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
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ecthelion1993/ 美術史是研究美術品與時代文化交涉互動下的歷史研究,而當代讀者的閱讀及傳播也參與了美術史的形塑。五丁目期待透過不同形式的短篇筆記,提供關心文化、喜好藝術的各位一個富知識性的生活提案。

從「日本近代洋画大展」到「不朽的青春」:談一艘游離於境界間的《帆船》

從「日本近代洋画大展」到「不朽的青春」:談一艘游離於境界間的《帆船》

近日臺灣美術界的大事,大概就是北師美術館主辦的「不朽的青春 — — 臺灣美術再發現」大展了吧。有關這個展覽的細節,五丁目未來會再花一些時間跟各位分享心得。「不朽的青春」展強調美術品的「再發現」,展覽中不乏收藏在日本的作品,此次睽違數十年甚至百年才回到臺灣,包含陳澄波的《東臺灣臨海道路》(1930)、西鄉孤月《臺灣風景》(1910)等等,相信這些資訊讀者們在相關的新聞評論中都有讀到。

北師美術館舉辦過多次以20世紀初期臺灣及日本美術為主題的展覽,例如2017年底所舉辦的「日本近代洋画大展」。同樣是臺灣美術界的盛事,「日本近代洋画大展」展出眾多與日治時期臺灣美術發展關係匪淺的日本畫家作品,如石川欽一郎、黑田清輝、田邊至、岡田三郎助,以及本次五丁目要介紹的畫家-藤島武二。


藤島武二。圖版來自Wiki

當年,北師分別展出藤島武二5件作品,其中包含一幅小件風景油畫《ヨット》(帆船)。展覽圖錄中對《帆船》的介紹是這麼說的:

1905年,擔任東京美術學校副教授的藤島,奉日本文部省之令前往法國、義大利留學四年以研習西洋繪畫。在巴黎,他師事費爾南.柯爾蒙(Fernand Cormon),之後於1907年12月移居羅馬,透過柯爾蒙的介紹,跟隨法國學院派畫家卡羅勒斯.杜蘭(Carolus-Duran)學習,這個時期,他受杜蘭的影響臨摹了各種人物畫名作,同時,也從當地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遺跡以及現地風景中大量學習。本作是藤島滯留義大利期間所畫的小幅風景畫之一,作品的舞台是藤島在這時期短暫停留的瑞士日內瓦湖,他將湖上情景以強烈的筆觸描繪而成。這件作品與多件滯歐時期的油畫、素描都曾參加1910年第13回白馬會的展出。
藤島武二,《ヨット》(帆船),1908,33 x 23.7cm,油彩木板,東京藝術大學藏

日本近代洋画大展旨在梳理明治到昭和年間,日本西洋美術的發展歷程,因此當時展中所呈現的藤島武二形象,包含赴歐前學院訓練的《造花》、《桃花裸女》、赴歐期間的《帆船》,以及1920年代後期藤島轉向單純幾何化風格的《日出》、《自屋島眺望》,囊括藤島一生幾次風格的轉折時刻。但也因為國家美術史各自的「境界」,以及展覽旨趣的侷限,藤島武二此次的參展作品,與臺灣之間的關聯未能在該展中呈現出來。

反映藤島武二受到外光派訓練的《造花》。1901,油彩畫布,136.5 x 94cm,東京藝術大學藏

所謂「境界」,在此是指以國家為單位,書寫各自美術史時產生的邊界。以《帆船》這幅畫來說,它有一件在「境界」間被遺忘的經歷並未被提及:這幅畫實際上曾在約百年前,正確來說是93年前就到過臺灣,那是1927年,正是第一屆台灣美術展覽會舉辦的時候。


從東京到臺北的《帆船》

1927年的6月,臺灣美術展覽會(以下簡稱臺展)已如火如荼的準備中,這是由總督府文教局直接策劃,臺灣教育會為主辦單位的全島美術盛事。在此之前,臺灣未曾舉辦過大型的現代化「展覽」,多半都是中小型的學校、美術團體展覽,或是愛好者舉辦的書畫聚會活動。因此,臺展可說是由官方主導擘畫的「官辦美展」之始。

主辦單位在思考如何讓臺展順利地舉行可謂煞費苦心。首先,審查員之中的鄉原古統、鹽月桃甫都是學院體制出身。學者顏娟英認為,他們的眼光讓臺展的審查方向有助於被納入日本帝國的官方展覽會體制。除此之外,總督府也派員拜訪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的校長正木直彥,以及帝國美術院的院長福原鐐二郎進行交涉,目的是調借日本名家的作品,也包含帝國美術展覽會的佳作作為臺展的「參考品」。幾經磋商後,便決議向東京美術學校、文部省借了十幾件的西洋畫及日本畫,從當時的目錄可知,其中就包含了藤島武二的《帆船》。

參考展的目錄

目錄中此畫被標註「ヨット(yacht) 非賣品 藤島武二」。讀者可能會想問,藤島畫過的帆船(yacht)這麼多,也有可能是其他件作品吧。然而,目錄的最後標註著「美術學校所藏」,加上另一位臺展審查員石川欽一郎的觀展心得中提到「藤島氏的《帆船》是作風勇健的印象派風格小品」,都與這幅「日本近代洋画大展」中的《帆船》在典藏處與風格特徵上如出一轍。

換言之,此畫在1927年的確曾參與臺灣現代美術發展的重要時刻,作為日本畫壇的大家-藤島武二赴歐時期的成果之一,短暫地在臺灣借展,扮演著某種示範及教化的功能。

包含《帆船》在內的參考品,在十月初的時候從日本神戶出航,原先預定在總督府博物館(今臺灣博物館)舉行參考展,但因為恰逢皇族來臺參訪,遂更換場地,改至新建好的樺山町七星郡役所(今善導寺站旁的立法院青島第二會館)樓上。展覽期間,石川欽一郎曾撰寫觀展心得,文中他將各個作品以不同的畫派、美術風格做分類,如他將《帆船》稱作「作風勇健的印象派風格小品」,這有著教導參觀臺展的民眾該如何鑑賞「美術」的意味。

同樣是該次來臺作為參考品的竹内栖鳳《飼われたる猿》(1908)。絹本彩色,二曲屏風,163.5x183cm,第二回文展出品,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藏

從「日本近代洋画大展」到「不朽的青春」

藤島武二本人曾在1930年代多次訪臺,擔任審查員,其來臺的契機、意義,以及他在臺期間所創作的作品,目前已有許多臺日學者多元且精彩的研究成果。但他的畫作早在1927年就先行一步來臺一事,卻鮮少被提及。甚至當《帆船》睽違93年再次來到臺灣後,「日本近代洋画大展」的展覽論述都未曾提到此事。

日本近代洋画大展視覺設計

除了是因為《帆船》僅是一幅小品,並非代表性的大作之外,最大的原因還是在於《帆船》的移動史游離在臺灣及日本各自書寫美術史的「境界」之間,以致收藏在東藝大的《帆船》,其歷史敘事僅被視為藤島在歐洲遊歷時期的成果之一,並反映當時日本畫家被派往歐洲學習西洋繪畫的歷史背景,呈現日本本位的視角。

而作為臺灣現代美術濫觴「臺展」中的參考品一事,則因早年臺灣美術史書寫較側重「臺展三少年」(實際上當年是否真有此稱謂都仍待商榷)等人的立志故事,即使近年的研究開始轉向更多元的視角,也因為《帆船》的原作及相關史料位於日本而被遺忘。

回過頭來看,此次「不朽的青春」展中,諸如西鄉孤月的《臺灣風景》、山崎省三《戎克船之朝》、那須雅城《新高山之圖》等作品都面臨類似的情況,作者與其作品的製作脈絡被國境所分割、錯置。不過在此次以「臺灣美術史」為策展架構的論述中,卻能看到身為日本畫家的他們,曾參與過臺灣美術的形塑與發展,使其呈現多元且豐富的創作姿態。

通過將迷航百年的《帆船》尋回,倒也能回頭思考「不朽的青春」展的意義,而臺灣美術的「青春」,也還有待研究者及觀眾一同「尋回」與「再發現」。

不朽的青春 —臺灣美術再發現視覺設計

參考資料:

林曼麗總編輯,《「日本近代洋画大展」展覽圖錄》,臺北:臺北教育大學MoNTUE北師美術館,2017。

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臺北:雄獅,2001。

〈博物館に公開する 臺展參考品 日本畫と洋畫の目錄〉,《臺灣日日新報》,1927–10–12(版5)。

石川欽一郎,〈樺山町七星郡役所階上の 臺展參考館 邦畫と洋畫の參考品一瞥〉,《臺灣日日新報》,1927–10–28(版4)。


※本文同時發表在Medium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