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宥銘
黃宥銘

故事源自於生活 影像是故事的語意 情節從影像裡流瀉 - 文字不僅是溝通 每個段落、每句絮語 都是思考這世間道理的方式 - ​影像與文字 是組成我的重要元素 是我和世界對話的講堂 是我對社會詰問的論辯場 ​也將是一生有恆的志業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

初秋九月的台北盆地不下酷暑般炎熱,不過偶爾揚起的徐徐秋風,稍稍拂去午後的燠熱,也吹淡了額上西邊的陽光。基隆河水潺湲流過中山橋下,這是連接台北市北區和市區間的重要橋樑。由中山北路四段、劍潭方向疾疾駛來的汽機車,到了圓山一帶的中山北路三段上井然有序停下,兩側是綠意盎然的花博公園。平坦的柏油路面映照出一片曜黃,人行道樹木枝葉扶疏,為機車騎士身上掩映著樹蔭,帶來分秒之際的片刻涼爽。

-

中山南北路是台北市南北向的主要幹道之一,它和敦化南北路都是赫赫有名的林蔭大道。這條路承載台北市時序遞嬗、世代更迭的歷史故事,細細數來感受到滄海桑田的美麗。

-

奠定現代中山南北路規模的緣由,可以追溯至日治初期市區改正計畫實行後建成的「三線路」。東、西、南、北四條壯闊的三線道路,包圍了州制台北市的方形區域。三線路的規劃出自清代台北府城的城郭基礎,台灣總督府以街地整理和貫通道路為由,拆除台北府城四面的城垣,配合現代城市的擘劃思維,拓寬城牆遺址原有的牆基,鋪設起筆直寬廣的三線路。現今忠孝東西路至愛國東西路間,途經景福門(台北府城東門)的中山南路路段,便是自日本時代的「東三線路」逐漸發展整修而來。

-

相片景深最遠處的圓山大飯店,金黃的歇山式屋頂搭配絳紅色方整宏偉的建築外觀,是台北市絢麗奪目的地標之一。座落在劍潭山腰的圓山飯店,改建前曾是日治時期台灣神社的位置。東三線路從政經中心的市區一路敷設至地理高處的台灣神社,使得前往參拜的日本皇族與高級官員,自台北車站下火車後,能夠搭乘汽車直通至此,因此東三線路便擁有「敕使街道」之名。

-

拍攝這張照片的位置,蹲在路緣的我身後是銜接圓山園區和美術園區的天橋,然而過往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中山北路是不許建設天橋的。背後故事是這樣的:時代再次迎來更替關頭,國民政府來台後,士林的園藝試驗所內部整修為蔣介石與夫人宋美齡在台灣的官邸。

-

中山南北路愈發加重屬於它政治與歷史的重要性。蔣介石的總統座車每日清晨自士林官邸出發,車隊一路行經中山南北路至城中區,在景福門圓環轉入介壽路抵達總統府。為了避免有心人士從制高點實行刺殺之類的維安風險,這條幹道數十年來從未建設天橋,直至2010年台北市舉辦花卉博覽會之際,終於建起長久以往第一條天橋。除此之外,當時陽明山上、天母、士林至圓山一帶,充斥著外國大使館和美軍顧問團等等顯要的駐華單位,政府為了整建市容,創造中華民國在台灣一片繁華興旺、方興未艾的國際形象,中山南北路與敦化南北路沿線植滿行道樹,路幅也幾經拉皮拓寬,逐步造就了接近今日的道路風景。時光芢苒,樹木早已茁壯,欣欣向榮,形成優雅舒適的林蔭大道。

-

一座都市的人文地景,並非一朝一夕間塑造。中山南北路的發展脈絡,經過清治、日治、國府來台以降,順著光陰流淌的方向,涓滴百餘年的風華歲月,日曆扉頁紛紛飛過,在歷史的不斷積累裡,形塑現在的風貌。按下快門後,我起身漫步刷上一方青綠的穿越道,宛如踩著先民踏過的步塵前進。走到路的另一頭,跟隨我的是午後快然舒適的氣息。

-

參考資料:

https://www.facebook.com/zhangzhesheng/posts/10153832852969531/

https://www.peoplenews.tw/news/20dba31f-b31e-4d62-bfc8-f7b1bf70ec31

-

攝於2020年9月8日

撰寫於2021年1月10日

#iubings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