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把拔
鱷魚把拔

教書是我的職業 寫作是我的志業 人生以分享歷史想法,撰寫小說、散文為目標 歡迎各位一起來欣賞 https://liker.land/dragonlovesnow/civic

粒史學加000065《史記》卷四〈周本紀〉05:爸爸的話是什麼意思?

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生昌,有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文身斷髪,以讓季歷。

古公卒,季歷立,是為公季。公季修古公遺道,篤於行義,諸侯順之。

──────────────────────

關於古公亶父的事蹟,除了上一段文章提到的那件透過「以退為進」的策略來讓處在戎狄之地的周民族恢復原本的農耕定居生活之外,司馬遷還提到另外一件事情。

話說古公亶父的長子名叫「太伯」,次子名叫「虞仲」。除此之外,他的妃子「太姜」生下小兒子「季歷」(太姜生少子季歷),這位季歷後來娶了「太任」為妻,這位太任也是一位賢慧的婦人(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季歷與太任生下「昌」,據說有聖賢的祥瑞之象(生昌,有聖瑞)。古公亶父曾說:「如果我的後代會出現讓部落興盛的人,那麼這個人就是『昌』吧(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古公亶父的這席話,讓長子太伯、次子虞仲認為父親應該是想讓季歷繼位,以便將來傳位給昌(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因此,兩人就一塊逃到了南方荊、蠻之地(乃二人亡如荊蠻),並依照當地的習俗,紋身剪髮(文身斷髪),堅決表明要把王位讓給季歷(以讓季歷)。

後來,古公亶父去世後,季歷繼位,這就是「公季」(古公卒,季歷立,是為公季)。接班後的公季遵行古公亶父的治國之道,忠實地施行仁義,因此四方諸侯都順從他(公季修古公遺道,篤於行義,諸侯順之)。

關於這兩段內容,有幾個內容值得探討:

首先,古公亶父的孫子「昌」,是個有聖瑞的小孩。到底什麼是有聖瑞?難道是長相特殊?還是出生時有任何神蹟呢?對也是個父親的我來說,或許不用把他美化成任何怪力亂神吧!簡單來說,就是這個小孩相較於其他孩子比較早熟吧!畢竟,小孩的發展速度不一的情況下,當大部分小孩還在牙牙學語的時候,總有一兩個特別突出的孩子,已經能跟大人進行略為複雜的對話。所以,我想這位「昌」應該就是這樣的孩子吧!?因此,才會讓他的爺爺─古公亶父如此驚喜,並說出那段話語。另外,我認為這段話也有可能只是爺爺對孫子的一段過度誇讚而已,或許並沒有特別的用意。

然而,無論古公亶父說這段話的用意為何,他的這段話卻讓他的兩個孩子因此離家出走。太伯與盧仲真的有必要因此離家出走,以便讓最小的弟弟接班,進而讓弟弟的兒子未來也能順利接班嗎?從這段太伯與盧仲的讓位來看,周民族應該有個很明確的「嫡長子繼承」法則,所以即使兩人表達出想讓位的念頭,可能也無法改變這個繼承法則下,只好用具體行動來讓弟弟繼承。

另外,反覆讀了幾遍這段文字後,我又發現了另外一個小小的線索,那就是太伯與盧仲是「兩人」逃到了南方的荊、蠻之地。換言之,此二人並沒有帶著妻小一同前往。為何他們沒有帶妻小一同前往呢?如果太伯與盧仲有孩子的話,那麼按照嫡長子繼承法則,即使嫡長子離開,第二繼承順位的應當是嫡長孫才對。由此可知,太伯與盧仲在當時應該沒有後代。換言之,「昌」就是古公亶父的大孫子,因此古公亶父才會對他如此寵愛,並說出那番話。

關於太伯與盧仲沒有孩子的這部分,我查了一下《史記‧吳太伯世家》,果真得到了應證:

太伯卒,無子,弟仲雍立,是爲吳仲雍。

看來,古公亶父的這段話或許本來是想告訴太伯與盧仲:快點生個孫子讓我抱抱,也好讓這個家族能夠更加壯大。然而,太伯與盧仲似乎誤解了爸爸的意思。獨到這兒,令我感到有些傻眼。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沒想到古公亶父的一番話,改變了四個人的命運:本應繼承領導的太伯或盧仲,因此逃往他處;本來無緣領導的季歷,因此與兒子一起領導周民族的發展。如果這些人能坐下來好好把話說清楚,或許歷史的發展會完全不一樣吧?! 以上,就是這兩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原文連結鱷魚把拔談天說地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