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把拔
鱷魚把拔

教書是我的職業 寫作是我的志業 人生以分享歷史想法,撰寫小說、散文為目標 歡迎各位一起來欣賞 https://liker.land/dragonlovesnow/civic

粒史學加000031《史記》卷二〈夏本紀〉10

帝舜薦禹於天,爲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后,姓姒氏。

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後於英、六,或在許。而后舉益,任之政。


如果說帝堯是開創了「禪讓政治」的讓位者模式:選定→考核→實習→繼任,那麼帝舜應該就是開創了「禪讓政治」的繼任者模式:服喪三年→讓位給先帝的兒子→民意支持→正式就位。

在前幾段文字中,明明就顯示出禹對於部落共主這個職務的渴望,但經過了十七年後,當帝舜離世,再服喪三年後,「禹」這個欽定的接班人,卻還是得按照規定,讓位給帝舜的兒子─商均,之後經過諸侯的支持下,正式即位。

如此大費周章,還真令人很難相信。畢竟,由這些文字的鋪陳來看,大禹治水完成後,又過了整整二十年(17+3年服喪)才正式成為部落共主。回想一下之前在〈五帝本紀〉中的記載,當年帝舜也是在完成考驗後的三十一年(28+3年服喪) 才正式成為部落共主。為了培養一個接班人,在上古時代竟然可以等待如此之久,如果把時間的因素考量進來的話,就會覺得很不可思議。畢竟,這麼久的時間裡,難免會有意外發生,難道主政者都不會擔心培訓那麼多的接班人在這中間出什麼意外嗎?

另外,無論是帝舜還是大禹,都習慣性的把部落共主的職位交還給上一位部落共主的孩子,這到底是一種「謙讓」?亦或是透過民眾的抉擇,徹底讓上一個部落的影響力降到最低呢?畢竟,無論是帝堯的孩子─丹朱,或是帝舜的兒子─商均,仍舊可能透過自己父親的影響力來奪取權位。因此,透過已經掌握實權的新繼承人公開的讓位,讓各部落在「有能力且握有實權」與「血統」之間進行抉擇,也算是一種一種類似民主的模式。這種模式其實在不少比較原始部落中都有出現過,像是蒙古人的忽理台大會,滿州人的議政王大臣會議等。因此,受儒家所美化的禪讓政治,其實應該就只是部落時期的一種遴選接班人的方法而已。只是,過去我總以為就是選一個有能力的人來接手,但其實過程比我想像的還複雜,不僅有選拔、有考核,甚至還有類似讓各部落進行表決的過程呢!

另外,考量到人的壽命有限下,如果某位在位者很長壽的情況下,下一任部落共主上任時年齡可能已經很大,因此可能一上任就得趕緊準備找下一個接班人。所以,如果司馬遷的描述無誤的話,118歲的帝堯、100歲的帝舜,兩位很長壽的部落共主一定會導致大禹上任時可能已經歲數很大。這也就是第二段裡,大禹正式即位後,會立刻選出皋陶來當接班人的緣故。

一如前面的論述,這些上古聖王的培育接班人模式的最大漏洞就是,人的壽命是有限的,而且似乎沒有考量到意外的因素。因此,在大禹選擇皋陶擔任未來的接班人後,就遇到皋陶比大禹更早去世的窘境。大禹只好趕緊從身旁挑選合適的人選下,選了當初跟他一起治水的「益」來當作未來的接班人。這位在前幾段中也曾出現的人物「益」,其實也是當年帝堯時代就挑選出來的人才,可惜因為帝堯要維持各部落的安穩下,沒有授予正式的職務。帝舜時,「益」則是跟著大禹去治水,當年禹「與益予衆庶稻鮮食」。換言之,「益」曾經跟著大禹在外吃苦打拚,負責平均分配糧食給各地部落的任務。

但如果綜合前幾段的內容,就會發現大禹當年在外治水時,其實在部落中央的聲望反而低於負責刑罰的皋陶。這也就是前幾段內容要特別提出帝舜、大禹、皋陶三人要進行一場辯論的原因。這也就表示,跟著大禹去治水的「益」在部落中央的聲望應該也不會很高,這也是大禹之所以優先考慮聲望高的皋陶來當接班人的原因。

大禹最終在算是臨時選了「益」來當接班人,而且似乎也沒有時間可以給「益」考驗的情況下,直接就讓「益」參與政治(任之政),打破了帝堯以來的禪讓模式,也就是選定→考核→實習→繼任,如此是否會造成什麼影響,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以上,就是這兩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