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ncanLau
DuncanLau

岀生及成長於香港,旅居加拿大25年後回流。兩地生活文化的差異與衝擊,一邊是多元文化,一邊是中西匯集,從一邊看過去另一邊,算是多重國際視野。

移民生活:處處為家

(编辑过)
這幾年,從香港移居外地的人漸多,面對種種生活習慣改變,大家都七嘴八舌,最大的感慨,可能就是沒有了家的感覺!
Photo by Roberto Nickson on Unsplash

很多人談家的感覺,我相信對很多香港人來說,每晚回家,睡在自己的床,熟悉的環境,家人在旁的親切感,所帶來的安全感,心之所安,能完全放鬆的感覺。

不過,地球村的理念,能夠到世界各地走走看看,甚至小住一個時期,似乎也是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模式,很多人響往。而跨國企業和工作,令不少人經常出差上路,在不同城市間穿梭,每晚住在不同的酒店,也是很多人的現實。

在外國,出門的機會通常比較多,即使不是工作需要,如果你有親戚朋友,甚至你的個人/家庭的網絡有些規模的,你相識的人住在另一個城市,另一個州/省,隨時是東岸和西岸的距離,有紅白二事或其他聚會,那出門幾天,以至個多星期是很普遍。即使你真的沒有親戚朋友住在遠方,平時自己家人也很可能出外渡週末,而且隨時話走就走。戚起條根想去滿地可走一轉,如果有識人住那邊,一通電話,住宿也安排好,馬上起程。未有住宿也不是問題,上網找,甚至到步後再決定。

住在香港,始終有局限,去遠一點已要帶證件。即使自己開車,理論上可以開到隣近城市,但一定要事先安排,例如申請跨境車牌,亦須要出入境手續。但在外國,開着車,沿著公路,不知不覺便穿洲過省,由東岸,去到西岸亦有可能。甚至跨國,用不同省份州份的車牌,完全不是問題,又或者乘飛機飛越長距離,可以在機場租車,接駁旅程,十分普遍。

而住在城市邊緣,過一條路口便是另一個城市,完全沒有特別感覺。就像從荃灣去到柴灣,一般平常。但由灣仔去氹仔便不同,一定要帶證件,否則不能進入,更不能離境。某程度上,在香港出行有頗多限制,只可以在境內,因此,每晚回家休息,正常不過。但在外國,因工作或出門,未必能夠每晚都回家,習不習慣便因人而異了。自己出國讀書之後,基本練就這種功力。因為主要都不在多倫多市居住上學,只在週末,或長假期才出去玩樂一下,有時一兩天,有時一個星期,都是到處借宿。留學生一般租住一個房間,廚廁共用的形式,空間相當大,住數天通常不是問題。而且很多人早有準備,各自帶備睡袋,十分方便。

在大學時,有兩年入選了足球校隊,那是省級比賽。因為安省頗大,於是分為東西兩半,比賽分主客制,有一半時間出外比賽。大部分可以即日來回,但每年總有兩次要過夜,一是目的地較遠,一程車要六小時。我們在週六中午出發,到達後吃晚飯,入住酒店,第二天比賽後便馬上回家,通常晚上七,八點才到。另一次的車程約三小時,但那個城市有兩間大學,所以作客時便遷就,週六早上出發,下午比賽,之後去晚飯,入住酒店,第二天再去另一間大學比賽,然後才回家。初次接觸時,簡直喜出望外,經常聽外國球隊作客比賽,到不同地方,的確十分有趣,有新鮮感。但每年如此,又很易成了例行公事,幸好只經歷了兩年。現在回想起來,仍然覺得值得回味。

不知是否如此原因,自己對入住不同酒店,以至汽車旅館都有點興致勃勃,從來沒有怕生保床睡不好的憂慮。後來出來工作之後,去出差,有些公司有每年例會,亦有甚麼Team building的訓練,會一team人去一個渡假營渡週末,所以不當一回事。再加上自己出外旅遊,到自己在網上訂酒店,以至AirBnb的模式,自己都試過多次,仍然有新鮮感。再引申下來,知道有些人可以在不同城市購置物業,每年各處住三兩月,其實也合我胃口。

當然,那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而且在一些發達國家的城市,置業並不便宜,還每年只住幾個月!不過,退而思其次,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可以是一個選項。例如不少歐美人士以前會在泰國越南這些地方暫居,生活指數比歐美地區便宜很多,在疫情之前,已很普遍。而在住北美的,不少人也經常去墨西哥或加勒比海地區的島國小住,完全不稀奇。甚至在香港,也有人回國內小住,甚至置業,因為有些地方分別太大。因此,何處為家,抑或處處為家,就全看各人的心境了。

正所謂「離開是為了回來」,一個人從不離開自己的家園,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對家的感情有多深,也不會知道自己的家缺少了甚麼。在外國,很多人四出奔走,但一到特定日子,大家都會想方設法回家,例如在聖誕節,例如在感恩節,相信大家看過不少外國電影是講述這種回家的主題,很多是應節的,特別感人和有歡樂氣氛。不要以為外國才如此,其實華人社會何嘗不是,每年回鄉渡歲的人潮,演變成為今天的春運奇景,還不就是為了回家和親人團聚。如果沒有離開,何以會回家,何以能重聚?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