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把拔
鱷魚把拔

教書是我的職業 寫作是我的志業 人生以分享歷史想法,撰寫小說、散文為目標 歡迎各位一起來欣賞 https://liker.land/dragonlovesnow/civic

粒史學加000488《史記》卷三十六〈陳杞世家〉01:台灣有兩百萬人的祖先是「舜帝」!?

台灣有兩百萬人的祖先是「舜帝」!?

──────────原文──────────

陳胡公滿者,虞帝舜之後也。昔舜為庶人時,堯妻之二女,居于媯汭,其後因為氏姓,姓媯氏。舜已崩,傳禹天下,而舜子商均為封國。夏后之時,或失或續。至于周武王克殷紂,乃復求舜後,得媯滿,封之於陳,以奉帝舜祀,是為胡公。

胡公卒,子申公犀侯立。申公卒,弟相公皋羊立。相公卒,立申公子突,是為孝公。孝公卒,子慎公圉戎立。慎公當周厲王時。慎公卒,子幽公寧立。

幽公十二年,周厲王奔于彘。

二十三年,幽公卒,子釐公孝立。釐公六年,周宣王即位。三十六年,釐公卒,子武公靈立。武公十五年卒,子夷公說立。是歲,周幽王即位。夷公三年卒,弟平公燮立。平公七年,周幽王為犬戎所殺,周東徙。秦始列為諸侯。

二十三年,平公卒,子文公圉立。

文公元年,取蔡女,生子佗。十年,文公卒,長子桓公鮑立。

桓公二十三年,魯隱公初立。二十六年,衛殺其君州吁。三十三年,魯弒其君隱公。

三十八年正月甲戌己丑,桓公鮑卒。桓公弟佗,其母蔡女,故蔡人為佗殺五父及桓公太子免而立佗,是為厲公。桓公病而亂作,國人分散,故再赴。

──────────翻譯──────────

「陳胡公」「滿」是「虞帝」「舜」的後代。當初舜還是個平民時,「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他,住在「媯【音規】汭【音瑞】」,他的後代因此就以這個地名作為氏,成了「媯氏」。舜帝去世後,把天下傳給「禹」,舜的兒子「商均」被封為諸侯。夏朝的時後,舜的後人有的失去封國,有的接續受封。到了「周武王」滅亡殷紂後,又尋找舜的後代,找到「媯滿」,把他封在「陳」那裡,以供奉帝舜的祭祀,他就是「陳胡公」。

陳胡公去世後,他的兒子「陳申公」「犀侯」繼位。

陳申公去世後,他的弟弟「陳相公」「皋羊」繼位。

陳相公去世後,擁立陳申公的兒子「突」為國君,就是「陳孝公」。

陳孝公去世後,他的兒子「陳慎公」「圉【音雨】戎」繼位。陳慎公時正當「周厲王」在位的時候。

陳慎公去世後,他的兒子「陳幽公」「寧」繼位。

陳幽公在位第二十年,周厲王逃亡到彘地。

陳幽公在位第二十三年去世,他的兒子「陳釐公」「孝」繼位。

陳釐公在位第六年,周宣王即位。

陳釐公在位第三十六年去世,他的兒子「陳武公」「靈」繼位。

陳武公在位第十五年去世,他的兒子「陳夷公」「說」繼位。這年,周幽王即位。

陳夷公在位第三年去世,他的弟弟「陳平公」「燮【音謝】」繼位。

陳平公在位第七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殺,周王朝向東遷徙國都。「秦國」開始列為諸侯。

陳平公在位第二十三年去世,他的兒子「陳文公」「圉」繼位。

陳文公在位第一年,娶了蔡國女子為妻,生下兒子「佗」。

陳文公在位第十年去世,他的長子「陳桓公」「鮑」繼位。

桓公在位第二十三年,「魯隱公」即位。

桓公在位第二十六年,衛國人殺死衛國國君「州吁」。

桓公在位第三十三年,魯國人殺死「魯隱公」。

桓公在位第三十八年正月甲戍己丑日,陳桓公鮑去世。他的弟弟「佗」的母親是「蔡國」女子,因此蔡國人為了「佗」殺死「五父(人名)」和桓公的太子「免」而立「佗」為國君,就是「陳厲公」。桓公病重時內亂就興起了,國都裡的人都分散了,所以再次發布訃告。

─────────解說與心得─────────

結束了世家系列的第五篇之後,來到了《史記》的第六卷世家。意外的是,這一卷的主題突然跳到「上古聖王」之一的「舜帝」的後代,讓我有些訝異!因為司馬遷明明在上一卷裡提到,要把周武王的弟弟們的後代一一介紹完的,扣掉司馬遷自認為資料不足的幾個弟弟之外,明明還有「衞康叔」的後代還沒介紹,怎麼突然跳到舜帝的後代呢?看了一下目錄,《史記》的世家第七卷就是〈衛康叔世家〉,感覺比較適合放在這裡才對,為何司馬遷會把〈陳杞世家〉放在〈衛康叔世家〉之前呢?搜尋了一下資料,並沒有任何收穫,只好先放下,希望以後有想法時再回來探討。

言歸正傳,這卷〈陳杞世家〉主要是在說「舜帝」的後代的事蹟。透過這幾段內容,讓人更了解古代「姓」與「氏」的差異。所謂的「姓」與最初的血緣有關,但這群有血緣關係的人,後來會因為分封或移居到他處,而以當地地名為「氏」。這種區分到了漢代之後就完全搞混的情況下,今日的我們早已不再區分姓與氏了。換言之,其實今日我們所知的大部分「姓」,嚴格來講,應該要稱為「氏」才對。就以這一篇提到的「陳」來說,就屬於「氏」,源自於舜帝的後代。換言之,今日的陳姓祖先,都可以說自己的祖先是「舜帝」。

祖先是「舜帝」!?聽起來還滿厲害的。以2018年的台灣姓氏的資料來看,排名第一的就是「陳姓」,約有兩百萬人左右呢!也就是說,全台灣有兩百萬人都可以說是舜帝的後人!?這讓我想起之前曾請學生回去查看家族族譜,就有個學生看完祖譜後告訴我:他的祖先曾幫大禹治水過,是大禹身旁的一位臣子。當下有許多孩子都說這份祖譜會不會有點扯?以這卷的角度來看,如果陳姓都算是舜帝的後代的話,那麼有人說自己的祖先是大禹治水時的臣子,好像也滿合理的。

還是回到這幾段史料的部分。舜帝的後代在周朝之前幾乎沒有留下資料,也就是說夏朝到商朝這約一千年的時間裡,舜帝的後人散居在各地,有的失去封國,有的還保有封地。直到周武王的時候才正式找回某一支舜帝的後代,並把他們封在「陳」這個地方。換句話說,周代的分封除了血緣關係的親戚,以及協助滅商的功臣外,上古聖王的後裔也是分封的對象之一。

關於這幾段「陳國」的歷史,有兩件事值得討論一下:

首先還是國君名字的部分,第二代國君──「陳申公」名叫「犀侯」,他的弟弟「陳相公」名叫「皋羊」,又是犀牛,又是羊的,看來陳國始祖陳胡公應該滿喜歡動物的!?另外,「陳慎公」的名字叫「圉戎」,查了一下,「圉」有防禦的意思,所以「圉戎」是指防禦戎狄嗎?細看不少國君的名字,會發現不少有趣的地方,等讀完《史記》後,或許可以好好整理一下這個部分。

再者,司馬遷一貫地透過「周厲王」、「周幽王」與「魯隱公」等人來幫史料界定年代時,我突然覺得有點怪怪的,周王朝第一代的天子「周武王」傳到第九代的「周厲王」時,約經歷200年左右,但同一時期的陳國卻只有經歷了四代共五位國君!?【請參看下表】

到底是司馬遷紀錄錯了?抑或是有上古聖王血統的陳國國君壽命都比較長?由於司馬遷並沒有紀錄陳國早期國君的在位時間,因此也無法判定哪裡出錯,但還是把這個疑惑記錄下來,期待有朝一日可以找到答案。

最後,每當史料中出現「魯隱公」時,就代表進入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了。此時的陳國國君去世後,同樣地發生了骨肉相殘的奪權狀況,看來「春秋時代」還真的是個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時代,幾乎目前讀到的每個國家,都在此時發生過下犯上,或是骨肉相殘的事情呢!

那麼,陳國該如何因應這個新時代的變局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幾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