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m Chan
Lam Chan

透過閱讀、思考、寫作和實踐,反思兒童觀、教育理念和為人父母之道,回歸作為「人」的本質。以喜樂為激進的行動,在強權的世界活出溫柔。 Facebook Page: Tell It Slant https://www.Lfacebook.com/lamchan22/ Instagram: joy_is_a_radical_act

《給老師的一封信》:什麼是真正的「接待」?

這個故事最最美麗的地方還不只在這些難得的畫面中,而更是在一些畫面看不到的微妙互動中。這些微妙互動是老師真正「接待」這個小女孩的時刻,也就是他們的生命真正互通的時候:二人的生命都被改變。

「凡因我的名接待一個這樣的小孩子,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而是接待那差我來的。」——《馬可福音》九:37

 

讀這本繪本時,我想起自己在神學院上「教義神學(1):上帝、啟示與創造」這一科時曾經在回答考試問題中這樣寫:

「聖父、聖子、聖靈各具獨特性,但卻是三而一的,這個「一」其中一個表現在於三者的「互留空間,互為內在,互相滲通」:每一位都維持自己的獨特性,但每一位都打開自己,預留空間,讓對方進入,也進入對方,互相分享。

因此……我們要接納差異,嘗試接待與一般孩子或與我們有明顯差異的孩子。主日學裏面那位不容易聽從指示、喜歡不斷走動或打斷別人講話的孩子,還有那個永遠在集體活動中坐到角落裏、不太合群的孩子,我們是怎麼看待他們的呢?由於他們不容易被「控制」,在崇尚「合模」的文化中,一般人傾向不是把他們邊緣化,當作看不見,就是不斷企圖用各種紀律方式「馴服」他們。然而,我們很少想到要「接待」他們,這種「接待」不單是容許他們參加主日學,或容忍他們的行為,反過來也不是企圖「矯正」他們的行為去迎合我們,比這一切方式都難,但卻真正與我們的三一上帝的性情相稱的,是嘗試進入他們的世界,了解他們,不單如此,更要開放我們自己,接受自己可能因為進入了他們的世界而被他們改變,讓他們的生命豐富我們的生命。這樣,與這些孩子交往,聆聽和對話(不是解釋和訓話)就是「預留空間」的具體方式,免去將自己那一套強加在孩子身上,這才是真正讓孩子進入我的世界,而我也方能進入孩子的世界。」

繪本的封面,一個連書包拉鏈都拉不好、低著頭、踩在水窪裏的小女孩,一個在小女孩面前蹲下來跟她說話的老師,這是一幅美麗的圖畫。一個能夠「蹲下來」與孩子的眼睛在同一水平線上的老師,實在已經太難得了!而對一個不怎麼「聽話」和符合規範的孩子「蹲下來」,這樣的大人更加是絕無僅有。

書中還有好幾幅這樣的師生交流的美麗圖畫,但我覺得這個故事最最美麗的地方還不只在這些難得的畫面中,而更是在一些畫面看不到的微妙互動中。這些微妙互動是老師真正「接待」這個小女孩的時刻,也就是他們的生命真正互通的時候:二人的生命都被改變。

這些微妙互動包括:

小女孩第一天進教室就弄得滿地是水,老師卻將她比作一名探險家,而這探險家的故事正是老師將要教授的內容,但在聽這個探險家的故事前,她要負責去將拖把拿來。

小女孩在外出考察時踩著石頭跳到小溪中央,結果進退兩難回不到岸上,還要在同學們面前裝出勇敢的樣子,老師前來拯救時沒有責罵,只是一直牽著她驚恐得發抖的手,沒有讓同學們知道她其實怕得要死。



小女孩負責帶回家照顧的兩隻小老鼠因為她一時疏忽,死了一隻,她瞞著老師買了一隻代替,後來在學校清理老鼠籠的時候,老師對她說:「我們不能再稱牠們為老鼠兄弟,而要叫牠們做鼠爸爸和鼠媽媽了。」而這件事只有她和老師知道。

由於故事是從小女孩的角度敘述,當中沒有對老師的想法、掙扎和改變作出描述(彷彿老師從來都是這樣),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們可以想像得到,老師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必定有掙扎,尤其在參觀活動中小女孩偷偷離隊往地下室探險去的那一幕。

 


雖然我喜歡闡述想法,但我更喜歡故事,因為故事總是以畫面、情景、感受去呈現真理,而不是長篇大論地解釋。這個故事正是呈現了「接待」的具體意思,人們必須以感受接收。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