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隆
夏隆

我喜歡喝著咖啡、啃一塊麵包、在山林裡閒晃

種樹一定是好事嗎?──大崙尾山造林的難題

(编辑过)
寫這篇的初衷是因為喜歡森林


本文完稿時間在 2021 年 11 月,一年前的舊聞,早已過了新聞講求的時效性。
當時正準備去關門古道,想說先放著,後來各種原因蹉跎,也沒有找到適合發表的媒體。
即便如此,採訪過程對我而言還是有很特別的意義,我會想起大雨中被砍伐樹頭的氣味(那是一種很好聞的味道)、又或者是向朱淑娟老師請教意見的經驗;也有蠻多次在上班時間請假跑現場的記憶。
此時此刻重看這篇文章,某些觀點仍有待商榷,如果有讀者願意批評指教是非常感謝的事。
寫這篇的初衷是因為喜歡森林,也是為了回應三年前聽過李根政講臺灣山林的那場演講。


2020 年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雙年展,反思藝術展覽所產生的碳排放,和大地工程處與林業技師公會合作,規劃在台北市士林、內湖交界的翠山步道附近造林,希望能碳中和約 390 噸的排放量,將永續思想納入策展理念,以實際行動回應全球氣候變遷。

然而,居民尚未看到造林成果,就先看到 10 公頃的砍伐區域;這項「儲回大地的藝術」計畫引發了許多爭議。

立意雖佳 執行作法有待商榷

早在 2004 年,荒野保護協會就在當地定期做植物調查並紀錄十幾種台灣特有種,相當了解物種分布狀況。志工王元才提到:

「大崙尾山這帶屬於公有地,經過長期演替,已是一片完整的次生林。」

在一般人的想法裡,荒地或是裸露的林地才是首要評估的造林地點。在一塊長滿樹木的地方先砍樹再造林,有選址不當的爭議。但大地工程處主張「林相改良」,認為樹林鬱閉不通透,需要改造。

在執行面上,大地工程處說明胸高直徑在 15 公分以下的樹木才伐除;然而 10 月 24 日荒野志工實地走訪現場,發現許多超過直徑 15 公分的根株萌蘗以及原生樹木被砍伐,在施作方法上確實有瑕疵。

現場留有許多直徑大於15cm的樹頭

至於林業技師公會選擇種植的人工樹種:台灣肖楠、相思樹、楓香,這三者都是林務局近年來力推的國產材、也相當具有經濟價值;但荒野保護協會認為,這並不適合當地的氣候環境,也不是土生土長的樹種,例如大明橘、白桕、野牡丹、鬼沙欏、大頭茶等等。

現場可以觀察到部分台灣肖楠小苗已經枯萎,旁邊的天然下種苗萌芽、甚至生長得更好;新植苗木如果沒有經過適當的人工撫育,很容易夭折。甚至曾傳出另外的爭議,新種苗木混種了中國翠柏,後續雖然經過北美館澄清,但還不能夠完全平息專家及環團疑慮。

肖楠小苗需要適當的人工撫育。若競爭物種生長得更快,苗木容易夭折



名義上追求碳中和 未充分評估生態衝擊

至於施作手法上,林業技師公會強調友善生態並以人工施作,不使用大型機具大肆破壞整地、並將砍下來的樹幹枝葉做成橫向邊坡的堆積帶。然而,在現場被砍伐的大明橘,是當地的優勢樹種之一,也是台灣特有種尾蜆蝶的寄主植物,缺少了大明橘樹是否會讓尾蜆蝶幼蟲少了重要覓食來源,以至於影響棲地?大地工程處及林業技師公會並沒有對生物多樣性做影響評估。

而且,在大崙尾山西南向的平地砍樹 10 公頃,這區離雙溪淨水廠不到 1 公里,裸露的土石坡可能讓地表逕流、喪失涵養水源能力,居民提出抗議,可能會影響雙溪地區居民用水質量,林業技師公會則回覆定期會同水土保持技師公會勘查,且原水濁度未受影響。


後續碳中和成效不明 需要更多證據

北美館表示雙年展碳排放量總計約為 390 噸,這數字怎麼來的?根據聲明,法國藝術家史帝芬.維列-波特羅(Stéphane Verlet-Bottéro)具有環境工程背景,算出展期內營運場館所需的水、電與資材等,再加上藝術家與展覽團隊交通往來的碳足跡,以及運輸作品、創作媒材等碳排放,得出這總量。

只是,北美館並沒有詳細說明計算所依據的方法,並且條列明細,無法只用「具有環境工程背景」便一筆帶過。即使退一步問:北美館碳中和 390 噸的目標是否能達到?

理論上,種樹的確可能達到碳中和。森林可視作一個天然碳庫,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且貯存,能夠有效減緩溫室效應蔓延。然而實務上,計算森林能夠吸收多少碳,需要考慮多重因素,每種木材的固碳能力不一樣,依據環境、氣候條件、樹齡等等差異甚大,目前學界的檢測方法有不同的推估方式,適應情境相異,無法一概而論。

首先,林業技師公會聲明[1]「複層林營造一樣能達成碳中和的目標」,但是目前國內經環保署正式核可的溫室氣體減量方法只有一案,是針對「原本不是森林」的方案[2],由於大崙尾山已是完整的次森林地,無法適用;因此,林業技師公會引用了國外 VCS 方法學,規劃未來監測計畫,以驗證碳吸存模式。這樣的聲明用白話文來說,就是「還在研究」,至於能否達到碳中和 390 噸的目標?仍屬未知。

根據台大森林系副教授邱祈榮的觀點,原先林業技師公會強調的碳基準不夠清楚。還沒有計算原本這塊林地二十年內所能固碳的總量,就先把樹砍伐掉,無法確保新植樹種的碳吸存量能夠超過原先總量,進而抵銷 390 公噸的碳排放;亦未納入天災、乾旱或病蟲害等意外狀況。王元才總結:

「大氣中二氧化碳的不平衡主要是大量燃燒石化燃料。減碳應該要從根源著手,訂出優先順序,即使真要實行碳中和,也不是優先考慮這種先砍樹再造林的方案,既迂迴又沒效率。」

關於這件事的後續,荒野的李騏廷說明:

「北美館的招標履約期限為兩年,之後會由大地工程處接管,這塊地本身就在林相變更的計畫範圍內,需要和大地工程處協調將原定造林區域劃分為「自然演替觀察區」以及「人為經營對照區」,希望自然演替區能至少占一半以上,盡量減少人為介入。」


荒野提訴求 按功能分區保護、永續利用

這件案子引起許多環境保護團體、當地居民、愛好山林的人士關心。在這麼多爭議之下,大地處根據社區居民們、環團(荒野、蝶會)、邱祈榮副教授的意見針對後續計畫作了以下修正:


  • 劃定區域並檢視碳中和成效:劃設 5.08 公頃做為自然演替觀察區,其餘區塊作為擬人為經營對照區。擬邀請邱祈榮教授協助提出經營計畫。這兩區均請屏科大團隊納入碳吸存推估與監測規劃書後續調整內容,依科學方法合理推估碳中和實施可能。 
  • 落實適地適種:將人為經營區內的楓香及相思樹少量補植達 70 %。台灣肖楠需要長期觀測是否適合當地氣候,今年不予補植。
  • 移除外來種:在自然演替觀察區需移除油桐、小花蔓澤蘭、銀合歡等入侵外來種,此外不做任何撫育作業。人為經營對照區請林業技師公會安排進行低密度干擾撫育作業。而且,如果發現樹種屬於中國翠柏或翠柏與肖楠雜交種,都應該移除。

不過,荒野保護協會認為大地工程處的做法,仍然有研議的空間。針對此案,荒野認為台北市政府應在未來提出造林成果評估報告,並研議造林評估及檢核機制(例如:碳中和造林評估作業原則或檢核規則)等等,以免造林地在日後變更使用目的;未來若有造林需求,需要以林務局頒布的生態造林作業原則納入優先適用規範。


公有林政策需要有公民參與

氣候變遷迫在眉睫,眾人都認為自己在做環境友善的事。但由於做法的不同,造就令人惋惜的結果。歸根究底,是把森林經營的目標混為一談。

過去,政府也曾經想藉由全民種樹達到減碳目標,訂定〈獎勵造林實施要點〉發放獎勵金。但設計制度時的缺陷,造成地主為了拿補貼而砍樹,種下沒有適地適種的人工林,造成「砍大樹、種小樹」的爭議。如果要落實國土保安、固碳的效果,「土地公比人會種樹」,應該讓樹林自然演替成為天然的保育林。

另一方面,人民確實有利用木材的需求。從 1991 年政府宣布禁伐天然林,至今已經三十年。在法令規範下,台灣木材的自給率僅有 1%,99% 都是從國外進口,因此林務局近年來也喊出「復興國產材」。站在大地工程處、林業技師公會的立場,他們也希望實現林業自主的目標,妥善經營森林並且實踐永續利用。「天然保育」、「人為利用」這兩種不同的思維造就不同森林經營政策,這兩者之間不會沒有交集,要在適當的分區規劃當中尋求共識。


註解

[1] 「雖然目前國內環保署僅通過「 AR-AMS0001 小規模減量方法-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活動」(非森林轉變成森林之方案),本計畫參考國外 VCS 方法學,以增進森林經營計畫(Improved Forest Management Projects, IFMP)為基礎,評估本案透過複層林造達成碳中和目標的期程,並規劃未來監測計畫,以驗證及修正在地性森林之碳吸存推估模式。相關成果報告已提交北美館,俟委員會審查通過後將公告各界參閱。」,〈台北市林業技師公會承攬施作【台北市立美術館「 2020 台北雙年展」作品《儲回大地的藝術》碳中和複層林營造案】爭議聲明〉, 20210903 。

[2] 〈AR-TMS0001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活動〉,20190424 環保署審核通過。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