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的嬉隱肆
小白的嬉隱肆

一直是這樣我的血脈裡沒有正經

想像那個半世紀前的革命時代

1971 年 9 月 9 日,約翰藍儂推出了《Imagine》專輯,同名歌曲成了流行音樂史上知名度最高的歌曲之一,也是首傳唱極廣的「良心」歌曲。

2019 年 9 月 9 日,我讀完了張鐵志新書《想像力的革命:1960 年代的烏托邦追尋》。之前購書是在參加他的新書巡迴座談會上,會後也找他簽了名,「To David, Imagine. 張鐵志」

張鐵志通曉二十世紀西方反抗運動史,過去的著作我全部都有。本書中的許多故事其實他在那些前作中也有提及,只是這次特別聚焦於美國六〇年代,因為那是彼時世界上最洋溢理想與充滿創造力的時代。不論是政治、社會、藝術、音樂、電影、文學、科技等等,顛覆性思考在所有領域都產生影響力。而這股想像力勃發的動能,基本上發源於年輕人對二戰後保守又壓抑的社會氛圍所產生的反叛情懷,直接在對越戰的不滿中凝聚成形,最後被各種領域的議題給借力,宛如原子彈爆炸後的餘波四處溢漫。所有思想者與運動者都夢想著改變,「想像」一時之間似乎不再遙不可及,只要你加入,一如約翰藍儂所唱:

I hope some day you'll join us.

休倫港宣言提倡的「參與式民主」、「愛之夏」讓藝術成為改變世界的催化劑、《我倆沒有明天》的暴亂與騷動解放了大片廠的舊思維、佔領哥倫比亞大學事件中讓大家見證警察可以如何暴力、「氣象人」把戰爭帶回美國、結合「浸透式」新聞報導與文學筆韻的「新新聞」、巴布狄倫那把讓音樂也有思想力量的電吉他...

只要你有夢,只要你敢想像,那就是讓你把夢想大聲嚎叫、用力揮灑的時代。

六〇年代的烏托邦氛圍雖然叫人嚮往,但如果真有時光機可以回到過去,我想很多人應該也不願意跳上去。別的不說,光是沒有「網路」這玩意兒,就叫人不想面對。如果沒有網路,我在這打廢文,又有誰能看到?如果沒有網路,我又怎能熟稔那麽多風月掌故?巧合的是,網路正好也是當年嬉皮所遺留下來理想之一,張鐵志就在本書最後一章寫到了從反文化到網路文化的科技演變過程。嬉皮雖然普遍反科技和反物質主義,但是他們也崇尚自由、解放、社群,而彼時剛萌芽的個人電腦科技正好就是讓他們從國家機器手中奪回掌控信息能力的武器,也是一個建立「不法之徒」新社群的管道。電腦加社群,這不就是現代網路的雛形嗎?這美好的理想,後來深深影響了也曾為嬉皮的 Steve Jobs 等矽谷先鋒,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只是物極必反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如在網路自身竟也成為另一種集 / 極權的展現。但同理我相信網路越滲延,思索返璞歸真的人也會越多。歷史不斷在上演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戲碼呀,是吧?

精神上,我也自認是六〇年代之子。身為「好想回到六〇年代當嬉皮」的我,毋寧不斷想像,也不願驟下悲觀結論。「是這些瘋子告訴你什麼是清醒,去傾聽他們吧,因為真理就在他們的瘋狂中」,作家諾曼梅勒在 1969 年 9 月的芝加哥大審庭上這麼說,距今正好五十年前。

還沒完,2019 年還沒觸底,我的六〇年代五十週年懷舊碎念系列曬書文,下回待續。DJ 進音樂: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