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北溟
樊北溟

在丹麦参加学科口试

每个人都能在考试这个环节被关注、被鼓励并且得到更进一步的反馈,这太珍贵了。

除了雅思考试,我从来没有参加过真正意义上的口试,所以几乎是在开学初看到教学大纲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在心里打鼓了。

知识点其实也说不上太难,生活和工作的多重经历让我可以很轻易地找到现实中的例证,所以理解理论和概念没那么成问题。但是考虑到语言障碍,把已经懂了的知识换一种方式讲出来,对我来说实在是个不小的挑战。

和雅思这种考察语言能力的考试不同,学科口试并不是只要一直说、不要停下来就可以了,你的回答一定要和问题相关。“如果扯远了,即使很不礼貌,我也会打断你的。”并且“不要试图背书,像个机器人。”老师说的时候严肃地推了推眼镜,镜片背后是看不见的幽深。

据说在国外读人文社科,考试的情况就是:“讲的不一定会,会的不一定考,课不一定要上,上了也不一定考好。”但来到这里之后,我真是一改大学时只在考试出现的习气,老老实实上满了每一节课。然而依然觉得底气不足,尤其是在得知前面已经有两位同学当场挂科以后。

好在我有教师视角!于是一边准备一边琢磨着老师会怎么出题,“嗯,得出比较类的问题,体现批判性思维”,“嗯,肯定不能这么考,不然作为口语考试,题干也太长了…”。我就这么一边备考一边在心里押宝,心惊胆寒地做着忐忑的学业赌徒。然后一晃神我就坐在了考场前了,完全紧张不起来。

“天啊,紧张点,兴奋起来!”我在心里不断给自己提着醒。这就是过往职业训练的反面,无论内心深处多么重视,我表现出来的样子依然是漠不关心。而且一旦你当过老师,知道考试究竟是怎么回事,就很难对学习的这个倒数第二个环节,那么举轻若重了。

摆在面前的是一桌子题签儿,拿到题目后我有二十分钟准备,然后二十分钟后和老师交谈。

“如果笔记和必要的资料都在电脑里,在准备室你可以看电脑。”

“哦,那你怎么确定我们没有google或者ChatGPT。”

考试前,老师详细介绍了考试的每一个流程,既是为了明确环节、提高考试效率,也把心理因素对考试表现的干扰降到了最低。

“…信任。”老师沉吟了一下,从牙缝里挤出了这个词。“当然,最起码的,考场里也有监控。”

来自爱沙尼亚的玛丽把老师问了个猝不及防,对于丹麦这种信用社会,外在约束真的很有限,君子慎独。实际情况是,我在准备室里环视一圈,根本没有摄像头,也没有人监考,更没有人提醒我把电子设备开成飞行模式。

准备室里有不限量的纸,你可以把接下来的发言要点写在纸上,为了确保你没有夹带其他事先准备好的资料接下来进考场,这张纸是黄色的。一目了然。

我飞速地写下了所有相关的内容,但是实际考试中一个都没用到。为什么呢?因为考试的全程老师都在和我对视,我知道即时的目光反馈会比低头看纸强得多。当然也是因为我写得太乱了,我还不会记笔记。

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考官是两个人,一个是平时给我们上课的老师,一个是外面聘请的,我们从来没有见过。不过两个人都友善,当我不确定问题的时候,不断用更简单的表述厘清。最开始我以为老师会很在意批判性思维,但我其实猜错了,老师非常注重理论的应用,他假设了无数个具体情境,问我用什么知识来武装自己,问我究竟怎么办。

“我还有时间再问一个吗?”老师歪头问负责计时的考官,力图把时间用尽。在这之前他已经问了我七八个问题,每个人都经历同样的考试时长,这是保障考试公平的一部分。

“可以,还来得及。”

“这个图的纵坐标和横坐标,分别代表着什么?”他在纸上随手画了一个草图,我确定他在课堂上画过。

复习的时候我关注的都是趋势、变化、差异,完全没有在意过横纵坐标。😂😂😂好在分析能力还是在线的,最后好歹答了出来。不过从这个细节不难看出,老师对名词解释这类条框的知识毫无兴趣,他真的专注于你是否真正明白你记住了些什么。并且全程都在友善地鼓励我英语还不错,说下去,接着说。二十分钟过得比我想象中快,因为他们的努力,我猜大多数人都能表现得很轻松。

考试结束后,两个考官短暂的商量了一会,就把我叫回了考场,我知道了最终的得分,并且有机会再和他们做一个交流。

“我想知道我刚才有没有说错什么,或者误解了哪个知识点?”

“事实上你没有说错任何内容,只不过如果想得到跟高分,你需要补充更多的细节。当然,你知道的,我们只有二十分钟,这不足以让你展示更多。”

“谢谢,这种反馈对我的进一步提升很重要。另外我想知道,如果我不认同一些书上的内容,可以争鸣吗?”

“当然,只要你能说服我。”

考试前我详细看了考纲,实际情况和描述高度吻合。每个人都能在考试这个环节被关注、被鼓励并且得到更进一步的反馈,这太珍贵了。当然,也是因为丹麦的学生实在太少,使得这种考察模式成为一种可能。

最后说一下学校对ChatGPT的态度。学期末,学校特意发了一份文稿,对在考试中是否可以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行了声明。“在任何口试和笔试中禁止使用,如果用于启发期末论文思路和作业设计,则必须注明出处。”显然,学习并没有全然拥抱未知,也没有彻底切断新技术带来的可能性,他们在有底线地应对变化。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