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oney
Clooney

每天作輸出, 自然能夠每天睡覺前也比早上聰明一點點就足夠。

如何提高做決定的品質

第115天讀後感, 我們很多時候去做一個決定會從兩分法去選擇, 即辭職或不辭職, 去念書或不念書, 但這樣的二分法只會能我們把該決定的品質下降, 現解釋如下:

2022年3月8日
首先, 當我們去做決定的時候, 很多時候也會把重點抽出來, 之後去投票選擇到底是A 還是B。
但很多時候, 我們到底是不是應該抽取A及B呢? 可能有C的存在這才是真正的答案呢, 如果我們把決定都只分為A及B兩項之間去選擇, 或是習慣了只分為2種去選擇, 最後只會造成聚光燈效應的影響, 我們會偏重已抽取出來的A及B做分析, 很多時候忽視了其他選項的優點。比如說: 你覺得我中文學科畢業, 應該去當老師還是去做一份文員的工作呢? 當我們把這個問題分為指定的選項時候, 很少人會跳出框框去回答其他答案, 從而影響其決策的品質, 因此我們應該把題目變得更開放, 更為廣泛, 使更多不同的聲音進入我們的耳朵裡面, 自然就能夠提高品質。

另外, 我們需要使用突破慣性思維的方式, 去思考每一個決定 每當我們篩選決策的時候, 多加不同的選項, 令答案更加有創意及減低偏差數, 比如說: 現在手上有一筆2千元的金錢(閒錢),正巧今天遇上一件你喜歡的東西, 售價剛好二千, 到底你如何運動?
A 買
B 不買

在研究中, 有75%的人會選擇買, 而選擇B的人卻只有25%。
另外, 研究人員只修正一些答案的字眼已經有顯著的不同, 「現在手上有一筆2千元的金錢(閒錢),正巧今天遇上一件你喜歡的東西, 售價剛好二千, 到底你如何運動? 」
A 買
B不買, 留下來買別的。

只有55%研究人員會選擇A, 而45%是選擇了B, 這證明我們當為這幾個決策下決定事, 必須要考慮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 盡可能突破自己的慣性思維, 這樣就能夠提高做決定的品質, 當然也有之前我文章提到的, 早睡早起的習慣, 減少吃高GI值的食物等等, 但這次是比較實務點去解釋給各位讀者知道。
Credit: 《零偏見決斷法》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