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eamOver
DreamOver

其实是个不正经的摄影师 豆瓣同名

码色市征文推荐 丨 隐秘的伤痕

第一次当神秘嘉宾,不太熟练

这几个月上matters的总是看见一些关于禁忌话题的分享,变得五光十色起来,很是兴奋,原来是做了征文活动。六月底打开邮箱(抱歉一直没看),原来@Jeger很久之前就邀请我做神秘嘉宾,何德何能,看来我留给大家的印象,都是需要打码才能放出来,连做嘉宾都要打上码,神秘一点才行。

为了不辜负神秘嘉宾的期许,我一本正经打开了所有的文章,看得口水直流,写的真好啊。可慢慢看下去,头就越来越大,这要怎么选?每篇都很好!这下口水止住了,脑门子开始淌汗,连看了二三十篇,夜里直接做起了噩梦——梦里随处可见肢体和尸块,走几步就是吃人的坟,采精的女鬼,路边的咖啡馆,这桌是和苏联外交官偷情的女作家,那桌是纠缠十年的生死爱恋,桌底下穿着校服的年轻人吸吮着禁果,吧台的电话突然铃声大作,谁也不敢去接,墙上写满了国际色情电话的小广告,一声古老的吟诵刺破空气,广场上戴着面具的牧民在吟唱“吉尔伽美什”史诗。对面的暗巷里,擦身而过性别不明的混血钢管舞女,脚边的气窗里,摇晃着五颜六色的光,小混混的手伸进了别人的长裙,突然,我被人掐住了脖子,虎口抵住喉咙,慢慢失去意识…

言归正传,咳咳,还是要来推荐文章。

我想我没法用“好”或者“不好”来进行推荐,只能凭自己兴趣,毕竟我都被打了码,你们也没法打我,就大胆凭兴趣选了两篇。


一,碼的百萬個話題 | 欠你的情下輩子再還你

作者:黃皮膚的吉普賽人露思

文章讲的是作者在一段非常不错的恋情中逐渐出轨的故事,一定要去看看原文,写的非常真挚细腻,需要莫大的勇气。

文章开头,看到“完美男友”的时候,就想,坏了,要出大事。

T是我交往過對我最好的男友,他對我無微不至的照顧,永遠以我為優先,任何時候只要我有需求他都會答應我,是那種就算在打電動,也會丟下隊友先考慮我的需求的完美男友,而且這種好是在我們交往的四年中都毫不間斷。

在大众文化兴起的早期,会弥漫着一种童话式的,绝对化的浪漫倾向,突出表现为迪士尼童话中的公主,和,随时会来救她的王子。我们这代人在这样的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成长,并以找到这样的情感模式为目的,逐渐把情感问题的重心变成:找一个对的人,而不是把握情感关系中的矛盾,因为在这种逻辑里,只要人对了,矛盾就消失了,即一切矛盾的根源都是人不对。殊不知,这样的模式以一种“完美情感”的表象,引发了更严重的深层问题,读这篇文章,便是这些问题逐步蔓延的过程。

这些问题的根源便是“完美情人”。他什么都好,什么都对,一切以我为主,还能有什么问题呢?问题恰恰在此。“完美情人”是一个完美的“同者”,他制造了一个如母亲子宫般包裹着你的安全感假象,人在来到世上逐步成长(受伤)的过程中,确实很难面对这样一个“子宫”的诱惑,人对容器有着天然的渴望,家,种族,文化,关系,国家,地球都可以视作一种容器,可人已经回不到子宫中了,人生下来就经历了苦痛,产生了匮乏,如种子一般滋生各种欲望,不断膨胀,而一个假想的容器(他也是人啊)是无法满足这种动态发展、疾速膨胀的个体的,它的结局正如人的出生一般,脱离子宫,排出体外。

人的成长,或者说成熟,便是认识到应该脱离子宫,去建立新的关系模式(存在模式)。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寻找一个万能的“子宫”,费尽心力把自己塞回去,不免感受到社会发展的畸形。

如果说“同者”产生的子宫般的体验是天堂,那“他者”提供的体验便是地狱。我所理解的理想关系模式,便是一种“同者”和“他者”的对立统一,比如在感情中,对方既能让你感受到你们之间有相通的部分,又能明确他是完全独立于你存在的人。他者的存在,会极强地激发你的主观意识,去认知你们之间的差异化,让你感受到自我的存在。这个人,就是文章里的才華哥。与其说是出轨,不如说是你抵抗不了存在感的诱惑,长期与“同者”的相处,爱的主动本能被打压,让你的存在感消逝殆尽,你积攒了海量“存在”的需求,此刻找到了出口。

为何说“同者”和“他者”的对立统一是一种理想的模式,我认为人有一种本质就是去追寻矛盾的统一感,把这种完全对立的东西统一在一起,是一种超越人类本身,成为神的诱惑。比如性爱,便是以活着的状态感受死亡,以存在的方式感受湮灭,成为一种终极体验。在感情中也是如此,为什么会有drama,一些成熟的人反而做出非常狗血的事情,高知人群一再被渣男渣女伤害却无法自拔,往往是这种对矛盾统一的不自觉的追寻。

可在感情中达到这种“同者”和“他者”的对立统一非常难,因为这是一种动态平衡,意味着你要不断观察,不断努力,而且这不光是一个人的事情,还要不断沟通,可人总是会疲惫。而且现在消费社会不断用新自由主义引导人们为自由买单,也让人的自我处在一种虚假的膨胀中,滋生了更多内在的不自洽,更没有精力去关注对方了。所以,当下的情感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天敌,人们更应该好好静下来想想,我觉得像文章的作者露思那这样,把隐秘的经历记录下来,诚实面对自己,或许是个不错的开端。我想这也是这次活动的意义之一。


二,漫长的季节,漫长的人生

作者:阿布拉赫

我认同一种说法,《漫长的季节》在人物成长上,可以对标《地久天长》,最后,都是站在时间的废墟里和往事和解,没有反思。无论是个体的反思,还是系统的反思。王小帅接受采访时,否认了和解是为了过审,他说那是生活。王响最后站在铁轨旁,对驾驶火车疾驶而过的年轻的自己说,向前看,别回头。那也是生活,为了生活。

这篇让我记起我看《地久天长》时的愤怒。

小的时候对“政治”这个词没什么理解,中学时还上了政治课,无法是一些毛列之类的远在天边的废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认为政治和生活没什么关系,那是另一套叙事,我只要不进入那套叙事就好了。可从2010年世博会开始,我住的地方被一层又一层工地包围的时候,我就没法天真下去了。现在我知道了,我们搞奥运是政治,拍电影是政治,文化娱乐是政治,体育运动是政治,天天做核酸是政治,所有一切都是关于政治的,可政治又是为了什么呢?为了打肿脸充胖子吗?现在的出生率又打了谁的脸呢?

有人说,政治是为了人民,可我看到的,只有人民为了政治,一个被政治异化扭曲颠倒的国度。

有人说,他们搞他们的,不影响生活就行了。我想经历了这几年的疫情,就没人敢说这样的话了。因为这种颠倒的政治态度,产生了一种元叙事——即为了更高的目的,可以牺牲人民,往往这个更高的目的是人民本身,可人民都被你牺牲掉了,这个目的只是一个空指。这就成了社会的底层逻辑,人只是代价,人不是目的,只要你编的出理由。编理由,就是这里的政治,每年几千几万人坐在一起开大会,编理由。

《漫长的季节》里所处的下岗大潮年代,就是这种政治叙事崩塌的年代。片里的人没有反抗,只是代价,没有反思,只有和解。王响站在火车头上,回避掉背后的黑暗,向前看,不回头。四下满目疮痍,我又要向哪里回避呢,自戳双目吗?不,我只能是一个不会轻易和解的人,我不会闭上眼睛,我看着所有发生的一切,等待下一次叙事的崩塌。


总结:

这两篇有一些共同点,就是隐秘的伤痕。

这次打码的活动,让人可以揭开这些伤痕,不管是个人的伤痕,还是一代人的伤痕,我觉得实在大有益处。在今天,人们自我合理化的能力越来越强,不管多少苦难都被通通合理化,成为一套机械化的流程,让生活继续。可这些伤痕真的好了吗?不再流血了吗?生活的步伐那么快,不会撕扯了吗?不见得吧,趁此机会,重新撕开伤疤,让他们彻底长好,或许是不错的应对。

我想,把这些伤痕公之于众,在这个有爱的地方,以他人之爱,也会让这些伤口更好愈合。

韶华远去,人留下的无非是一些记忆与伤痕。记忆会在时间长河中不断洗刷,打磨,抛光,变得金光闪闪;唯有伤痕,倔强,狰狞,不屈,随岁月流淌,永远丑陋。他们是人生道路上不可多得的他者,是坚定不移的坐标,见证着自我的认知和发展。

有机会的话,重新认识一下他们吧。

2023.7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