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er
Eduer

nothing

应试的逻辑

作为一度最改革先锋的学校,北大附中或深圳中学都曾因王铮主政,有高考成绩下滑的现象。时过境迁,人非物是的争议无需再聊,但应试的逻辑,从来是个需要梳理的问题。

凡应试,说到底,都是命题者编码,应试者解码。至于命题时编码是依据课标还是课本,其实第二层面的问题。第一层,只能是真题本身。所以,对于真题的熟悉程度,于应试师生,是唯一硬核依据。说高考命题没规律的,其实还是对真题研究不足。自独立命题以来,北京2002-2022年一套一套真题,演进路径一直都在。一个高三学生对历年真题没有整体和历年变化细致深入的了解,则备考的失败,更大的锅,是在学科组的。拆开每道题做各种专题训练,有必要;但以一套一套一道一道高考真题为切入口,一月一月备考一年,其实才是不二法门。

见过命题者信誓旦旦说,我怎么会有套路呢?语文要拼的是基础是素养,这话既不真实,也有问题。非要套一句俗语,一定是又蠢又坏。一个标化考试,给模板明确套路本身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你是标化考试,全称是“标准化考试”“标准化测试”……在标准化考试玩命题学者个性,显学问再给一个素养的大词,被践踏的是评价体系的标准性。

既要应试,则日常所谓期中期末,必以高考为旨归。这个不是说说而已,从题型到信度效度,最大限度仿真题,附带参考日常,同步带动日常教材等落实方向,就需要成为原则;此刻学校的命题现状,不是不理解原则,是根本没有原则。

这个原则下,日常教学是否没空间了就?其实可以有,在日常教学明确功利境界和生命境界,就可以破解。反思十年,二一分段下的预科部一直不缺场面话,但也一直都有大锅。十年不再,后续如何,随其所是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