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魚
子非魚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閱讀|鬆綁你的焦慮習慣

善用好奇心打破擔憂與恐懼的迴圈,有效戒除壞習慣的實證法則

📘閱讀書名

鬆綁你的焦慮習慣:善用好奇心打破擔憂與恐懼的迴圈,有效戒除壞習慣的實證法則


📖閱讀筆記

第零部 了解你的內心

第1章 焦慮大流行

我們所有人都會感到焦慮,這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我們如何處理它就很重要了。如果不知道焦慮會如何出現、爲什麼會出現,我們可能會採用某種暫時分散注意力或短期的解決方法,但這些方法其實反而會使它惡化,或者花費生活中所有時間去找尋解決方法,進而使它更嚴重。這就是這整本書所要談論的。


第2章 焦慮的誕生

焦慮會在前額葉皮質沒有足夠的資訊可以準確預測未來時出現。

恐懼本身並不等同於焦慮。恐懼是一種適應的學習機制,會幫助我們生存。相反地,焦慮是適應不良的,我們用來思考及計劃的大腦,在缺乏足夠資訊時會失控。

舊的生存大腦為焦慮創造了一片合適的土壤,讓焦慮在你新的思考大腦中發芽(長期的);這就是焦慮的誕生。

  • 恐懼+不確定=焦慮。


第3章 習慣與日常成癮

  • 獎勵型學習

獎勵型學習的依據是正增強與負增強,簡單來說,你想要做更多感覺良好的事情(正增強)、更少感覺不好的事情(負增強)。

  • 成癮擴大器①:間歇性增強

間歇性增強遍布在提醒你新消息的所有事物上。任何宣稱協助你保持連結的東西,都是爲了擴大成癮,部分原因是,它們並非以規律間隔發出嗶嗶聲,蜂鳴聲、鳥叫聲或吱喳聲。

  • 成癮擴大器②:立即取得

第二項現代世界的日常成癮擴大器是「立即取得」。

時間是讓我們滿心興奮的關鍵所在,因此重要的是,讓興奮消退。時間會讓我們有清醒的「時間」,當下的甜滋滋便會消散爲實際的需求。

藉由結合舊大腦的獎勵型學習、間歇性增強與立即取得,我們創造出一種現代習慣與成癮的危險配方,遠超過我們對於藥物濫用的一般想法。


第4章 焦慮是一種習慣迴圈

焦慮的定義是「一種擔憂、緊張、不安的感覺,通常是針對某個即將發生的事件,或某個無法確定結果的事物」,如果有許多不確定性,我們就會感到焦慮,開始搔抓那個說著「快做點什麼」的癢處。

擔憂有兩個主要的缺點。首先,如果擔憂之後沒有想出解決方案,它就會觸發焦慮,焦慮會觸發更多擔憂,然後繼續循環下去。第二,如果擔憂是由焦慮單獨觸發的,那麼有可能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值得擔心的事物。

我將在本書中持續使用檔位的比喻,讓你便於理解:

  • 第一部(第一檔)會教你開始釐清自己的焦慮「習慣迴圈」

  • 第二部(第二檔)會幫助你利用大腦的獎勵機制,有系統地處理焦慮問題,以及其他習慣。

  • 第三部(第三檔)會幫助你利用自身神經系統能力,擺脫與焦慮相關的習慣(例如擔憂、拖延、自我批評),並養成可能帶來益處的新習慣(例如好奇及關愛)


第一部 釐清你的心理:第一檔

第5章 如何釐清你的心理

第一檔就是找出習慣迴圈,並清楚看見這三個不同的要素——觸發點、行爲、獎勵。說得更清楚一點,獎勵是大腦用語,是指某個行爲所帶來的結果在某方面來說是有好處的,這就是爲什麼一開始那個行爲會被加強。也許現在看來這個行爲並不是那麼有益,所以你可以簡單地將習慣迴圈視爲觸發點、行爲、結果。

不要跳過,不要直接進入「解決」的段落,因為你會落入概念的陷阱——嘗試用思考來改變習慣。

「改變習慣需要努力,但不一定要是痛苦的。」


第6章 為何你之前使用的抗焦慮(及戒除習慣)的方法會失敗

■ 戒除習慣的策略(一):意志力

有兩個大問題:

  • 簡短的結論就是,傾注全力、咬緊牙關、強迫自己「做就對了」,可能會是一種適得其反的方法;這在短期內也許會有效,或者讓你感覺自己有在做點什麼,但長期下來,在真正關鍵的時刻不會發揮效用。

  • 再來,也許意志力在正常情況下是有效的,但是當你壓力很大的時候(遇到劍齒虎、老闆寄電子郵件來、跟伴侶吵架、疲勞、飢餓),你的舊大腦會將主導權搶過來、推翻你的新大腦,基本上就是將新大腦整個關閉,直到壓力解除。

■ 戒除習慣的策略(二):替代品

這個習慣循環還是維持不變,只是把行為換成另一種更健康的東西。因為習慣循環本身仍存在,所以你就有可能在未來某一天又退回到舊的習慣去。

■ 戒除習慣的策略(三):整頓你的環境

有兩大問題:(一)你必須真正養成做健康事情的習慣;(二)當你因為舊習慣在大腦中比新習慣更加根深蒂固而失敗時,你很可能會退回舊的習慣並停留在那裡。

■ 戒除習慣的策略(四):覺察

卡巴金對於覺察的定義是「有意識地、不帶批判地注意當下感受所產生的察覺(awareness)」。基本上,卡巴金點出了體驗的兩個面向:注意及好奇。

好奇心是一個很關鍵的態度,當它與注意結合在一起,就能幫助我們改變習慣——我的研究室及其他研究室都有科學研究,可以為這個連結背書。而且,好奇心本身就能成為一個強而有力的獎勵。


第7章 無止境的焦慮循環——戴夫的故事,第一回

我得到的一項有趣觀察是,人們十分執著於焦慮對成功至關重要的觀念。我跟本書的主編卡洛琳·蘇登討論這件事,她發表了聽起來很正確的驚人之語:人們把自己的焦慮及/或壓力浪漫化了。他們把它像榮譽勳章一樣配戴著,沒有它,便成了軟弱的人,更糟的是,失去活著的目的。如她所說:「如果你有壓力,你便有做出貢獻。如果你沒有壓力,就是個輸家。」

事實上,觸發點是習慣迴圈最不重要的環節。獎勵型學習是根據獎勵(故得此名),而不是觸發點,這便是重點所在。


第8章 什麼是覺察

冥想是用來訓練覺察的其中一種方法。你並不是一定要冥想才能做到覺察,但是,冥想可以幫助你更容易注意到當下的情況。冥想就像是你大腦裡的一間健身房,協助你訓練並增強覺察的肌肉。

察覺還能幫助你專注於觸發點及自動反應,這不僅限於焦慮及擔憂的習慣迴圈,事實上,它可以應用於任何我們做出反應的事物。

覺察並不是停止、清空、排除我們自身的一切。

覺察並不是要改變或消除那些讓我們有所體驗的想法及感受,而是改變我們自身與那些想法及感受之間的關係。

爲何覺察訓練對憂鬱與焦慮最有效:因爲它鎖定了固著式思考的共同元素。憂鬱的人執著於過去,焦慮的人則執著於未來。無論是什麼內容(過去/未來),覺察都會插進去,解除固著程序——效果極爲顯著,以至於英國國民保健署(NHS)採用了一種覺察訓練(覺察型認知治療),作爲憂鬱的第一線治療。


第二部 更新大腦的獎勵價值:第二檔

第10章 你的大腦如何做決定?(為何比起花椰菜,我們更喜歡蛋糕?)

這很重要,所以我要再重複一次:一個行為帶來的獎勵越大,形成的習慣就越強烈。

若要改變一個行為,你不能只是專注在這個行為本身;你必須處理這個行為所帶來的獎勵讓你產生的感受。要改變一個習慣,能夠持續下去的唯一方法,就是更新它的獎勵價值;這就是為什麼要叫做「獎勵型學習」。

我們要如何更新獎勵價值,並破除擔憂、拖延,以及其他壞習慣?只要做一件簡單的事:察覺。

如果你真的非常仔細地去注意某個行為,不要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或是依賴過去的經驗,然後,你發現這個行為現在沒有什麼益處了,我保證你下次一定不會再那麼期待要做這件事了。

當你專心注意你的行爲所帶來的結果,讓你的眼眶額葉皮質更新了獎勵價值後,你就不可能回到過去,假裝你沒有看見改變。當你明白了事實以後,就不可能回到過去,假裝聖誕老人是真實存在的。

■ 第二檔的定義:醒悟所帶來的禮物

第二檔就是注意你的行爲所帶來的結果,它是獎勵導向學習,或者也能稱爲因果。

問問自己這個簡單的問題:我從這個行為當中得到了什麼?

你必須非常仔細地注意這個行爲所帶來的實際的、内在的、隱藏的感受/情緒/想法,才能回答這個問題。

警告:這不是思考訓練。不要落入陷阱!不要在理解了大腦獎勵價值的運作方式之後,就試圖用思考來擺脫舊習慣、培養新習慣。


第12章 從過去的經驗中學習並成長

回顧型第二檔。回顧「行駛」於第二檔,是在事情發生之後,提問「我從這個行爲當中可以得到什麼?」的方法。這很重要,我要強調這點,因爲這證明第二檔在事發之後仍然有效用。你可以在情況發生之際學習,也可以在情況發生之後學習,就像看著後視鏡一樣。

回顧型第二檔的重點:回想及釐清以往習慣迴圈的結果。

根據杜維克所言,依據每個人自己對能力來源的固有看法,可被區分爲不同狀態:

  • 假如你認爲自身成功完全來自於天生能力,也就是你出生後便具有的,那你就是屬於定型心態。

  • 如果你認爲進步源自於勤奮、學習與訓練,你便屬於成長心態。


第13章 改變習慣——妲娜.史摩爾的巧克力實驗

在眞實世界,我們更常在沒有覺察之下吃東西,或是沒有覺察地做任何行爲,因此,我們往往未能注意到自己觸及愉快的臨界點,而轉爲不偷快。

將意識專注在你的行爲所帶來的結果,以促進改變習慣,也適用於飲食之外的領域,例如憂慮等習慣。


第三部 幫大腦找到更大、更好的機會:第三檔

第15章 更大、更好的機會

現今的心理學與行爲學方法幾乎全都是依賴理性與意志力,例如,認知行爲治療(CBT),它專注於改變適應不良的思考模式與行爲。如果此處再次使用「馬匹與騎士」的比喻——我們的欲望是馬匹,認知控制能力則是騎士——認知行爲療法大多專注於培養騎士面對壓力源的能力。

這是目前的認知技巧與覺察練習的重要分歧點。理性(騎士)會喊停(並且改變你的可悲想法),然而在大多數案例中,衝動(馬匹)會踹走理性,脫繮逃跑,完全不受控制。相反地,覺察會建議你專心注意:體驗行爲的後果/結果,並爲下一次做好學習。覺察練習的理論直接符合大腦的獎勵型學習的運作方式,也就是說,當你確定眼眶額葉皮質得到正確資訊,便可更新一項行動的相對價值、加以儲存及記憶,作爲未來之用。

當這個功能充分發揮之後,你便無須依賴理性。相反地,行動的相對價值變得更加明確,你的穴居人大腦就會接管大權。要記得,生存腦遠比年輕軟弱的前額葉皮質更加強大。你不必思考情況;情況會自然展開,且會依循你的大腦幫助你學習的自然原則。

■ 第三檔的定義

特定且持久的定義:内在的、更大、更好的機會,幫助你跨出舊習慣迴圈。

在第三檔,只需用仁慈心、好奇心去察覺那些身體感受與心理情感,便能幫助你脫離習慣性感受(例如你一定要做什麼事才能解決一個情況),轉變爲觀察自己的體驗,從而靜觀問題自行減輕與消散。


第16章 好奇心的科學

■ 好奇心有兩種風味:愉快與不愉快

心理學家喬丹,利特曼和保羅·席維亞列舉了好奇心的兩種主要「風味」,他們稱爲I好奇心與D好奇心。I好奇心的I代表興趣(interest),即求知慾的愉悅層面,而D好奇心的D代表匱乏(deprivation),意思是當我們面對資訊缺口,便會陷入不安、不愉快、必須知道的狀態。

  • 不同於匱乏好奇心的重點在於目的地,興趣好奇心的重點在於旅程。

  • 好奇心是源自於獎勵型學習。

■ 好奇心:我們內在的超能力

好奇心(興趣型,而不是匱乏型)完美地適合各種第三檔情況:它是内在的(因此隨時都可取得)更大、更好的機會行爲,以持久方式幫助我們跨出舊習慣迴圈。

第三檔:跨出舊習慣迴圈,進入當下時刻的過程。當你把「嗯——」當成咒語,便會召喚出童稚的好奇,尤其是如果你已經很久沒有用它了。「嗯——」會幫助你進入你的直接體驗,而不是困在腦中、試圖對那些討厭的習慣迴圈做些什麼或修理你自己。


第17章 呼吸練習——戴夫的故事,第三回

我在這整本書中都在強調好奇心。我說過,好奇心是一種超能力,可以幫助我們用簡單的好奇心注意「行爲」,來取代舊的習慣。遭遇不愉快的事物(尤其是焦慮和恐慌)時,我們通常會想要逃跑,然後就會養成習慣,但是,有了好奇心之後,我們就能學習面對,或者甚至主動靠近那些讓人不愉快的事物。在我們學習探索身體及心靈的感受,發現其本質就是單純的想法與感受、會出現也會消失後,好奇心就能幫助我們從舊習慣迴圈當中掙脫出來。

第三檔的目的,是找到一個可以輕鬆獲得的更大、更好的機會,幫助你擺脫舊的習慣迴圈,但不要養成習慣迴圈。

你的呼吸就是很棒的第三檔,是更大、更好的機會:

  1. 你隨時都可以呼吸。

  2. 注意自己的呼吸可以幫助你擺脫舊的習慣迴圈。

  3. 呼吸本身並不會形成一個習慣迴圈。

爲什麼注意自己的呼吸不算是轉移注意力。這是因爲注意自己的呼吸,會幫助你以一種具體的方式專注於當下。換句話說,你是停留在當下的直接體驗裡,而不是試圖跳脫出自我來逃避。


第18章 下雨天有什麼好的?

■ RAIN練習

  • 認知/放鬆(Recognize/Relax)正在出現的東西(例如渴求)

  • 接受/允許(Accept/Allow)它的存在。

  • 調查(Investigate)身體的感受、情緒、想法。

  • 注意(Note)每一刻發生的事情。


第19章 你需要的就是愛

■ 慈愛冥想練習

  1. 使用某些慈愛的語句來幫助你保持集中力。

  2. 想像你要傳遞慈愛的對象的樣貌。

  3. 在練習時找出身體所產生的慈愛的感受。


第20章 為什麼的習慣迴圈

我們困在以爲精神科醫生是修理技工的心態:我們去找他們修理我們的焦慮。很多時候,所謂「修理」的形式,是試圖理解造成問題的原因。一旦我們了解問題的起因,我們便會痊癒。

在我們了解到一種行爲與一種刺激有關聯之後,就會得出觸發點。觸發點可能是任何事情;看見什麼,感受到什麼,甚或只是簡單的想法,都可能觸發習慣反應,進而啟動習慣迴圈。很自然地,我們認爲只要找出那些觸發點,便能在未來避開它們,或者是更好的——解決它們;因此,我們才會困在試圖矯正過去。但我們不能改變過去,只能從過去學習,並改變我們現在的習慣行爲,進而形成未來的新習慣迴圈。

艾咪便是掉進「爲什麼」的兔子洞,她迫切地想要理解自己爲何焦慮,心想等她找到答案,便能解決,然後焦慮就會消失了。諷刺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她在爲什麼的習慣迴圈中越陷越深

什麼事情觸發憂慮或焦慮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回應。在覺察訓練中,「爲什麼」與「什麼」的差異很重要。焦慮的人不應執著於爲什麼,而是要學習專注在當下發生的情況。當下有什麼想法?感受到什麼情緒?身體出現什麼感受?

「每當妳注意到爲什麼的習慣迴圈正在形成,就深呼吸三次。深深地吸氣,吐氣時跟自己說:為什麽並不重要。」


第21章 就連醫生也會恐慌發作

事實上,好奇心也許就是你站上衝浪板、掌控浪潮所需的一切。

你不能強迫自己接受,就像是你也不能強迫自己好奇。這就是爲什麼我們要花那麼多時間來建立你的好奇心,才能切換到第三檔。只要你有勉強的感覺,或者RAIN練習讓你覺得自己必須多做某件事,那麼這個當下就要立即感到好奇,並注意到緊繃或勉強是什麼感覺。如果你陷入某種反應模式,或者你的想法漩渦逐漸失去控制,就可以切換回第二檔,想想:我從這之中得到了什麼?

別忘了,第三檔並沒有比第二檔或第一檔好,你需要這三個檔才能運行。有時候你正在爬坡,只需要第一檔就夠了;這樣就很好了。有時候道路比較平坦,或者較少彎道,你就可以開在第二檔或第三檔。每一個檔都會讓你前進,這眞的很重要。無論你使用哪一個檔,你都在前進。

隨時注意你是否在責怪自己沒有隨時使用第二檔或第三檔,也許你對自己說:「我現在應該已經在使用第三檔了」「我現在應該已經擺脫那個壞習慣了」。但是,也許這本身就是一個習慣迴圈呢?也許你應該停止認爲自己「應該」怎麼做,然後把這個習慣寫出來。


📝閱讀心得

此書寫到:「我在這整本書中都在強調好奇心。」

此書先介紹焦慮是一種習慣迴圈,並提出處理的三個檔次:

  • 第一檔:釐清焦慮的「習慣迴圈」——觸發點、行爲、結果

  • 第二檔:注意你的行爲所帶來的結果——我從這個行為當中得到了什麼?

  • 第三檔:用仁慈心、好奇心去察覺那些身體感受與心理情感,幫助你跨出舊習慣迴圈。——興趣型好奇心

此書有提到幾個重要的「迴圈」:擔憂迴圈(CH4)、為什麼迴圈(CH20)、應該迴圈(CH21),這幾種迴圈可以自己觸發自己,是須留意的陷阱。

書中提及,恐懼+不確定=焦慮。這可以說是我們新大腦的超能力,同時也是詛咒:建構時間線的能力,能在當下思考過去與未來。憂鬱的人執著於過去,焦慮的人則執著於未來。我們舊大腦的3F反應(Fight 戰/Flight 逃/Freeze 僵)加上新大腦時間線的能力,導致了憂鬱與焦慮。

而這不確定性,也是現今行銷領域的重點,在《影響力》與《如何改變一個人》等書都提及如何玩轉不確定性,其實保險業就是個典型的販售焦慮產業例子,製造與販售讓人對未來焦慮的擔憂迴圈。另一項舒緩焦慮產業,其實也是製造應該迴圈,製造與販售「你不應該焦慮,你應該更放鬆。」

此書提及現今焦慮產業蓬勃發展的原因:「藉由結合舊大腦的獎勵型學習、間歇性增強與立即取得,我們創造出一種現代習慣與成癮的危險配方,遠超過我們對於藥物濫用的一般想法。」

所以書中第一檔在於釐清焦慮的「習慣迴圈」:觸發點、行爲、結果。這也是其他相關討論反芻思考書籍共同的重點。

進入第二檔,重點在於習慣迴圈中的「結果(獎勵)」,觸發點是習慣迴圈最不重要的環節。獎勵型學習是根據獎勵,而不是觸發點。透由自我提問:「我從這個行為當中得到了什麼?」,重點在於覺察而不是落入概念陷阱。

第二檔也有變化型稱「回顧型第二檔」,表示第二檔不僅可以處理未來,也可以處理過去,「回顧型第二檔」重點在於:回想及釐清以往習慣迴圈的結果。

書中繼續寫到:「卡巴金點出了體驗的兩個面向:注意及好奇。好奇心是一個很關鍵的態度,當它與注意結合在一起,就能幫助我們改變習慣。而且,好奇心本身就能成為一個強而有力的獎勵。」

這帶出了第三檔,用興趣型好奇心、仁慈心來取代獎勵(結果)。

這三檔並沒有優劣之分,就像爬坡時會用一檔,平路時會用二檔,高速公路可用到三檔,重點在於無論你使用哪一個檔,你都在前進。

作者有提到德寶法師《平靜的第一堂課:觀呼吸》是他最喜歡的書之一。可以看出作者也參考了南傳佛法的呼吸觀、內觀、慈心觀。而在藏傳佛法探討了「什麼能無限持續增長?」例如一般人認為的快樂無法無限持續增長,會有享樂適應,或稱邊際效用遞減。但有某些特質可以,例如:喜悅、慈悲等等。所以有法喜充滿、禪悅為食、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換句話說,這與一開始提及的「擔憂」、「為什麼」、「應該」迴圈同樣具備自己觸發自己的BUG,而好奇心在書中有提到,對於「知識」可能過猶不及,不過之後又寫到:

好奇心(興趣型,而不是匱乏型)完美地適合各種第三檔情況:它是内在的(因此隨時都可取得)更大、更好的機會行爲,以持久方式幫助我們跨出舊習慣迴圈。

這邊可能需要對作者第三檔重新探討:「用仁慈心、好奇心去察覺那些身體感受與心理情感,幫助你跨出舊習慣迴圈。」

  • 好奇心

興趣好奇心的重點在於旅程而非目的地,不過持續旅程可能會產生不確定性,這時需要匱乏好奇心製造短期的目的地增加確定性調控。

「第三檔的目的,是找到一個可以輕鬆獲得的更大、更好的機會,幫助你擺脫舊的習慣迴圈,但不要養成習慣迴圈。」換句話說,興趣好奇心應該沒有自己觸發自己的BUG?

但書中又寫道「好奇心是源自於獎勵型學習」,這與「不要養成習慣迴圈。」是否有衝突?又或者這種好奇心是種抽離模式,具有冷卻停止作用,或許讀完《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之後會有其他想法。

  • 仁慈心

這點很明顯應是借鏡佛法中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而四無量心是否具備自己觸發自己的BUG呢?在佛法中稱為「任運」,也就是不假造作,簡單來說就是不假思索就能在背景行住坐臥間持續執行,這樣才能快速累積。換句話說,這應該算是種習慣迴圈。但這與第三檔的目的「不要養成習慣迴圈。」又是否衝突?

最後,書中提到,

爲何覺察訓練對憂鬱與焦慮最有效:因爲它鎖定了固著式思考的共同元素。憂鬱的人執著於過去,焦慮的人則執著於未來。無論是什麼內容(過去/未來),覺察都會插進去,解除固著程序——效果極爲顯著,以至於英國國民保健署(NHS)採用了一種覺察訓練(覺察型認知治療),作爲憂鬱的第一線治療。

在《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最新版(五版/11e)中,更新了第三波認知行為治療,也就是覺察型認知治療,

在理論內容上並增加一些新的觀點,例如,在行為治療這章,作者在MBSR、EMDR、DBT及ACT的部分詳細說明使用的工具和程序。

圖書館借的書都看比較快,反而自己買的書常常晾著,之後有讀到再整理了。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