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把拔
鱷魚把拔

教書是我的職業 寫作是我的志業 人生以分享歷史想法,撰寫小說、散文為目標 歡迎各位一起來欣賞 https://liker.land/dragonlovesnow/civic

粒史學加000239《史記》卷八〈高祖本紀〉25:同樣的招數,一樣的效果!?

──────────原文──────────

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後。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魯為楚堅守不下。漢王引諸侯兵北,示魯父老項羽頭,魯乃降。遂以魯公號葬項羽穀城。還至定陶,馳入齊王壁,奪其軍。

──────────翻譯──────────

來到漢王朝第五年,高祖和諸侯軍共同進攻楚軍,與項羽在「垓下」進行決戰。這時,「淮陰侯」韓信率領三十萬大軍與楚軍正面對陣(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他的部將「孔將軍」在左邊,「費將軍」在右邊,漢王領兵隨後,「絳侯」周勃、「柴將軍」跟在漢王的後面。項羽的軍隊大約有十萬。淮陰侯首先跟楚軍交鋒,不利,向後退卻(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從左右兩邊率軍攻上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軍不利,淮陰侯乘勢再次攻上去(淮陰侯復乘之),大敗楚軍於垓下。

在潰敗之後,項羽的士兵聽到漢軍唱起了楚地的歌(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軍已經完全佔領了楚地,項羽因這場戰敗而選擇逃走,楚軍因此全面崩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漢王派騎兵將領「灌嬰」追殺項羽,一直追到「東城縣」,共殺了八萬楚兵,終於攻佔並平定了楚地(遂略定楚地)。只有「魯縣」的人民還為楚軍堅守,不肯降服(魯為楚堅守不下)。漢王就率領各路諸侯軍北上,把項羽的頭給魯縣的父老們看,魯縣的人民才投降。於是,漢王按照「魯公」這個封號的禮儀,把項羽葬在「穀城」。然後回師「定陶縣」,再次驅馬馳入「齊王」韓信的軍營,奪了他的兵權(馳入齊王壁,奪其軍)。

─────────解說與心得─────────

在這段史料中,司馬遷為我們介紹了兩位謀略大師的慣用套路:

首先,是韓信的「以退為進」。

根據當年對韓信的研究,我發現韓信慣用的伎倆就是「故意先輸」,引敵軍追擊,接著再與左右的軍隊一起夾擊下,進而擊潰對手。韓信生平最著名的「井陘之戰」,也是透過這套方式,加上「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激勵,以及一支奇兵的偷襲下,成功擊敗趙國大將陳餘。而這次他依舊用類似的方法,將項羽引進三面包夾的困境,進而擊潰項羽的大軍,最終導致項羽的敗亡。

這套「先佯敗,再包圍」的戰法,使用的關鍵在於,要故意輸到對方無法察覺而願意追擊,但也不能潰敗到不可收拾。因此,能巧妙地拿捏透過戰敗來引誘敵軍追擊,但又不至於軍心渙散,韓信果真是軍事天才。

而這篇文章的第二個謀略大師,則是「劉邦」。沒錯,就是劉邦。

因為當劉邦一打敗項羽的最後一個根據地──「魯縣」後,他並沒有急著慶功,而是直奔韓信的軍營裡,再一次地「奪走」韓信的兵權。這招「奪軍」的伎倆,劉邦到目前為止已經用過三次,而其中兩次都是用在韓信身上。

我們印象中的軍事天才「韓信」,為何連兩次遭劉邦奪軍呢?原因或許要等到讀〈淮陰侯列傳〉時才知道。但至少在劉邦的傳記裡,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劉邦更勝過韓信的地方。西方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茲曾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因此就韓信與劉邦來看,韓信或許真是軍事天才,但劉邦則是個能駕馭軍事天才的政治高手。畢竟,消滅了對手之後,底下的將領都有機會成為自己的下一個對手的情況下,先下手為強是最有效的方法。

當下沒有被勝利沖昏頭的劉邦,才能清醒且迅速地奪走底下將領的軍權。那麼,接下來他該如何處理天下局勢呢?是該恢復周朝的封建制,讓自己成為天下的「共主」?抑或是恢復秦代的郡縣制,讓自己成為「皇帝」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