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思瑜
連思瑜

【旅人的交換信‧清邁之三】銜接,家與他方,日常的一天

這些或是出於必要、或是緣自偶然的決定,織就了第三天的路徑,也讓我一天結束後重新審視這一天如何開展時,知曉這一天,身在這裡(here)與在那裡(there),家鄉與彼處並沒有太大的不同,都是基於日常生活(所需)的一連串決定所構成,而過程中帶著探索與新穎的目光。

佳言:

真高興讀到你的新遊記/回信!我在社辦又重讀了一次你的文章,將你提到的地名鍵入Google Map搜尋,一開始鍵入DakshinaChitra Heritage Museum,立即跳出位在街道的位置,我得把滑鼠滾輪拉遠,再拉遠,定位出清奈在陸塊的哪裡,然後再拉到你所說的另一個城市,我未曾悉知的大陸。在這樣拉遠又拉近的過程中,南亞、中亞、中東的陸塊與國名變得清晰,一方面對未知感到嚮往,一方面想到,卻又難以真正想像遠方確切燃起的硝煙,這是近來的少數時刻。

一直都很喜歡你的書寫,或是你對生命歷程思索後所傾吐的話語,從第一次我們一起吃飯,再到結束了W老師物種專題課程你在我們聊天室所寫下的心得,以及上次吃飯我詢問你選擇這份新工作的原因,你的答覆總是有著深沉的反思、以及對於所經歷生命事件的融貫,我也很嚮往你在經歷、觀看、書寫時所展露的特質,我總是覺得那之中含有內斂、深刻而反覆的進取力量─而且,在我看來,你也總是願意把自己投進去,去試探這個世界,並且不畏懼去成為─我指的例如是當你描述你現在的工作時,我的感覺。

相較起來,我似乎總是處處受限而且斷裂,從大學至今的經驗,爬山、看物種、攀樹、攀岩、農田,都程度不一的逸離我的生命,也因此當我書寫,當我想念的時候,我寫下的是早已離我遠去的世界──也因此通常飽含著鄉愁的情緒。這也或許是你說我的書寫「身於此,卻讓思緒飄到遠方」的樣態吧,因為我的書寫並不是去成為旅人、農人、爬山的人或是攀樹者,那些我嚮往的身分和身影,而或許僅僅只是去緬懷而已,重建那些我曾身處過的、破碎而多重的世界。同時,我對書寫的情感又經常非常矛盾,一方面我當然非常渴望寫作本身,不為了偉大的寫作計畫,而是像這樣在零碎時間敲擊鍵盤已使我心滿意足,另一方面,我卻總是非常害怕我的書寫會凌駕於我的生命經驗或是我所經歷的世界,而因為文字的魅惑而使我過於多愁善感,過於抒情而濫情的看待這個世界,並反向模塑我自己。

反而是在你身上所看到、所書寫的,一定程度的涵蓋著我所嚮往的性質──並指向了書寫與生命樣態,以及其間的聯繫呢。

扯遠了,或許該回來原本預計的敘事,清邁的第三天,我和Chi的旅行路線自此「走上歧路」(看起來真是驚悚但沒有),第三天所開展的步調,非常近似於我在臺灣所熟悉的城市漫遊。

我也思索著,要如何回應你所說的改變,適應,以及規則呢?

歧路與各自探索

寧曼路的經驗,讓我在第三天出門前詢問今天要不要各自獨處、各自走?因為若是在寧曼路我們是各自走,就可以順應著自己的體力、興趣隨時走走停停,進入或不進入店家,或直接放棄這一條路,但我們當時慣於在下一個決定時,相互討論彼此的意見,反而互相遷就、也難以放棄我們其實已經開始疲憊的選擇,最後,只能冀望於或許寧曼路的下一條巷道有所轉機(但當然是沒有)。這也不是壞事,代表我們都是蠻體貼的旅伴。

同時,這趟旅程,我也希望試探自己能否獨自開展一趟旅行,以及好奇若是我們各自隨心而走,我們的渴望會帶我們走向哪裡。晚上回到旅宿後,也可以相互分享,你又是看到什麼樣的清邁呢?

移動路徑

我會去哪裡?我很好奇。

我想用一個個地方串接起、重現清邁的第三天。這些或是出於必要、或是緣自偶然的決定,織就了第三天的路徑,也讓我一天結束後重新審視這一天如何開展時,知曉這一天,身在這裡(here)與在那裡(there),家鄉與彼處並沒有太大的不同,都是基於日常生活(所需)的一連串決定所構成,而過程中帶著探索與新穎的目光。

書店

沿換錢所不遠的地方,我很快路過第一家書店,店裡大多倚靠映射入櫥窗的自然光,絕大部分都是英文書分區擺放。我認出入門第一區探討清邁相關的學術著作,例如清邁的數字遊牧,第二區是歷史相關,例如蘭納王國,後面有一區探討勞動、生態等,再越過一區,則是探討非泰語人民/穆斯林等處境。

書店的走道窄仄、日光燈無助而薄弱,店主人安靜做自己的事,但我津津有味地或站或蹲,緩慢地閱讀著書背的摘要。我翻看著後面的簡介,把一些書名打在記事本裡。

Enchanted Land

Ghost of the New City

A Brief History of Lanna

The Bare Life of Thai Migrants Workmen in Singapore

Thai Forestry

The Thai Food Complex

Thailand Hidden Workforce

Agriculture and Ethnobotanist of the Mekong Basin

Ethnic Groups of Thailand Non-Thai Speaking People

...

最後,選了一本湄公河邊的民俗植物踏查遊記、一本探討泰南穆斯林的民族誌—彼時,我對著泰南的行程又好奇、又恐懼,質疑著能夠試探到哪裡—輕聲詢問店主人能否用信用卡結帳。

文具行

心滿意足走出書店,才繼續順著Google導航的路線騎行到我透過地圖上的照片、評論與評分,找到(我認為有賣筆和筆記本)的文具行。從臺灣出發前我慣用的日記本幾乎寫滿,又無暇購買,只得排到「抵達當地的待辦清單」之一。這家店沒有我慣用膠裝、小本、橫線的筆記本,我轉而購買了薄而大本、類似作業簿的樣式。這裡面非常寬敞,格局類似開了非常久、臺灣過去常見的的文具天堂:意味著日光燈與商品陳架、意味著一排排陳列著的筆與筆記本、意味著自童年對文具的新奇目光中漸層剝落的時光與漸漸被時代拋下卻仍然屹立的樣態。

相機店

文具店外的一幅景象,讓我十分眷戀按下快門的瞬間,我翻查著評論與評分揀選著附近的相機店。我嘗試使用英文與店員溝通,後來發現用google翻譯「筆談」會是更好、更快的選擇。我向店員表示未曾使用底片機的經驗,但想購買底片相機,店員推薦了我架上的拍立得,我向店員表示再思考一下,一個個搜尋、對照著架上有的相機的評價。

我的預算是2000泰銖,正當我挑中了其中一個機種,店員卻轉而向我推銷另一台相機。他告訴我這是她的二手相機,畫面的呈現比起我挑中的那台更亮。店長走過來,教我裝底片,我詢問著買下了相機所沒有的鏡頭蓋。

如果繼續記述,我會說是市場、家電行、在地雜貨店般的小酒吧,並且遭遇第一次的搭訕。

安全感

在異國各自走,出門前討論了幾個突發事項的處理:例如,手機不見的處置,要立刻找路人或店家的手機借用、想辦法聯絡上我們的家長或伴侶(再藉由他們在共通的報平安群組中通知另一位旅伴),並立即返回住宿處會合。預想幾個緊急事件發生的處置,至少心裡有一點底,我們便出門一起換錢(沿路記下路過換錢所的匯率)、吃午餐(從那天開始我們接下來旅程的定番──吃三口泰菜、被辣到忍不住、喝一口泰奶)、各自踏上旅程。

從前一天去看電影開始,我們各自在住宿附近了一臺腳踏車,也漸漸熟習當地交通,這裡對我們來說,就像個亟待探索的城市。

凝視與快門

在文具店結過帳後,斜倚在店外的我,偶遇了這個場景,也讓我隨後前往相機店買下店員的二手相機,請讓我直接用9/3寫下的文字記述:

真正讓我非常懷念按下快門的時刻,是從文具行走出來,因為天氣炎熱而在文具店外的廊下長椅歇息。此時,我身邊有一隻狗走來,窩在比我更低的凹縫處。過了不久,正好在我視線盡頭、街角賣小吃的餐車攤販走來,拿了廚餘與飼料飼餵狗。他餵狗的過程充滿音樂性與儀式性:並不是直接將狗食放在狗面前,而是用指節敲擊一旁的長椅,當狗聽到這個清脆聲響後,便會跳上宛若牠的餐桌般的長椅,開始進食,此時攤販在狗狗進食時,便盡情地用頭與狗相貼、展現他的憐愛與親密,後來,在文具店幫我結帳的女店員也過來閒聊、撫摸狗狗。

如果是在臺灣,在易於啟動對話、了解他人談話的語境裡,我可能不會如此注意,但是,在陌生異地,特別是我跟Chi從出發前到抵達就非常想要貼近、並且理解生活的樣態時,這種互動是跨語境的、私人的、親密的;此外,類似的情景也發生在第一天,我跟Chi抵達時是深夜,我們在飢餓中出外找到了住宿附近的一家粥店,粥店外場主要是女店員,而僅有三兩遊客用餐,他們制式的接待我們點餐後,其餘時間就是平板地、打發時間地划著手機,沒有太多互動,直到一隻流浪貓走進來,女店員們湧上拍照、撫摸、餵食,打破了原有工作/勞動的「待命」感。

因此,在那個廊下,廊外是車潮、行人,我在廊下卻近距離的接觸了人與流浪犬的親密世界、人與人都會照料這隻狗所形成的的鬆散關係,這是我在旅程中第一次很希望拍攝的畫面:一種廊外如常的世界運轉、廊下人與動物的親密關係的對比。隨後,我就前往相機店用兩千泰銖買下了一臺底片相機。

這種攝影主題也或許可以簡單地歸納為想要拍攝下「城市間的縫隙」,我買下相機後,附近正好有一家黃昏市場,我前往黃昏市場閒晃、喝甜湯時用相機拍攝下的第一張照片,是一個女性攤販將年幼的孩子放在市場陳列農場品的磁磚桌面上不時轉頭照料身後爬行在紙箱旁的孩子。

24/4/16補述:這封草稿一直閒置著「沒有完成」直至現在,但我想至少要先行寄出。

Lian

11/29-12/7

第二天(6/20)夜晚,討論隔天(6/21)的必做事項。印象中抵達清邁前兩天就順應著Chi說,想去清萊...,我說好呀,查了一下去到那裡要三個小時,於是就毅然決定要空下兩天一夜去清萊了(下集待續)
分頭走時大部分都會這樣約定
市場的母親與孩童
在地小酒吧

書局外的餵狗儀式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