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註銷用戶
已註銷用戶

.

《邊緣上的香港》:香港不是甚麼

小心,「香港被邊緣化」可能是個偽命題。吊詭的是,《邊緣上的香港:國族論述中的(後)殖民想像》在導言中主張逃脫「解決邊緣化問題」的框框,轉而探索各式各樣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主要內容卻是論說香港怎樣被邊緣化。「邊緣化」的意思,是指過去一百年來香港如何被中國國族主義剝奪了自己的聲音和身份--即使香港在1980年代被視為中國開放改革的模範的「亞洲商業中心」,仍然是在別人的劇本中被定義。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各階層的國族主義者怎樣看國家和民族,一直影響著他們怎樣看香港。

從五四文人、社會主義者、改革開放年代的音樂人,到廿一世紀的中產新富階層,這些國族主義者對「香港是怎樣的」之說法持續轉變,但不變的是「香港」一直只是滿足其國族想像的幻影,而香港自身始終沉默、隱埋。在各種歷史情景的國族論述中,作者以情感為針,意識型態為線,穿透從五四到九七主權移交後,香港怎樣被縫綴上各種顏色和質料的材料,可見於多年來的文學創作、官方文宣、流行歌曲和電影。全書的架構可簡單地以圖表顯示:

本書的導言、第五章和結語是最近寫成的,其他章節則是跟據多年前的論文重寫,當中的時間差異不難看出來。綜觀整本書,作者深入淺出地運用各種文化理論的概念來分析不同歷史情景的文化論述;比較起來新寫的部份更抽象和理論化,例如第五章是有關九七後在經濟上取得成功的中國人怎樣借用香港來處理「有錢但不想庸俗」的心理糾結,作者使用了精神分析理論來分析,但沒有仔細解釋其中多個抽象隱晦的術語(那恐怕會佔去喧賓奪主的篇幅),對於缺乏相關理論背景的讀者來說,理解會有點吃力。

讀者須留意,導言和結語是必讀的,因為這兩章不只是撮要,而是對主體內容的回溯性闡釋,引導讀者保持一個批判的閱讀距離,去了解不同歷史階段中被國族主義論述邊緣化的香港。書名帶著一種「在刀鋒口」的意象,充滿危機感,但這危機不只是有關「香港恐怕淪為一個普通中國城市」的身份危機。

「批判的目光」朝向的是「香港被邊緣化」的論述只是一個有待超克的出發點,香港的回應不啻是「香港不是邊緣」,爭奪「中心」並反過來邊緣化對方,「與怪物戰鬥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尼采 ),而是想像多元的「香港可以是甚麼」而求自立之道(例如「亞洲香港」和「南洋香港」),兼備逃逸與創造。但「香港可以是甚麼」不是這本書的重點;可以說這本書是需要被讀者經過繼而超越的的橋樑,也是一個自我認識的過程--雖然很吊詭的,這種了解是由「自己怎樣被誤解」開始。

更多書評、影評和劇評見於我的網誌《我不是貓》

[原載於《香港01》,2016年11月4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