的討論語境,聯想與回憶內容本身的灰澀沉重更拉著我滯礙下墜,連張口也覺困難了。課後,社群媒體傳來雪餅案即將開庭的消息,但我四周卻無人可說,美國同學也皆已散去,研究室空空蕩蕩。原來異鄉的孤獨感是如此…不是天氣風景殊,不是想念家鄉菜的滋味,不是沒有相識、支持與連結,而是你身後背負如此龐大的一整套記憶與隱痛,曾經只需要一二符號與言辭就能觸到共鳴,在這裡卻無人知曉,無人關注。那時,我不知道要花多長的時間才能逐漸令我的新朋友瞭解這些層次參差的脈絡,又或者,究竟是否存在隔著巨大的生命經驗差異抵達理解的可能性。(後來的經驗與思考有變化,但這是後話了)

這樣的情形經歷了一兩次後,我決意尋找一個出口。又一堂理論課後,我給系上唯一的華人老師發了訊息,問能不能聊聊天。回訊時已近傍晚,但他仍撥出時間與我傾談許久,分享他自身的相似經驗與因應——如何在孤獨中沉潛思索與研究,如何在孤獨中反身連結所關心的社群與地方。也隨時來找我聊天啊,他說。

離開後,我又如常穿過廣袤的大草坪,路過草木紛然的小湖泊,去食堂吃晚餐。遼闊無遮的天空,如常鋪展著絕美的雲朵與漸變的夕光,一瞬間我便融化在這種宛如永恆的慰藉中,知道自己在此無論如何孤獨困擾,也絕不會沉入徹底的抑鬱。此時我低頭,老師正傳來訊息:忘了告訴你還有一個和孤獨做朋友的方法,是親近自然。我會心一笑,將剛剛拍下的晚霞傳回去。

你今年在哪個社交平台花了最多時間?請分享今年在社交平台上看見最受啟發的 idea,可以是一段話、一個影片、一張圖。

也許是Instagram。來美國後,似乎IG用得比FB多了很多。也許因為日常的細碎、風景、情感,更適合在IG限動即時記錄,FB幾乎只剩下偶爾的轉發與長文。

很奇怪的,我在學校的同學都不愛用社交媒體,聯絡更多是用短訊。做筆記也更偏好紙筆。他們似乎有意在過一種更返璞歸真、減少電子產品干擾的生活。這使得我的FB & IG受眾仍主要是在台灣認識的舊師友,語言也未轉成英文。

但似乎想不太出最受啟發的idea...我的資訊來源在大腦中似乎沒有清晰的歸類整理,而無法提取出哪一些是來自於社交平台。

今年探索的新領域/新空間/新項目/新關係/新習慣/新決定等,可以是任何新的事情。

如前所述,今年太多新的事情了...好難挑出一個來寫。

最想分享給他人的一本書/一部電影/一首歌 / 一張照片/一句話/一首詩(等)

想推薦Robin Wall Kimmerer的Braiding Sweetgrass: Indigenous Wisdom,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he Teachings of Plants。繁體譯本名為《編織聖草:滿溢生命語法的自然書寫!與萬物建立神聖關係,創造生生不息的禮物經濟》,簡體譯本名為《编结茅香,来自印第安文明的古老智慧与植物的启迪》。作者是北美原住民後裔兼生物學家,其生態散文的寫作融合原住民文化、生物科學、以及對科學(至上)主義的反思,頭尾銜接,流暢細膩。

我覺得以往對另類(alternative)文化雖然從智識上、理性上肯認與尊重,但情感上無法共通,對待它們的方式仍然是客體化的,工具式的。但這本書召喚了我內心深處那些萬物有靈的幻想、對符號與儀式的喜愛。它們賦予事物更深的意義。它們在祛魅的世界裡重新探討倫理(一個如道德一樣我棄之如敝屣久矣的概念)。美,情感。而這並不意味著反科學。

今年透過什麼事情,更認識了自己或他人?

寒假到美東的大城市旅行。先到紐約,歇一夜後再去鄰近的紐黑文找朋友,度了幾日後再返紐約。車再度駛入繁忙市區時,陰鬱的天氣和灰暗的高樓、車塵,讓我突然覺察到自己在體感上有多麼排斥這樣的大都市……我一瞬間旅行的動力與興致全無。和朋友入住轉租的公寓後,就在家宅了一天,才慢慢恢復精力出門。那時候我才知道,雖然過往的人生大多生活在東亞的高密度都市,彷彿習慣了人潮濟濟,習慣了雜亂、繁忙,我的步速也常常偏快。但在科羅拉多的悠悠小鎮生活了半年,便如尋回本性般,無法再度適應擁擠了。小時候讀來覺得有點矯情、清高、二元對立的歸園田居,此時竟然印證了我的心聲: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相比去年,今年跟自己身體的關係如何?

差不多吧。這兩年都沒有怎麼規律運動(去年有打羽毛球?是去年嗎?),也除了少數特殊時刻,沒有太push自己。申請學校期間有過一些不眠不休的折騰日子,但開學後倒好了一些,偶有熬夜,極少通宵。但這學期倒是體驗了不少飢餓的時刻,部分是因為課與課間咬得太緊沒太多時間吃東西,部分也是沒什麼適合帶在身邊當午餐的,總是隨便吃一點,之後一邊上課到六點多一邊飢腸轆轆。下學期要好好備糧,善待自己的胃。

請記錄下今年最想記下的事情。

今年見了一些知曉很久、但從未見過的人。短短相處幾小時,人如傳說,但更為豐富、親切、真實。作為一個i人,這種主動邁出去,問『我可以去你的城市跟你見個面嗎』的做法,不尋常,但其實又並非那麼困難。一種熱烈的動力,與一種對於對方的信任,就足以推出第一步了。這些相見是這一年中我所主動營造的、很珍貴的部分。

請給 2023 年的自己一句致謝詞(可以到致謝詞小卡網站,做一張給自己的小卡喔❤️)。

謝謝自己一步一步穩穩地走出了舒適圈。謝謝自己迎接新的挑戰,逐漸放手舊的過往——也謝謝自己不逼迫自己行得太快,總是留有過渡、餘地,讓自己準備好、讓自己的心與熱帶著自己走。

請填空:2023,若即若離Matters. (恩,實在是經常沒有寫東西。但觀望了這麼多年的問卷,終於寫了一次,也是難得的一步吧!)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